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1篇“ 无尾两栖类“的相关文章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动物鸣声特征数据集被引量:1
2024年
鸣叫是两栖类动物种间和种内通讯的重要方式。鸣声特征分析是利用生物声学技术进行蛙行为学研究和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基础,对了解物种分、繁殖、分布和进化至关重要。我们于2024年6月收集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附近区域11种两栖类物种(隶属于6科8属)的鸣声数据和相关采集信息。本研究提供了11个物种的鸣声数据集,包括11个广告鸣声和1种争斗鸣声的波形图、频谱图及鸣声特征分析。本数据集展示了鸣声的时域和频域参数,如简单鸣声、复杂鸣声、鸣声时长、音节时长、音节间隔、脉冲数、主频、基频等,为华南地区两栖类动物的声学研究及物种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毛锐锐沈拓李慧田琳楚谭海蓉卢李荣吴小刚范宗骥伍国仪李杰吴勇朱弼成肖治术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生物声学
两栖类一雌多雄制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物种的婚配制度与性选择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对于两栖类来说,一雌多雄的婚配制度广泛存在,并通过交配前性选择和交配后性选择来体现。因此,在巨大的选择压力下,目动物产生了各种进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婚配制度和性选择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两栖类一雌多雄制和性选择进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进化机制的研究作出总结和展望,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靖
关键词:无尾目精子竞争进化机制
上海城市两栖类潜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扩散可能性
董廷玮
两栖类脑形态偏侧性研究
脑偏侧性在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对生物体的生存有积极的作用。脑偏侧性使脑左、右半球功能特化,能够同步处理不同的信号,避免了因竞争控制权而导致的反应延迟甚至反应错误,使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更精准的反应并能完成更...
陈川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左半球右半球性别
海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两栖类鸣声多样性:基于自动录音技术被引量:4
2023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选择5个生境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3台录音设备,于2021年6月、8-9月和12月以及2022年1-3月分别收集至少半个月的声音数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蛙17种,隶属6科11属。四季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冬季(12月)出现的物种最少。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飞列地区发现的物种最多。记录到的17种蛙中,有12种仅在夜晚鸣叫,有3种主要在夜晚鸣叫,偶尔也在白天鸣叫,有2种全天都活跃鸣叫。不同生境蛙对降雨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永久水体中的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栖息环境多样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鸣叫活性不受降雨影响,但浅水溪流中的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和地面上的海南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鸣叫活性在降雨日更高。综上,季节、昼夜环境、地理位置和降雨的差异会影响霸王岭片区蛙的多样性和鸣叫活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两栖类的生态资料,也有助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和评估。
金彦君赵龙辉覃远玉汪继超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生境降雨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及壶菌病调查分析
2023年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辖区两栖类蛙壶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调查显示,该辖区共两栖类11种,分隶5科10属;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采集到的52个样品均未出现蛙壶菌感染。由于此次样品数量有限,后期仍需长期、定期监测。
张晗马红英邓捷赵虎王启军姜维张红星孔飞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资源现状
中国两栖类新记录种——朝鲜侧褶蛙
2022年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周圣博张芷赫王惠苗青徐树军徐树军史静耸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新记录种
两栖类听觉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分子进化
声通讯是两栖动物的重要通讯方式之一,对其生存、繁衍与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听觉系统有助于检测、接收、识别和传递声音中编码的信息,两栖类在从水到陆的进化过程中,听觉系统产生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环境的深刻改变。环境中的噪音会严...
刘瑶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适应性进化
两栖类脑大小的进化模式及其生态适应性
两栖类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两栖动物,拥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因此,两栖类常被用于研究进化生物学的基础科学问题,例如脑大小的进化。脑是有机体生命机能的主要调节器,在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联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脑区域...
蒋莹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
两栖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2021年
脊椎动物的性腺发育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两栖动物因其胚胎发育的独立性和易观察性而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良好材料,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性腺分化、精巢和卵巢的发育,以及配子发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主要发生在鳃盖褶和后肢芽形成时期,不同物种略有不同;性腺分化通常以卵原细胞或卵巢腔出现为标志,但对于部分具有初级性腔的物种并不适用;精巢内支持细胞包围精原细胞形成生精囊,囊内细胞经过一系列事件最终排出精子;卵巢由于卵母细胞发育最终卵巢腔消失,卵母细胞在卵泡内不连续分裂,最后形成卵细胞。两栖动物的性腺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差异。
张浓侯金亮胡亚洲向建国潘望城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性腺分化配子发生

相关作者

李成
作品数:87被引量:1,07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无尾目 两栖爬行动物 臭蛙属
王跃招
作品数:105被引量:1,45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两栖动物 蝌蚪 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若尔盖湿地
戴强
作品数:65被引量:48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熊猫 若尔盖湿地 高原林蛙 廊道 红外相机
张晋东
作品数:99被引量:535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 野生大熊猫 红外相机 若尔盖湿地
戴建洪
作品数:10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若尔盖湿地 无尾两栖类 肥满度 高原林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