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6篇“ 极端气温事件“的相关文章
近61年来宜春市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5年
基于1960—2020年宜春市1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选取16个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倾向拟合、反距离加权插值(IDW)、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宜春市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突变特征,使用Hurst指数对极端气温指数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Lindeman-Merenda-Gold(LMG)模型,定量计算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对植被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宜春市极端气温指数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变化,极端冷指数(TN10p、TXn、TNn)的变暖幅度比暖指数(TN90p、TXx、TNx)更大,而昼指数(TX90p、TX10p)的变暖幅度明显小于夜指数(TN90p、TN10p),极端气温指数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M-K突变检验表明除TNam、TN10p、WSDI外,其他13个极端气温指数均发生突变现象,且冷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暖指数更早;Hurst指数分析显示,TN90p和TX90p的H值分别为0.73和0.69,暖夜和暖昼将持续增加,增暖趋势在未来仍会延续;多数暖指数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响应相反,而单个冷指数对NDVI和NPP的响应相同,TNam对NDVI和NPP变化的贡献率都超过20%,在所有极端温度指标中,TNam是影响植被生态环境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吴燕良李柏贞李浙华钱宏超苏海报黄臻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HURST指数贡献率
四川省极端气温事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联影响
2024年
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研究四川省极端气温事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联,对于降低四川极端温度事件的灾害风险和未来城市规划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四川省36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气温日值数据、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网格数据,通过计算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16个极端温度指数,并采用K-means与层次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将气象站点划分为城市、城郊和乡村3类,分析四川省城镇化进程中极端温度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城镇化的关联影响,并探讨1980—2010年、1980—2015年、1980—2020年3个不同时段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变化趋势和不同类别气象站点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四川省1980―2020年极端高温事件呈增加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城市站点的最高气温极大值、暖昼日数、月平均日较差增加趋势最明显,乡村站点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减少趋势最明显,城郊站点的夏季日数和暖夜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极端气温事件的增暖趋势在3个时段都较为显著,且乡村站点的增暖趋势相比城市和城郊站点更为明显;3个时段内,城市和城郊站点的夏季日数均多于乡村站点,而乡村站点的霜冻日数多于城市站点,城市和城郊站点的冷事件减少幅度均小于乡村。研究结果揭示了城镇化对极端气温事件影响的共性和区域差异性,对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后续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杨静坤李谢辉雷沁雅龚光泽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聚类分析
基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黄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被引量:6
2024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且对黄河流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80个站点的日气温数据提取了6个逐月极端气温指数(ETI)。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去除有相依性的环流指数,并考虑滞后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出各ETI的关键环流指数及最佳滞后时间;之后基于最佳滞后时间下的关键环流指数建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探究环流指数在单站点及整个流域的重要性,并预测了2022年11月的6个ETI值。结果表明:黄河流域ETI中最高气温(TXx)、暖昼天数(TX90p)、酷热天数(TD30)和最低气温(TNn)呈波动上升趋势,而霜冻天数(FD0)和冷夜天数(TN10p)呈下降趋势;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极端低温事件基本相反。以靖远站TXx为例,各关键环流指数对TXx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0.10极端气温事件预报提供了参考。
陈俊清李毅王斌杨雪宁刘峰贵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环流指数黄河流域
1966—2018年岷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2024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问题逐渐显著,岷江流域作为川滇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该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规律,能为未来气象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6—2018年岷江流域6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选用“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标”专家组所确定的16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一元回归方程、Sen斜率、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并且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1990—2000年左右,其中极端低温指数均在突变后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极端高温指数、极值指数、其他指数中除了日较差指数,均在突变后呈显著上升趋势;(2)极端低温指数在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变化率为-0.98 d·(10a)^(-1);极端高温指数、极值指数和作物生长期指数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指数上升趋势在流域内呈西低东高的分布,作物生长期指数在流域内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日较差指数在流域上游地区呈下降趋势,中下游地区呈上升趋势。
郭为李晓兵张鹏刘清园张志昊王庆丰梁瑞峰李克锋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
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并探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对极端气温事件敏感的人群。方法基于2014-2020年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因数据,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累计滞后效应。模型中通过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最终采用的极端气温事件定义,热浪定义为连续≥4 d的日平均气温≥温暖季节日平均气温的92.5th,采用的寒潮定义为连续≥2 d的日平均气温≤寒冷季节日平均气温的10th。比较极端气温事件对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以探索极端气温的敏感人群。结果热浪、寒潮对总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效应值均在累计滞后7 d达到峰值,OR值分别为1.60(95%CI:1.44~1.76)、1.33(95%CI:1.13~1.56)。热浪暴露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寒潮暴露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人群死亡风险增加。分层结果表明,无伴侣人群暴露于热浪时,总神经系统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热浪、寒潮均会增加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需加强对极端气温事件的预警工作。在热浪天气下,针对神经系统疾病人群的干预保护措施应重点关注无伴侣的人群。
