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6篇“ 早期发育阶段“的相关文章
横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
2025年
了解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可为其发育生物学、消化生理及投饵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及HE染色技术,对横带髭鲷0~45 d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4±2)℃条件下,0~2 d为内源性营养期,口咽腔、食道和胃已贯通;3~8 d为混合营养期,肝脏、胰脏细胞团已形成,可以摄食轮虫,口咽腔中产生黏液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形成黏膜褶皱,胰脏出现酶原颗粒,此阶段仔鱼已具备初步的摄食消化能力,可以投喂轮虫等饵料;9 d之后为外源性营养期,肠道弯曲,黏膜褶皱丰富,纹状缘发达,胃分为贲门区、胃体区和幽门区,胃腺和胃小凹也形成,肝脏肝血窦数量多,胰脏可见酶原颗粒,此阶段可摄食一些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以及大的桡足类;22~30 d各器官进一步发育;35 d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完善。横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密切相关。
平洪领付铁中张涛史会来史会来邹京华
关键词:器官发生组织学
噻菌灵诱导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心脏毒性研究
2025年
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浓度噻菌灵(TBZ)溶液(0.06、0.6和6mg/L)暴露下心脏的发育情况;检测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活性氧(ROS)水平以及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高浓度的TBZ(6mg/L)暴露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严重的心脏毒性,出现心包水肿和心率下降等现象,同时在心脏部位诱发了较强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大量细胞凋亡,且心脏发育相关基因gate4、nppa、sox9b和vmhc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uma和p53表达量显著下降.结果表明,TBZ可能通过破坏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诱导细胞凋亡,引发心脏毒性.
管盛胡彬朱浙宁王斌杰王继业郑若楠
关键词:噻菌灵斑马鱼心脏毒性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科学个性化儿童保健应用于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的价值
2024年
在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应用科学个性化儿童保健进行干预,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计入研究的婴幼儿均来自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总人数为80例,执行随机原则后将其平均划分为2组,分别采取一般干预方式、正确儿童保健,在此基础上研究两组婴幼儿获取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各项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esell数据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体重、身长不达标以及贫血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感冒以及湿疹发生次数更少(P<0.05)。结论 在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应用科学个性化儿童保健进行干预,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如体格、心智等,减少发育异常率以及疾病发生率。
朱婷婷
长江鲟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塑造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人工养殖条件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塑造机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长江鲟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水蚯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门分类水平,长江鲟未开口摄食阶段肠道优势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开口摄食第10~40天期间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在属分类水平,未开口摄食至开口摄食第20天期间肠道菌群较为单一,潘多拉菌属(Pandoraea)占比绝对优势地位,占比超过88%;开口摄食第30天,长江鲟肠道菌群发生重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达到峰值,主要优势菌属变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Procrustes分析显示,开口摄食第40天长江鲟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水蚯蚓微生物群落组成趋于一致性,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进一步通过SourceTracker物种来源分析发现,长江鲟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开口摄食第10天有18.97%来源于生物饵料水蚯蚓,开口摄食第20天下降至0.15%,开口摄食第30天上升至51.22%,而在开口摄食第40天高达97.55%。本研究表明,采用生物饵料水蚯蚓投喂长江鲟,开口摄食第30天是其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转折点,肠道菌群特征发生改变,由高度的保守性转变为良好的可塑性。继续投喂至第40天,其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微生物群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长江鲟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调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田甜张建明朱欣张德志胡亚成
关键词:长江鲟高通量测序早期发育肠道菌群生物饵料
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免疫和代谢的关联
2024年
为了解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特征,采集大银鱼胚胎期(心跳期,XT)、内源性营养期(采样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记为H1)、混合性营养期(孵化后第4天,H4)、开口摄食期(孵化后第7天,H7)和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第10天,H10)5个发育时期的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尤其是摄食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关键菌属;并结合同批次样品的转录组数据,基于关联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与免疫和代谢相关的菌属。结果显示: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各时期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XT的优势菌群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胚后H1时期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H4时期的主要菌群为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H7和H10时期的主要菌群为弯曲杆菌属(Fle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各时期中稳定存在。与多种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显著相关的是弯曲杆菌属等节点菌属。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微生物演替信息,同时,筛选到的优势菌属与节点菌属将为大银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周依帆张希昭周彦锋徐东坡王晨赫郭世越蒋书伦尤洋
