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3篇“ 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相关文章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致急性骨髓抑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直肠癌是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治疗难度较大且复发率较高。新辅助放化疗(NCRT)是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然而,放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疲劳、皮炎、黏膜炎、恶心、呕吐、腹泻、直肠炎、膀胱炎和血液毒性等不良反应。严重的骨髓抑制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对长期肿瘤结局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就LARC术前同步放化疗致急性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术前同步放化疗方案和保护骨髓提供有力依据。
- 敖敦格日勒梁宇婷张婉璐王润梅
- 关键词: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骨髓抑制
- 局部晚期下咽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状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的病理学特点及放化疗抵抗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头颈外科44例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同步放化疗,放化疗结束后行电子喉镜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退缩状况,4周后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原发灶标本进行连续病理大切片处理,HE染色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残存癌灶的分布特点和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残存癌灶的增殖情况及放化疗抵抗相关分子标志物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3±3.5)岁。其中梨状窝癌40例,下咽后壁癌4例;T3期29例,T4期15例;Ⅲ期6例,Ⅳ期38例。44例患者同步放化疗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原发部位达到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22例,疾病稳定(SD)9例。原发灶切除方式包括下咽环周切除19例,全喉部分下咽切除2例;环状软骨上次全喉切除环舌固定术23例。22例PR患者中,大PR(缓解率≥70%)10例,小PR(缓解率<70%)12例。所有原发灶切除患者术后病理大切片HE染色发现残存癌灶的患者30例(68.2%);其中CR患者中3例检测到残存癌灶(3/13),均为局部癌灶残留;大PR患者中6例检测到残存癌灶(6/10),4例为散在分布,2例为局部癌灶残留;小PR及SD患者均检测到大片残存癌灶。TUNEL法对有残存癌灶的30例标本进行检测均未发现凋亡现象且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10%。放化疗抵抗相关分子标志物检测发现残存癌灶中19例(63.3%)STAT3(3.40±2.49比5.23±3.02,t=-2.932,P=0.007)及22例(73.3%)HIF-1α(3.73±2.66比6.97±3.05,t=-4.45,P<0.001)表达量高于放化疗前,其余分子标志物在放化疗前后�
- 马聚珂吕正华郑金锋周胜利魏玉梅靖培航冯守昊刘善凤徐伟
- 关键词:下咽肿瘤同步放化疗增殖凋亡复发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的临床应用
- 2024年
- 目的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106例。根据不同放化疗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分割放化疗)50例与观察组(改良短程分割放化疗)56例。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51.79%),对照组(32.00%)(P<0.05);两组保肛率、病灶完整切除率、3年总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两组放射性肠炎级骨髓抑制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者放射性皮炎1级、2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4级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改良短程分割放化疗,有利于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缩短放疗治疗周期。
- 陈轶杰黄振河蔡育欣王侦艺卓霞
- 关键词:局部晚期直肠癌
- 营养相关的炎性标志物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 侯双双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术前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术前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直肠癌中晚期患者,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式差异,分为药物联合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接受术前放射治疗,药物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两组均接受保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癌指标水平、血清因子、并发症发生率、免疫水平以及保肛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癌指标水平、相关血清指标、免疫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癌指标水平,发现药物联合组的癌胚抗原、糖类抗原50和糖类抗原19-9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血清指标,发现药物联合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原和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免疫水平,得出药物联合组的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T淋巴细胞(CD3^(+))、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T淋巴细胞(CD4^(+))、CD4^(+)/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T淋巴细胞(CD8^(+))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药物联合组与常规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保肛率,得出药物联合组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80.00%(P<0.05)。结论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化疗且结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干预,可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恶性生长,不会致使其在术后出现大规模的并发症,让其获得较高保肛率,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 于慧敏韩海娥
- 关键词: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中晚期直肠癌癌胚抗原
