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5 篇“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的相关文章
HPSEC-UV-TOC联用技术操作条件对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SEC)与紫外检测器(UV)、总有机 碳(TOC)在线检测仪联用测定葡聚糖(分子量 为1000,T1)及天然地表水有机物 相对分子 质量 分布 。以磷酸盐缓冲盐作为流动相,考察pH、离子强度和配样溶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pH对葡聚糖T1分子量分布 测定结果影响较小;离子强度对有机物 相对分子 质量 分布 的测定具有一定影响,在色谱柱允许的分子量 范围内,离子强度越大,UV响应越高,而TOC峰面积越小;采用超纯水配制的样品与采用流动相配制的样品测定结果差别较小;该联用系统能够很好地表征黄河水库原水及其4种亲疏水性组分的相对分子量分布 。 夏庆艳 王琳 陈天宇 李志浩 武道吉关键词:天然有机物 一种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的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的检测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管道串联的流动相输送模块、自动进样模块、凝胶层析柱、紫外检测器、溶解性有机 碳检测系统以及废液缸,紫外检测器、溶解性有机 碳检测系统与数据整合模块连接。本实用... 胡洪营 王文龙 吴乾元 巫寅虎 陈卓文献传递 一种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包括:(1)使样品在流动载体试剂的作用下进入凝胶层析柱中进行层析;(2)使从凝胶层析柱末端流出的层析液依次按照紫外检测、溶解性有机 碳检测的顺序进行处理;... 胡洪营 王文龙 吴乾元 巫寅虎 陈卓文献传递 蔷薇河水源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有机物 强化混凝去除工艺 2018年 连云港市饮用水源蔷薇河近年来污染现象频发,文中对水源水进行分析测定,以确定不同时期(正常期与污染期)有机物 分子量 的分布 特征:原水中的有机 污染物 主要为类酪氨酸和类腐植酸等,同时也包含芳香化合物 和微生物 代谢物 。在水厂进行生产性试验,铁锰强化混凝可有效去除CODMn,在不同时期的去除率均达到10%以上,且其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亦有很大效果。 随伟伟 徐静 王静 陈虎关键词:有机物去除 强化混凝 CODMN 污染原水及其净化过程的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与组成的述评 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受到更多关注,其中,饮用水中的有机物 成为关注的焦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饮用水净化过程中有机物 的分子量分布 与其组成的研究进展,评述了饮用水中有机物 的来源、组成、分子量分布 以及去除技术等,最后针对微量 有机物 去除的净化工艺的选择及优化等提出了建议。 陈昕 陈洪斌关键词:饮用水 有机物 造纸白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亲疏水特性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 超滤膜和DAX-8,DAX-4型大孔树脂,研究了造纸白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DOM)分子量分布 特征以及亲疏水性有机物 的相对含量 ,分析了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和亲疏水特性对超滤膜通量 的影响.利用线性化的Herman... 苏文鹏 陈展 陈玉斌 戴红旗关键词:造纸白水 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超滤膜污染 文献传递 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处理各环节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规律研究 2015年 本文对胜利油田供水公司16个典型水源地,常规工艺和高级氧化工艺水处理各环节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分峰技术、DOC、UV254、SUVA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6个典型水源地水体稳定,水质都受到轻微程度的污染,有机物 含量 低,以小分子量 为主,分子量分布 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小:常规工艺对水中小分子量 有机物 去除能力有限,常规工艺的水处理使DOM下降了35%,表观分子量 小于1000Dalton的有机物 增加了5%,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水中小分子量 有机物 去除能力比常规工艺提高了4个百分点,使DOC一共下降了39%,表观分子量 小于1000Dalton的有机物 增加了2%,经过投加消毒刺后三卤甲烷得到有效的控制。 张国庆 勾松涛 衣海英 于海静 刘晓萍关键词:三卤甲烷 原水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去除特性研究——基于北方某水厂实测数据 被引量:11 2014年 试验利用超滤膜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原水总有机物 (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分子量分布 ,以及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各工艺段出水DOC的MW分布 。并以此分析该水厂对有机物 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原水中DOC以小分子量 有机物 为主(<0.5 k Dalton的有机物 占约占60%);从DOC和UV254来看,常规工艺对有机物 的整体去除率不高,分别为20%和38%,其中有机物 去除主要以混凝沉淀为主;水厂常规工艺对分子量 <1 k Dalton有机物 不能有效去除,甚至有所增加;比紫外吸收值表明,该水厂常规工艺不能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 生成风险,有必要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刘增军 童祯恭 侯煜堃 蔡琳 冯治华 黄辰勰关键词:有机物去除 分子量分布 A2N工艺中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变化 2014年 本文利用超滤-纳滤膜法对改进A2N工艺中污水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变化进行测定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原水中有机物 近70%为颗粒性,且剩余溶解性有机物 (DOC)在0.45μm^300分子量 区间上呈现W型分布 ,其中在>10w、1w^5k、<1k的有机物 分别占36.76%、8.36%、45.18%;经工艺处理,颗粒性有机物 去除98.58%,其中80.42%在预缺氧池被吸附去除,总DOC去除80.49%,且出水在0.45μm^300区间上分布 平缓,各区间出水TOC浓度明显减少,均小于1mg/L。由此可知,反硝化碳源不仅来源于溶解性小分子 有机物 ,其中颗粒性大分子 有机物 也是主要贡献者,且厌氧处理是颗粒性有机物 向溶解性转化的有效方法。 刘雯 刘祥东江水源水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及其处理工艺选择 被引量:13 2013年 首先采用超滤膜法考察了泄洪时期东江水源水中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特点,进而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PAC)吸附-混凝沉淀、高锰酸钾(KMnO4)预氧化+PAC吸附-混凝沉淀等工艺对东江水中不同分子量 有机物 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泄洪时,东江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DOM)分子量 主要集中在3 000以上,其中3 000~10 000和>10 000的有机物 分别占30.8%和43.2%;连续流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主要去除分子量 >10 000的有机物 .KMnO4与PAC联用能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对各分子量 区间的有机物 去除效果.KMnO4预氧化+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投量 1.0 mg/L、PAC投量 60 mg/L)对溶解性有机 碳(DOC)的去除率为84.0%,比常规混凝沉淀工艺提高了54.2%.KMnO4预氧化+PAC吸附工艺可作为东江沿岸水厂应对泄洪期水质恶化的一种有效应急处理工艺. 韩瑾 李星 杨艳玲 李凯 李圭白关键词:分子量分布
相关作者
董秉直 作品数:224 被引量:1,580 H指数:2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膜污染 混凝 超滤膜 饮用水处理 饮用水 王旭东 作品数:303 被引量:678 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膜污染 PVDF 超滤 SUB 纳滤膜 王磊 作品数:945 被引量:5,351 H指数:30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膜污染 PVDF 纳滤膜 奶牛 聚偏氟乙烯 范瑾初 作品数:133 被引量:1,697 H指数:2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混凝 粉末活性炭 给水处理 硅藻土 超滤膜 刘莹 作品数:17 被引量:104 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分子量分布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超滤膜 溶解性有机物 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