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56 篇“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相关文章
NIPPV与NCPAP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效果。方法7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28~34周的早产儿 R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35例。NIPPV组患儿给予NIPPV辅助通气,NCPAP组患儿给予NCPAP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无创通气(NIV)成功率、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NIPPV组初始NIV成功率85.71%高于NCPAP组的62.86%,总氧疗时间(19.17±7.42)d、住院时间(24.77±6.25)d短于NCPAP组的(23.56±10.38)、(29.23±7.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本组治疗前,且NIPPV组pH(7.35±0.09)、PaO2(69.78±8.25)mm Hg(1 mm Hg=0.133 kPa)、OI(187.78±38.74)mm Hg均高于NCPAP组的(7.30±0.08)、(64.45±10.47)mm Hg、(162.45±36.55)mm Hg,PaCO_(2)(43.87±6.15)mm Hg低于NCPAP组的(47.23±6.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气漏、鼻损伤、腹胀及早产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可明显提高早产儿 RDS患儿初始NIV成功率,改善氧合,缩短氧疗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李荣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改良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INSURE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INSURE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H值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反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动过缓、呼吸 暂停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气漏综合征 、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传统、改良INSURE技术均能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血气指标,但改良INSURE技术还能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 俞玲玲 吴萍 陆红霞 刘灿萍关键词: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呼吸 机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效果研究 2025年 讨论对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早产儿 采取无创呼吸 机疗法的效果。方法 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中抽选58例,选取时间即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抽签模式划分成参照组、分析组,29例/组。以有创机械通气方案治疗为参照组,用无创呼吸 机方案治疗分析组,讨论不同呼吸 辅助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 分析组血氧饱和度指标、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均比参照组高,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比参照组低,二组比较P<0.05;分析组临床疗效比参照组总疗效高,二组比较P<0.05;分析组改善症状用时短于参照组,二组比较P<0.05;分析组肺部感染、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参照组低,二组比较P<0.05。结论 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相比,无创呼吸 机疗法在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以调节早产儿 的血气分析,加快症状改善速度,减少并发症,疗效确切。 方圆圆关键词:无创呼吸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效果分析 2025年 评估经鼻高频振荡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中的临床效能。方法 选取2021—2023年间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CPAP)和试验组(NHFOV)。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干预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血气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各项治疗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对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均具有一定治疗价值,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改善治疗指标,提升总体治疗效果。 刘静芳 阮影 刘宇佳 叶军关键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干预对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影响及应用前景探讨研究 2025年 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前景。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例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专项护理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机械通气用氧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和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机械通气和用氧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青关键词:护理干预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时,传统上需要机械通气,通过气管插管给药。但众所周知,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局部损伤出血、气胸、感染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为了充分发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减少甚至避免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的不良影响,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日益创新。这些技术包括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咽部给药、喉罩给药、雾化吸入给药和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等。其中,LISA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并有望作为一种对早产儿 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侵入性较小且有效的方式。现就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Traditionally, surfactant has been administered to preterm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by endotracheal tube after intubation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However, it is well known tha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an easily lead to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local injury bleeding, pneumothorax, infection, an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nefits of surfactant and minimize the trauma caused by intubation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veral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methods of less invasiv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se techniques include INSURE (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 pharyngeal administration, laryngeal mask administration, aerosolized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and 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 Of these, LISA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nd holds the most promise as a less invasiv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of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to preterm infan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administration method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echnology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李勤 王伏东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HFOV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S联合NHFOV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低剂量PS(100 mg/kg),观察组给予高剂量PS(150 mg/kg)。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 d后临床疗效、机械通气参数[呼吸 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_(2))、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峰压(PIP)]、血气指标[酸碱度(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R、FiO_(2)、PEEP及PI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H值、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PS联合NHFOV治疗RDS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机械通气参数及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利于康复。 胡朝辉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HHHFNC和NCPAP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疗效及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无创通气方式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疗效及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睢宁分院就诊的118例早产儿 RDS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HHHFNC组51例(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和NCPAP组67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无创通气时间、开奶时间、总给氧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血氧饱和度(SaO_(2))、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脑钠肽(BNP)、Tei指数],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HHHFNC组无创通气、开奶时间、总给氧时间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_(2)、SaO_(2)、pH值均升高,PaCO_(2)均降低,且HHHFNC组PaO_(2)、SaO_(2)、pH值高于NCPAP组,PaCO_(2)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TnⅠ、BNP、Tei指数均降低,且HH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NCPAP,HHHFNC治疗早产儿 RDS疗效更佳,其可以缩短无创通气时间和总给氧时间,提早开奶时间,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心肌损伤和并发症。 仝实 龚莉 韩梅 柴凤云 朱尚品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动脉压力评分联合改良肺部超声评分法对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肺动脉压力评分联合改良肺部超声评分(LUS)法对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 89例为RDS组,另选同期在本院分娩的107例无RDS的早产儿 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肺动脉压力评分联合改良LUS评分预测RDS的价值。结果(1)RDS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氧合指数较对照组低,胎龄较对照组短(均P<0.05);(2)RDS组改良LUS评分及肺动脉压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3)根据早产儿 呼吸 窘迫 评分将患儿分为轻度呼吸 窘迫 组(n=68)、中度呼吸 窘迫 组(n=12)及重度呼吸 窘迫 组(n=9),改良LUS评分及肺动脉压力评分比较:重度呼吸 窘迫 组>中度呼吸 窘迫 组>轻度呼吸 窘迫 组(均P<0.05);(4)改良LUS评分、肺动脉压力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RDS的效能较高,其中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0,敏感度为0.98,特异度为0.64。结论肺动脉压力评分联合改良LUS评分均可作为评估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两者对RDS的预测价值较高,两者联合预测价值优于任意单一检测。 陈含菡 孔祥军 吴莹怡 邹桂兰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优势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效果。方法以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72例作为研究目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 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早产儿 以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 治疗后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 h,观察组早产儿 氧合指数(OI)(182.63±6.59)、(197.93±7.18)mm Hg(1 mm Hg=0.133 kPa)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63.79±3.92)、(72.11±2.88)mm Hg高于对照组的(160.33±6.62)、(185.24±7.06)mm Hg和(60.22±3.95)、(69.06±2.85)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40.25±2.11)、(37.11±1.03)mm Hg低于对照组的(43.62±2.14)、(39.02±1.05)mm Hg(P<0.05)。观察组早产儿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经过LISA技术联合经鼻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仝实 龚莉 朱尚品 段晓艳 韩梅 武凡玙 柴凤云关键词: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