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59篇“ 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文章
南流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2025年
基于南流江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流域内近30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水沙突变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60%,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变;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略有变化,景观破碎度增加、形状复杂;水沙年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2年;水沙变化景观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王梦竹许珊珊杨夏玲黎树式
关键词:水沙变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
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2025年
为了解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促进网湖湿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网湖湿地的主要地类是水域和耕地,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耕地则逐年减小,二者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尤其在2000~2010年变化显著,归因于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耕地主要转向水域。2)斑块类型水平上,耕地破碎度、形状复杂度最大,且整体不断增大,水域是最优势地类,分布最为集中,且破碎度、优势度整体分别不断减小、增大;景观水平上,景观破碎度、形状和多样性相对稳定,景观聚集度显著提升,各景观连通性增强。3)1980~2020年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增长趋势,四大一级功能服务价值都呈现出增长趋势,7种二级功能服务价值均表现出较大幅度增长。4)网湖湿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有显著影响。水域对ESV有积极影响,耕地有消极影响;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有助于提高ESV,香农多样性指数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吴乐知袁江龙余石俊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992-2022年菜子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25年
通过分析1992—2022年7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使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评估菜子湖流域3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旨在揭示流域景观演变的特征与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菜子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在研究期间整体保持稳定,耕地为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的增长趋势则尤为显著。研究发现耕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表明农业用地正在分割和转变,可能影响区域生态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相比之下,水体斑块的破碎化有所减少,显示出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一定恢复或改善。林地破碎化的缓和趋势及草地和裸地变化的不显著性,反映了人类管理措施和自然恢复力量的共同作用。菜子湖流域中部地区范围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东北自西南一带景观受到一种或少数几种优势斑块类型所支配,30年间景观呈现多样化发展。尽管菜子湖流域的景观稳定性显示出积极的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这表明该流域的生态系统面临来自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持续压力,尤其是人口密度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影响较大。本研究强调了对菜子湖流域内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其对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路彤赵素婷周存宇孙君瑶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2025年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环湖路与滇池湖岸线之间的湖滨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斑块,统计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和转移情况;同时,使用Fragstats软件对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趋势为耕地向园地、林地、草地、湿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转移;草地面积明显向林地面积转移;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成交通运输用地和林地。另外,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下降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湿地的连通性。
黄文董蓉梅高超平王荣兴
关键词:高原湖泊土地利用变化滇池转移矩阵
四川康定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025年
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2006年和2022年两时期景观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草地和森林是流域景观的主要成分,灌丛分布面积最大,森林平均斑块面积最大,草地斑块数量和密度最高;(2)2006—2022年研究区景观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斑块面积2390.06 hm^(2)、占研究区的0.46%,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向城镇、农田人工景观转移,城镇景观面积增加2172.10 hm^(2)、增幅166.01%;(3)灌丛、草地、其他和森林的斑块分散程度低、斑块邻接程度高,草地斑块混合度最高,湿地斑块的形状和边缘褶皱程度最复杂、斑块连接度最高,农田和城镇斑块的形状和边缘最简单,斑块离散程度较高;16年来流域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同类斑块更加分散、混合度增加、功能性连接减弱,导致流域景观破碎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人类活动范围扩张和强度增加是流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流域建设用地,减缓人类干扰扩张等措施,以维持力丘河流域的景观稳定。
唐明坤陈治兴郑夕平刘亮王旭明李波付志玺贾玉珍王新
关键词:景观指数流域保护FRAGSTATS
珠三角景观格局变化对生境及碳储量的影响
2025年
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保障性服务,对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景观格局与二者的关系,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Fragstats软件及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珠三角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索景观格局与二者的相关关系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珠三角总体景观格局较为稳定,仅中部及南部城市群变化较为显著,呈斑块类型增多、边界趋于规则、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的特点。(2)2000—2020年,珠三角整体生境质量、碳储量逐年降低,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环状分布,主要原因为生境破碎、建设用地扩张。(3)珠三角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与边缘密度(E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分割度指数(DIVISION)呈中等负相关,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呈中等正相关,与聚集度指数(AI)呈弱正相关。(4)珠三角生境质量、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特征具备空间关联性,但呈减弱趋势,以中部低值区集聚效应减弱最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景观格局与生境及碳储量的空间关联规律,可为珠三角的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张若琪张琼锐王晨茜孙学超莫小璇徐颂军
关键词:碳储量空间自相关珠三角
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乌鲁木齐市热舒适度分析
2025年
针对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热舒适度的影响以及传统温湿度指标(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局限,提出以反演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湿度指数改进温湿度指标,并综合比较了不同阈值划分方法,建立了新的热舒适度分级体系。选取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以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夏季Landsat遥感影像为研究基础,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同热舒适度分级下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从景观组成以及结构特征2方面探究景观格局与城市热舒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变化对乌鲁木齐市热舒适度有显著影响,水域、草地的密集分布与荒漠、建筑用地的稀疏分布对热舒适度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何斌刘培培赵凌云王志航高晨皓
2000—2020年鲁豫毗邻地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025年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鲁豫毗邻地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13.09 km^(2),其中湿地面积增加111.35 km^(2),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285.46 km^(2)和38.98 km^(2)。生态用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生态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下降,趋向于连通和聚集。具体而言,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弱,形状简化,连通度提高;而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形状复杂化,连通度降低。生态用地变化主要受GDP、人口、第二产业值和年降雨量等驱动因素影响,年降雨量能大幅提升其他驱动因子影响力,第二产业值与人口和年均气温交互后影响力明显提升。
吴明阳毛媛王继昌姜文玉刘冰徐蓉
关键词:生态用地
三江并流区林地与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2025年
根据三江并流区199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集,以人类活动中的人口、耕地和建设用地为社会驱动因素,国民生产总值(GDP)为经济驱动因素,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海拔、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为自然驱动因素,景观格局指数为评价指标,通过ArcGIS软件,提取1995—2020年林地与草地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驱动因子的数据,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两大驱动因子对三江并流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并流区以林地与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主要优势景观;林地与草地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97%,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累计增加1145 km^(2)。(2)整体景观异质性呈下降趋势,草地景观破碎化增加,景观连通性降低并且形状变得更加复杂;林地景观相对于草地景观更具聚集性,而草地景观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林地和草地景观指数与海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地形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自然、经济及社会驱动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区林地和草地景观变化格局
白金明王继山许莹王丹彤和霞张健嵩王茉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基于遥感影像的昆明市呈贡大学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25年
基于昆明市2005年、2010年、2020年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呈贡大学城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呈贡大学城建设期间,研究区域由农村田园景观变为典型的城市园林景观。耕地大幅减少并转向建设用地,且土地用途之间的空间关系趋向复杂。虽然耕地形式趋于简单化,但建设用地形式愈加复杂化,建设用地用途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在恶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连通性变差。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强,异质化程度逐渐增大,形成了具有多种类型的密集格局
吴阳蒋思远易达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土地利用

相关作者

胡远满
作品数:318被引量:6,724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森林景观 岷江上游 景观 驱动力 景观变化
肖笃宁
作品数:201被引量:9,137H指数:5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景观生态学 绿洲 景观 景观指数 景观变化
王克林
作品数:493被引量:7,703H指数:5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桂西北 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地区 峰丛洼地 生态系统
巩杰
作品数:135被引量:2,885H指数:29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白龙江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土地利用变化
丁圣彦
作品数:251被引量:3,776H指数:37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研究主题:农业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常绿阔叶林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黄河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