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篇“ 板内形变“的相关文章
- 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被引量:54
- 2007年
- 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根据太平洋板块(PCFC)上空间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建立了PcFC的弹性运动模型,该模型与板块实际运动状态的符合程度明显地优于刚体运动模型.研究表明:PCFC现今旋转的角速度比过去3Ma的平均值大0.0370/Ma;在PcFC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在15°s以北和204.5°E以西地区存在一致的向西形变,北西与南西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0.8~3.5mm/a与1.0~3.4mm/a;在板块的东南区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北东与南东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1.5~1.8mm/a与2.8~9.1mm/a.PCFC内部水平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是有规律的,在PCFC的西北部,主压应变轴为NW—SE方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在PCFC的东南部,主压应变轴为NE—SW方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PCFC的东南边界是扩张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张应变率最大(平均为1.51×10^-9/a),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洋中脊的扩张方向一致;PCFC的西北边界是俯冲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压应变率最大(平均为0.75×10^-9/a),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
-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李金岭李智郭良迁张中伏杜雪松
- 关键词:板内形变应变场
-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被引量:32
- 2006年
-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李智郭良迁张中伏张俊青
-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板内形变应变场
- 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 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选
- 本书分基础地质、中国含油气盆地、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在中外油气咨询会议上的发言四部分,从孙肇才发表的近百篇论著中精选出23篇汇编而成的。
- 孙肇才著
-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地质
- 亚洲板块运动欧拉参数的确定及其板内形变的分析被引量:7
- 2002年
- 板块运动的欧拉参数是表征板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地质模型和独立空间技术实测资料建立的ITRF序列模型都将欧亚板块视为一个整体,由于80%的台站集中在西欧,因此整个欧亚作为一个背景场来研究亚洲区域形变,不能真正反映亚洲板内形变。本文利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独立确定亚洲区域板块运动欧拉参数,进而分析亚洲区域现今板内形变,并与地质模型NNR-NUVEL1A和ITRF2000VEL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亚洲区域现今运动特征:中南部形变最大,向北逐渐减小,东西向拉伸,南北向收缩;亚洲东部地区相对于亚洲是一稳定的区域;另外亚洲西伯利亚地区不属于亚洲区域块体,而属于独立的稳定的欧亚构造块体,具有刚性块体特征。
- 金双根朱文耀
- 关键词:板内形变GPS欧拉矢量
- 利用IGS全球站的GPS数据分析中国大陆东部的板内形变机制被引量:2
- 1999年
- 利用GAMIT 软件处理中国境内三个IGS全球站的两期GPS数据,并根据解算出来的基线结果对中国大陆东部板内形变进行了分析。地质与大地测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秦岭- 大别构造线是中国东部地质挤压应力集中的区域,沿秦岭- 大别一线地壳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向挤压变形,东西向的挤压变形相对较小。
- 常晓涛胡建国程英燕
- 关键词:GPS板内形变地壳变形
- 新马德里地震带的岩石圈强度与板内形变被引量:2
- 1998年
- 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在相对稳定的板块内部地区会存在高地震活动区与高构造形变区.首先,对于大多数板内地区而言,特别是大陆地盾地区与老的海洋盆地,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温度相当低,那里的岩石相对坚硬在这些地区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岩石圈变形,因为岩石图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相反,如果下地壳与上地幔温度相对较高,板块驱动力则主要由上地壳承受,因为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对软弱在这种地区,由于岩石圈累积强度与板块驱动力大小相当,构造形变相对较快.本文将这种假说应用在位于美国中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与周围地区.地震带内部热流密度值约为60mw/m2,略高于本区背景热流密度值45mW/m2.计算得到的地温梯度与实验室结果所揭示的延性流动定律表明,在地震带内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当软弱,板内应力主要由上地壳传递.那里的形变速率相对较高.与此相反,在周围地区热流值相对较低,岩石四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构造应力由地壳与上地幔共同承受热流值的大小和下地壳上地幔的受力状态是决定地震活动性在地震带内与周围地区强烈对比的主要因素.
- 刘澜波MarhD.Zoback
- 关键词:新马德里地震带形变应变速率
- 板块运动和上地幔的牵引:岩石圈厚度的横向变化及其对板内形变的意义
- 1993年
- 地震学资料,实验室试验,长波长大地水准面异常的模型,实际极地漂移及冰期后回跳与粘滞性分层的地幔及420公里与670公里深的间断面之间的过渡层内的粘滞性突然增加是一致的(Ranalli,1991;Spada 等,1991)。各种界面上粘滞性突变引起的密度不连续性和力学退耦作用在过渡层上方诱发了由从潮汐力到地表物质载荷不同类型的力启动的流体场的通道效应(Spada 等,1991),正如地震层析成象和热流资料显示的那样,地幔最上部径向变化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性(Spakman,1991)。
- Roberto Sabadini
- 关键词:上地幔岩石圈厚度
- 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被引量:74
- 1991年
- 如何将诞育于大洋的板块构造概念,应用于大陆(板内)地质,是近十多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或岩石圈研究计划)的一个重点。而大陆内部的形变研究,特别是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包围的中国西南和东南(包括了整个扬子区)大陆变形的解释,又是重中之重。 在“六五”攻关基础上,“七五”攻关在上述指导思想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了以“板内形变和晚期次生成藏”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板内地球动力学引导下的油气地质理论体系。
- 孙肇才邱蕴玉郭正吾
- 关键词:油气勘探海相
- 西南极相对东南极运动的板内形变及与西南极裂谷系统的关系
- 依据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结合南极板块10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旋转参数以及指示板块构造的地球物理资料,在GPlates软件中显示100 Ma至今的东、西南极之间相对运动方式,在南极板块逼近南美洲板块和远离澳大利亚板块的过程中,东...
- 蔡晓仙高金耀姜杰
- 关键词:板内形变
- 利用GPS基线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板内形变机制
- GPS 测量方法及结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从而增进了学者对板块的复杂构造的认识,东北亚地区通常被认为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学者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为了对该地区的内部活动机制及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选择了东北亚...
- 张彩红熊熊李军
- 关键词:基线长度GPS板内形变
相关作者
- 郭良迁

- 作品数:133被引量:949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GPS 地震 断层形变 应变场 地震活动
- 张中伏

- 作品数:40被引量:48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应变场 板内形变 驱动力 形变场 板块运动模型
- 李延兴

- 作品数:120被引量:1,18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
- 研究主题:GPS 应变场 地壳运动 全球定位系统 地震
- 张静华

- 作品数:37被引量:3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应变场 板内形变 应变率 形变场 GPS
- 李金岭

- 作品数:123被引量:37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研究主题:VLBI 天体测量 天球参考架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