关键词:大银鱼早期发育微生物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
2024年
黄颡鱼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从池塘管理、仔鱼期饵料管理、幼鱼期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其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供黄颡鱼养殖户参考。
陈武
关键词:黄颡鱼饵料管理池塘养殖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作为Ⅱ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被广泛使用,高度的亲脂性可以使其轻易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系统,但其对斑马鱼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毒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研究对象,分别暴露于0、10、20、50μg·L^(-1)的DM中,对暴露后胚胎的发育状况、运动能力等分析后,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斑马鱼从神经细胞发育方面评估DM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神经毒性。结果显示,从3 hpf开始暴露,在24 hpf,50μg·L^(-1)暴露组自发卷尾运动频率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了约41.2%(P<0.001);在36 hpf,各暴露组胚胎孵化率均升高,20、50μg·L^(-1)暴露组心率显著升高(P<0.01,P<0.0001),体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这些结果显示出DM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于其浓度之间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效应。通过对斑马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光暗行为和旷场行为的分析,发现暴露后斑马鱼幼鱼在3种情景中运动行为均变得迟缓,表明DM暴露影响斑马鱼运动能力,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能力以及主动探索新环境的能力均减弱。进一步通过对神经系统特异性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的研究发现,DM暴露导致斑马鱼神经干/祖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P<0.001),神经元细胞活性加强,且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001)。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斑马鱼发育早期的毒性与其影响神经细胞的活性相关。DM通过破坏神经干/祖细胞的数量、过度激活神经元和促进神经细胞凋亡等方面对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的运动行为。
姚磊苏明郭娟娟边万平
关键词:溴氰菊酯斑马鱼神经毒性行为学
早期发育阶段日本蟳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4年
为了研究日本蟳大眼幼体、Ⅰ期幼蟹、Ⅱ期幼蟹阶段表型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测定不同阶段日本蟳的体质量(Y)、眼间距(X_(1))、头胸甲长(X_(2))、头胸甲宽(X_(3))、腹长(X_(4))、腹宽(X_(5))、第三步足长节长(X_(6))和第三步足前节长(X_(7))表型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阶段日本蟳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大眼幼体=-0.689 9+0.000 4X_(2)-0.000 6X_(4)+0.000 9X_(6)+0.002 1X_(7),YⅠ=-1.294 3+0.001 1X_(2)+0.001 7X_(3),YⅡ=-0.003+0.045X_(2)+0.035X_(3)-0.075X_(5);各阶段日本蟳表型性状之间均呈正相关,除了Ⅱ期幼蟹腹长外,表型性状均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大眼幼体第一主成分指向腹宽、头胸甲长,Ⅰ期幼蟹第一主成分指向头胸甲长、体质量,Ⅱ期幼蟹第一主成分指向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大眼幼体阶段,腹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773),Ⅰ、Ⅱ期幼蟹阶段,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614和0.622)。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体质量在日本蟳早期发育阶段可以作为苗种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腹长是影响大眼幼体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头胸甲长是影响Ⅰ、Ⅱ期幼蟹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
王婷贾磊谷德贤马超于燕光陈春秀
关键词:日本蟳大眼幼体幼蟹通径分析
马岗鹅早期发育阶段腿肌lncRNA-miRNA-mRNA网络构建与分析
2024年
为探究非编码RNA对鹅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试验以20胚龄和孵化后3日龄马岗鹅的腿部肌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阶段腿肌组织结构差异,并通过RNA测序探讨可能影响腿肌生长发育的RNAs。3日龄马岗鹅腿肌相较于20胚龄显示出了完整的肌纤维结构,肌纤维轮廓清晰;两阶段内共有2289个差异表达mRNAs,17个差异表达miRNAs和192个差异表达lncRNAs;差异表达基因在骨骼肌生长和发育相关的通路中显著富集,如细胞周期、FoxO信号通路和MAPK通路等;研究通过预测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与miRNA的靶向关系,成功构建一个与骨骼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ceRNA网络,其中36个lncRNAs、10个miRNAs被预测可以调控CCNB2、SHC4、ANGPT2、NRK、SLC25A4、WHAMM、FREM1、HMMR、PHKG1、DUSP1和COL1A2等与腿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揭示了lncRNA和miRNA在鹅腿肌生长和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和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洪龙胜许丹宁李婉雁曹楠付新亮田允波李玉谷李冰心
关键词:马岗鹅腿肌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研究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作为Ⅱ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高效率、杀虫迅速及低残留等优点,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兼有一定的驱避和拒食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防治以及农业生产中,且其生产和使...
姚磊
关键词:溴氰菊酯斑马鱼神经毒性行为学

相关作者

区又君
作品数:372被引量:1,839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幼鱼 卵形鲳鲹 组织学 盐度 驼背鲈
李加儿
作品数:290被引量:1,616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幼鱼 卵形鲳鲹 组织学 盐度 条石鲷
徐永江
作品数:255被引量:1,04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半滑舌鳎 胚胎发育 条斑星鲽 圆斑星鲽 鱼类
艾丽
作品数:10被引量:6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研究主题:条石鲷 早期发育阶段 早期发育 幼鱼 消化酶活力
柳学周
作品数:278被引量:1,41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半滑舌鳎 胚胎发育 鱼类 圆斑星鲽 条斑星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