- 半乳糖凝集素-1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分析半乳糖凝集素(Gal)-1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CCRT)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82例行CCRT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局部晚期ESCC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CC组织Gal-1表达,用半定量免疫反应评分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情况、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结果Gal-1表达与淋巴结侵犯有关(P=0.004),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及血管侵犯均无关(P>0.05)。30例患者达到pCR。pCR患者的组织Gal-1表达明显低于未达到pCR的患者[4.00(4.00,4.00)vs.8.00(8.00,12.00),Z=-4.830,P<0.001]。Gal-1表达预测局部晚期ESCC患者术前CCRT疗效达到p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698~0.904)。与Gal-1表达≥6分的局部晚期ESCC患者比较,Gal-1表达<6分患者的中位DFS更长[9.57(2.1~53.5)个月vs.22.1(2.8~55.2)个月,P=0.034],中位OS也更长[16.7(6.4~53.5)个月vs.27.9(2.8~55.2)个月,P=0.003]。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Gal-1表达是影响局部晚期ESCC患者OS、DF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在接受术前CCRT的局部晚期ESCC患者中,Gal-1高表达预示较差的疗效和预后。
- 白磊磊于洋复刘振东付强
-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疗效生存预后
- 术前同步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022年
- 探讨对食管癌患者予以术前同步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为研究时段,纳入50例食管癌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各25例。参照组采取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术前同步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检验研究中治疗效果、毒副作用情况、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为96.00%(24/25)高于参照组治疗效果为72.00%(18/25),比较卡方值=5.3571,p值=0.0206;实验组切除率为96.00%(24/25),参照组切除率为68.00%(17/25),比较卡方值=6.6396,p值=0.0099;与参照组并发症情况相比较,实验组并发症情况为8.00%(2/25)较低,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放射性皮炎为常见毒副作用。结论:对食管癌患者予以术前同步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使患者的切除率和治疗效果提升,存在一定毒副作用。
- 李海斌
-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
- 术前同步放化疗对Ⅰb~Ⅱb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血清相关生长因子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术前同步放化疗对Ⅰb~Ⅱb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血清相关生长因子及肿瘤组织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宫颈癌患者11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术前放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同步放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相关生长因子、毒副反应、术后病理情况。结果:术前,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缓解率、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宫颈浸润、阴道残端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同步放化疗有助于缩减巨块型宫颈癌肿瘤体积,抑制肿瘤组织浸润转移,可能与拮抗血清相关生长因子分泌有关,但应预防骨髓抑制与胃肠道反应。
- 王佳斌
- 关键词:宫颈癌巨块型同步放化疗
- P53蛋白表达与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其与术前同步放化疗病理反应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直肠腺癌患者82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4~6周行直肠切除术,依据RCRG评价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检测记录放化疗前后P53蛋白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病理缓解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放化疗后病理RCRG分级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放化疗后完全缓解(G1)38例(46.34%),放化疗敏感(G1+G2)65例(79.29%)。放化疗后P53蛋白含量明显下降(Z=-3.611,P<0.05);放化疗前P53高表达(OR=1.853,95%CI:1.144~3.002,P=0.012)、临床降期(OR=1.982,95%CI:1.268~3.098,P=0.003)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3±1.4)个月,其中G1+G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1.3±2.4)个月,放化疗不敏感(G3)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2±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直肠癌放化疗后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P53高表达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敏感性更高。P53的表达水平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临床决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燕张洛潘在用
- 关键词:直肠肿瘤P53术前同步放化疗
- 利用MicroRNA芯片筛选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标志物的实验性研究
- 第一部分 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术前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Ⅱ期临床试验的长期结果目的:观察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和奥沙利铂联合进行术前同步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结果。方法:从2002年2月至2006年1 ...
- 罗加林
- 关键词:术前放化疗局部晚期直肠癌奥沙利铂
相关作者
- 金晶

- 作品数:383被引量:1,30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直肠癌 同步放化疗 卡培他滨 直肠肿瘤
- 李晔雄

- 作品数:387被引量:2,08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预后 乳腺肿瘤 直肠癌 非霍奇金淋巴瘤
- 任骅

- 作品数:138被引量:4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直肠癌 卡培他滨 同步放化疗 直肠肿瘤
- 王维虎

- 作品数:205被引量:684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卡培他滨 乳腺肿瘤 预后 同步放化疗
- 房辉

- 作品数:133被引量:46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预后 卡培他滨 前列腺癌 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