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篇“ 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调查、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2025年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SCH)患者暴力攻击行为(VA)、分析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4年2月惠安县疗养院收治的102例S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分为VA组(MOAS评分≥4分,n=47)与非VA(NVA)组(MOAS<4分,n=55)。比较两组MOAS评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VA相关影响因素。结果:VA组言语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及财产攻击评分高于N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攻击)、性别、受教育程度、VA史、两系三代精神病家族史、入院意愿、服药情况、社会知识评定量表(SSRS)(主观、客观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NSS(阳性症状)、性别、受教育程度、VA史、两次三代精神病家族史、服药情况是导致SCH患者VA的危险因素,SSRS(客观支持)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男性、有两次三代精神病家族史、不规律服药等是影响SCH患者发生VA的独立危险因素,社会客观支持则为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应护理策略防治VA。
王钰欣许伟彬黄艺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护理策略
伴精神行为症状阿尔茨海默病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调查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阿尔茨海默病(AD)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重庆市长寿区精神卫生中心首次住院符合AD诊断标准且伴BPSD的12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NPI-Q)、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神经精神症状以及痴呆程度,根据MOAS加权总分将患者分为暴力行为组(MOAS加权总分≥4分,n=72)和非暴力行为组(MOAS加权总分<4分,n=5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NPI-Q评分和HDS评分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暴力行为组和非暴力行为组患者性别、病程、吸烟史、暴力行为史、NPI-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81,95%CI=0.083~0.945,P=0.040)、病程(OR=0.490,95%CI=0.351~0.683,P<0.001)、暴力行为史(OR=15.280,95%CI=3.029~77.081,P=0.001)、NPI-Q总分(OR=1.138,95%CI=1.034~1.253,P=0.008)是伴BPSD的AD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伴BPSD的AD首次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男性、病程短、有暴力行为史以及NPI-Q评分高是其危险因素。
李振阳班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暴力攻击行为
基于Nomogram模型构建双相情感障碍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预警模型
2025年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构建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早期干预科男病区收治的135例B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躁狂发作时是否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分为暴力攻击行为组(n=40)和非暴力攻击行为组(n=95)。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mst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BPD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概率为29.63%。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连线测验(TMT)以及单一药物治疗是BPD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是其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4.675,P=0.792;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P<0.001,95%CI(0.717,0.890)],灵敏度为60.00%,特异性为89.50%。该模型预测BPD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校正曲线贴近标准曲线,校正曲线总体趋势与理想曲线基本吻合,校准一致性较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能够有效预测BPD病人躁狂发作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为临床对高风险病人及早进行预测和干预提供相关参考。
刘敏王明龙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暴力攻击行为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生物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与基因、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等多项生理学因素均有关联,且具有突发性及强破坏性,根据现有研究显示,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是正常人群的4-7倍,因此,对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是探寻其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基因、激素水平、神经递质功能等多个方向探讨并总结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目前研究进展。
包涵刘永义齐冰冰吕晓娜
关键词:暴力攻击行为基因神经递质激素
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与P300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暴力攻击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根据其既往个人史及修改版外显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评分划分暴力攻击组30例及对照组31例。对比2组一般资料、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与MO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暴力攻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诱发的P300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暴力攻击组其P300成分波幅降低(2.818±0.643)μV,潜伏期延长(335.530±20.664)ms。经Pearson相关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诱发的P300成分潜伏期与MOAS评分呈正相关(r=0.580,P<0.05),而其所诱发的P300成分波幅与MOAS评分呈负相关(r=-0.421,P<0.05)。结论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脑认知功能损伤。本研究推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可作为预测及评估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电生理指标。
赵丁张杨骏纪家武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事件相关电位振幅潜伏期
BDNF与5-HTT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5-HTTLPR)的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SCZ-AB)的影响。方法选取1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是否有暴力攻击行为分为A组(有暴力攻击行为,n=87)与B组(无暴力攻击行为,n=8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BDNF与5-HTTLPR基因分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组BDNF与5-HTTLPR基因型间Buss&Perry攻击量表和Barratt冲动量表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DNF基因型和5-HTTLPR基因型对SCZ-AB的影响。运用MDR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型间交互作用。结果A组与B组间Val和Met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l/Val频率低于B组(P<0.05),Val/Met和Met/Met基因型频率高于B组(P<0.05);Buss&Perry攻击量表和Barratt冲动量表比较发现:A组Met/Met基因型的各项分值均高于Val/Val、Val/Met基因型(P<0.05);控制性别因素,携带Met等位基因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的相对危险度是不携带Met等位基因患者的2倍(P<0.05)。Buss&Perry攻击量表和Barratt冲动量表比较发现:L/L基因型患者的各项分值均显著高于S/S基因型(P<0.05)。同时携带Met和L等位基因者的相对危险度是不携带Met和L等位基因者的2倍(P<0.05)。结论同时携带BDNF Met和5-HTTLPR L等位基因患者有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度较高,BDNF Met等位基因发挥主要作用,Met/Met基因型患者病情更严重。
王立峰赵世磊赵慧高秀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黄杰
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心理社会干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3年
暴力攻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行为问题,除药物干预外心理社会干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可以对药物干预起到增效作用。文章就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社会干预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的干预提供参考。
张银玲赵科杨威史战明李琼谢侃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
2011-2021年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2011-2021年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为进一步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精神卫生领域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国内文献406篇,国外文献392篇。2011年以来国内外发文量均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暴力发生率、影响因素、风险评估和干预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国外文献针对家庭暴力、亲密伴侣暴力较为关注。结论:国内外暴力攻击行为研究发展迅速,国内外研究热点相似,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关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热点聚焦于危险因素及预防和干预。国外对亲密伴侣暴力、家庭暴力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关注度较高,热点集中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今后在进一步对该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同时可尝试推动学科和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在暴力攻击行为的群体、场所以及发展相关测评工具等方面深入探索,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姚秀钰苑秋辰王萧冉沈伊如
关键词:精神卫生暴力攻击行为精神疾病患者
不同IFNγ水平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的差异
2023年
目的 比较不同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差异。方法 纳入IFNγ≥2 pg·mL-1的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的18例住院患者(IFNγhi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IFNγ<2 pg·mL-1的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的18例住院患者(IFNγlow组),分别采用修改版显性攻击行为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精神病症状;收集两组患者的新鲜粪便,分别采用细菌16 s RNA测序技术与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细菌组成与各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IFNγhi组修改版显性攻击行为量表评分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粪便丁酸及戊酸含量显著高于IFNγlow组(P<0.05);两组粪便菌群的β多样性而非α多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03,P<0.01);在“科”水平,IFNγhi组粪便毛螺旋菌科、拟杆菌科及瘤胃球菌科丰度显著高于IFNγlow组(P<0.01),而其普雷沃氏菌科及肠杆菌科丰度均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在“属”水平,IFNγhi组普雷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及克雷伯氏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中,血清IFNγ水平的不同伴随着肠道菌群、粪便短链脂肪酸及暴力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的显著差异,揭示了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IFNγ”调控网络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防治中的必要性。
王冲陈邦涛邓红欣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干扰素

相关作者

谢斌
作品数:333被引量:2,081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卫生 青少年 暴力行为 精神障碍患者
卞茜
作品数:47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暴力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 男性青少年 信度 暴力
张明岛
作品数:307被引量:1,16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脑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抑郁症
薛伟
作品数:14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暴力攻击行为 脑诱发电位 男性青少年 暴力 SF-36量表
曹莉萍
作品数:81被引量:37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症 稳定期 双相情感障碍 海洛因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