搜索到705篇“ 极端温度事件“的相关文章
近60年中国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演变特征及数据集的建立
2025年
基于中国区域1961—2020年逐日气温站点观测资料,考虑极端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利用群发性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近60年中国群发性高温天气、酷热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及剧烈降温等5类极端温度事件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类型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群发性高温及酷热天气事件主要发生于夏季,高发区位于新疆地区和江淮流域,综合强度排名前十的事件有7次发生于2000年以后,且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强;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主要发生于除夏季外的其余三个季节,内蒙古及东北南部发生频率最高,长江以南地区次之,近年来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发生频数略有下降,但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及降温强度却保持稳定;群发性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年全区域均有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者各项指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后者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数据集的建立为深入理解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机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况雪源张耀存黄丹青薛道凯成柯蒙
大气污染对淄博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寿命损失年的短期影响及极端温度事件修饰效应
2025年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短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寿命损失年(year of life lost,YLL)的关联以及极端温度事件的修饰效应。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淄博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数据。采用标准寿命表计算逐日YLL。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的短期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以识别脆弱人群。同时,采用分层分析识别极端温度事件的修饰效应。结果暴露当天和累积滞后1 d的PM_(2.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呈正向关联,PM_(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的变化值分别为0.56(95%CI:0.05~1.07)年和0.66(95%CI:0.06~1.25)年。滞后4 d、累积滞后1、4、5 d的PM1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呈正向关联,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的变化值分别为0.40(95%CI:0.05~0.75)年、0.40(95%CI:0.01~0.79)年、0.67(95%CI:0.12~1.23)年和0.74(95%CI:0.13~1.35)年。O_(3)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的关联在全人群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女性和≥65岁人群更易受到O_(3)影响从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增加。SO_(2)、NO_(2)和C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的关联在全人群和各亚组的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冷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寒潮可能会掩盖PM_(2.5)的不利健康效应。在特定寒潮定义下,PM_(2.5)的不利健康效应在非寒潮天大于寒潮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暴露于PM10和PM_(2.5)可增加本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YLL,其中PM_(2.5)在非寒潮日的不利健康影响更强,女性和≥65岁人群对O_(3)暴露更为敏感。改善空气质量有助于预防因缺血性脑卒中而导致的过早死亡,尤其需加强非寒潮日的防护和对脆弱人群的保护。
宋思豪程传龙李树芬席睿梁珂梦倪志松崔峰李秀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寿命损失年空气污染极端温度事件
城市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
2024年
探究城市化在极端温度事件中的作用有助于了解极端温度事件演变规律及降低其灾损。基于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通过Sen’s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城市化影响及其贡献率和景观格局指数法探讨了城市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对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趋势整体同向,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呈增加(减少)趋势。(2)城市化加剧了夜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热夜日数(TR)和冷夜日数(TN10p)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9和0.27d/10a,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49.79%和74.08%。(3)建设用地斑块面积占比、斑块密度和总边缘长度增加,以及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增强和形状复杂化与热夜日数(TR)和最低气温极小值(TNn)的相关性最强。总建设用地边缘长度(TE_C)与TR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25)。总体来说,城市化会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
刘小欢梁友嘉桂智凡
关键词:极端气候极端温度事件城市化
基于Prophet-XGBoost组合模型的极端温度事件下负荷预测
2024年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剧,频发的极端温度事件导致城市电力系统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精确的需求侧电力负荷预测成为提升电力系统适应性从而支持城市功能稳定性的关键。本文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极端温度事件下负荷预测的组合模型,结合时间序列模型Prophet和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有效表征极端温度影响下的电力负荷波动趋势。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单一模型,组合模型显著提高了极端温度事件下的电力负荷预测精度,在增强城市电力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从而为电力调度等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支持。
施骞陈汉驰
关键词:极端温度电力负荷预测
人类活动对亚洲关键区持续性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气候快速变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尺度和大陆尺度上的极端温度事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持续性极端温度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作为面积最广阔的大洲,亚洲的地表热力异常对大...