李正雄蒋东霞俞浩韩仁强郭剑辉李晶周金意黄少丹
关键词:寒潮神经系统疾病婚姻状况
近51年海南岛极端气温事件分析
2023年
利用1970—2020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选取12个适用于研究区的极端气温指数,结合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近51 a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极端气温事件与海拔、区域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1 a海南岛极端气温事件(霜日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持续日数)呈减少趋势,极端气温事件(夏日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冷事件减少的幅度,极端低温阈值和高温阈值、日最高温极小值和极大值以及日最低温极小值和极大值均存在升温倾向,升温幅度在0.25~0.47℃/(10 a)之间;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与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相关性较小;各极端气温指数在海南岛不同地区变化趋势的方向一致,但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在中部山区变化最明显,极端低温、高温阈值、霜日日数和夏日日数在南部地区变化幅度小于其他地区。
宾昕蒋贤玲任晓玥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海拔
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被引量:3
2023年
极端气温事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了解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的过去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利用1970—2019年四川盆地内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选用和计算10个极端气温指数,并对这些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和R/S预测等,主要对四川盆地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内,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指数都呈暖化趋势,是全球变暖的正响应区;(2)5个极端冷指数表现为盆地的北部和西部高于南部和中东部地区,其中四川的温江和都江堰地区普遍较低,5个极端暖指数表现为盆地的中东部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重庆市的万州和沙坪坝地区普遍较高;(3)近50年里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并无明显突变;(4)极端气温指数与地理因子有关,经度越大,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低,极端气温指数值变化越大,体现为盆地的东南部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最大;(5)由R/S分析可知在未来四川盆地内的冷事件减少,暖事件增加,极端气温事件将继续呈现增加趋势。综上,持续的极端事件的增加将会引起四川盆地干旱和高温灾害性天气的增加,需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
李谢辉刘子堂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突变检验HURST指数四川盆地
近60a山西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山西省境内7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使用8个不同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其1960—2019年近60a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日最低气温极大值、日最低气温极小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2)极端最高(低)气温的极大、极小值均上升,并且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的极小值增温幅度更大。(3)山西省平均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平均每10a增加0.26℃,空间上气温增幅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好的响应,其中霜冻日数对于山西省区域增暖的响应最显著,其次为日最低气温极大值。(4)山西省半干旱区的日最低气温极小、极大值增温更快,冰冻日数减少速度快;半湿润区的热夜日数增加速度快,霜冻日数减少速度快。
李娜武永利赵桂香钱锦霞李芬赵海英韩普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近55年来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趋势变化和时空格局,【方法】基于1965—2019年93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采用sen′s趋势、去趋势波动分析、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及Arcgis软件分析了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65—1989年)相比,当前气候状况下(1990—2019年),山东省极端气温指数的暖指数、极值指数以及作物生长期指数大多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冷极端气温指数和日气温较差则呈现减少趋势。【结论】除夏季日数外,其他极端气温指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一致。当前气候状况下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青岛、烟台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以及临沂极端事件(冷事件)增加(减少)速率较其他地区更快。部分极端气温指数与经度和海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与纬度相关性较低。山东省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与AMO、AO和EA/WR密切相关。欧亚大陆上空反气旋的增强加速了山东省升温。
吴光伟常允新王庆兵姚天胡晓农杨培杰王晓玮董玉龙支传顺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大气环流
1981—2021年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其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分析本流域极端气温事件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并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根据1981—2021年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14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反距离权重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了近41年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最高气温、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均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极端最低气温、冷夜日数、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则相反。(2)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表现为微弱的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2℃·(10a)^(-1)、0.3℃·(10a)^(-1);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分别以4.7 d·(10a)^(-1)、10.7 d·(10a)^(-1)的速度显著增加;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依次为5.9 d·(10a)^(-1)、4.9 d·(10a)^(-1)、5.8 d·(10a)^(-1)、0.5 d·(10a)^(-1)。(3)在时间转折上,除极端最高气温和暖昼日数未发生气候突变外,其余要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极端最低气温、暖夜日数分别在1985年、2011年发生了由偏低(少)向偏高(多)的突变,此外,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分别在1997年、2003年、1996年、1993年发生了由多变少的突变。
次旺旦增顿珠边玛罗布次丹卓玛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

相关作者

朱红蕊
作品数:53被引量:266H指数:1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初霜冻 黑龙江省水稻 气候特征 致灾因子 大气季节内振荡
任国玉
作品数:294被引量:8,173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城市化 城市热岛效应 地面气温 降水量
廉丽姝
作品数:67被引量:784H指数:13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特征 气温 降水 南四湖流域
赵国永
作品数:50被引量:303H指数:12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磁化率 岩石磁学 磁学特征
杜军
作品数:70被引量:1,17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突变 怒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