王梓萌
关键词:关键区
基于非平稳GEV模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温度事件风险归因研究
2024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气象极值序列趋势性引发的非平稳特征影响了极值风险的时程演进特征。通过将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理驱动因子作为模型参数的协变量,构建动态的广义极值分布(GEV)模型,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极端日高温和低温序列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以城市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因子和气候变化因子对于流域内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基于一种分步优化模型优选策略,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最优非平稳GEV模型的优选过程。提出一种基于线性回归的斜率比较法实现了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风险的响应关系的归因与剥离。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序列呈现出5%显著水平的上升趋势。城市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于该流域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弱化作用,气候变化相关的因子尤其是全球增温和局部增温效应是极端高温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韩清禹刘伟刘标胤张勇陈洁杰吴永震
关键词:广义极值分布非平稳
极端温度事件对亚洲北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预估
亚洲北部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固碳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对极端温度事件的响应是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工作利用7个CMIP5气候模式...
严旻初
关键词:极端温度事件
城市化对天津近60年平均温度极端温度事件的增暖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基于天津均一化的逐日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观测数据,以及利用天津区域自动站定时观测气温整合数据对城乡台站的划分结果,研究分析了天津地区1959~2000年、1959~2005年、1959~2012年、1959~2017年4个时段平均温度极端温度事件的趋势特点及其变化幅度。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的气温增暖是毋庸置疑的,4个时段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分别达1.35℃、1.65℃、1.71℃、2.05℃,其中,冬季上升幅度相对最大,分别为2.45℃、2.82℃、2.55℃、2.86℃。城市化导致的年平均气温增暖幅度在逐年增强,4个时段的增暖贡献分别达3.73%、3.71%、4.73%、5.17%,但对于冬季来说,乡村区域的增暖趋势幅度明显大于城市区域,这一特点在年和季节极端事件(TN10p、TX10p)和极端最低气温事件(TNn)中有明显表现。因此,在时间尺度上,城市化对天津地区的平均和极端温度增暖影响仍然是较为显著的,并且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相对城市区域更为突出。
司鹏梁冬坡陈凯华罗传军
关键词:极端气温
湖南省极端温度事件时空变化及灾害风险评估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温度事件(ETEs)频发,已经成为影响工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基于1971-2017年湖南省2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本文先后分析了湖南省在1971-2017年的气候变化背景和...
彭艳启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温度事件灾害风险评估
全球增暖1.5℃和2.0℃下成渝经济区及周边地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预估被引量:5
2021年
极端温度事件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而且易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是引起重大气候灾害的原因之一。对于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敏感地区来说,确定区域气候对不同程度全球变暖的响应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东亚区域(CORDEX-EAS)数据集,预估了1.5℃和2.0℃全球升温水平(Global Warming Levels,GWLs)下成渝经济区及周边地区极端温度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及周边地区极端高温指数在两种升温水平下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极端冷暖事件具有局部对称性特征,极端事件的变化幅度要大于极端事件的变化幅度。极端温度指数对两种升温水平的响应具有差异性,除气温日较差外,其他指数的变化幅度在2.0℃GWL下大于在1.5℃GWL下。此外,随着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的增大,未来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也会相应提升,极端温度事件对额外0.5℃的GWL升温阈值具有高度敏感性。本文研究了1.5℃和2.0℃GWLs下成渝经济区及周边地区极端温度的未来演变,再次强调了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重要性。
孙雪榕葛非罗浩林封彩云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气候变化极端温度事件

相关作者

黄丹青
作品数:70被引量:30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极端温度事件 极端降水 急流 持续性 极端高温事件
钱永甫
作品数:304被引量:3,095H指数:3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极端降水 降水 江淮流域
侯威
作品数:83被引量:97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气象灾害 降水 气候突变 气温 天气气候事件
杨萍
作品数:107被引量:82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地理信息系统 自动站 极端温度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
郑粉莉
作品数:306被引量:4,479H指数:4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东北黑土区 坡面 细沟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