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90篇“ 新经济地理“的相关文章
多重要素流动与经济地理均衡: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拓展
2025年
大多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关注单要素流动的情形,忽略了对地区间多重要素流动情形的考察,使得对多重要素流动的一般均衡关系研究停滞不前。本文在何雄浪(2014,2019)假定企业家与普通劳动力保持等比例跨区域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假定企业家和普通劳动力可以非等比例流动,进而在对产业空间均衡进行分析的同时,探讨普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福利效应,并得出以下的结论:普通劳动力的空间均衡由企业家流动引致效应和贸易成本效应共同决定;贸易自由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普通劳动力追随企业家流动,随着贸易自由度的进一步提升,普通劳动力流动份额会逐渐降低,贸易完全开放后普通劳动力停止流动;多重要素流动并不能完全消除地区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大量集聚使核心区的社会福利水平远高于边缘区,这种福利水平差距即使在贸易完全开放后也不会消失;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升,普通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地区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应实施适度差别化的区域一体化政策,着力打造地方品质,积极探索地区间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邓菊秋叶连广何雄浪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家
经济地理学下海南省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研究
2025年
在全球化持续推进之际,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为有效推动海南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为激发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有利于引导我国农业经济优质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发展。
刘安黎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经济地理学增长动力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收入差距——基于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拓展分析
2025年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型基础设施,其如何在重塑收入分配格局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融入信息基础设施、区分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方式,对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然后基于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致的“冰山”交易成本、不同类型劳动力份额的参数变化,识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微观机理;最后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能显著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虽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降低“冰山”交易成本、促进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在北部、地方财政压力小的地区尤为突出。
裴馨高远东卜寒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新经济地理学
金融资源在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基于经济地理模型的分析
2025年
金融资源作为最具流动性的要素,在城市群发展背景下呈现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规律。本文从微观的城市群空间视角来揭示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通过构建经济地理模型,运用多维数值模拟分析金融集聚与扩散规律,采用1991—2022年中国29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SARAR模型对金融空间外溢模式与边界进行识别。研究发现:(1)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金融资源集聚对外围城市具有扩散效应,但存在边际递减;(2)不同城市群中,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呈现正负两种相反的空间外溢效应,随着城市群发展,中心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从集聚(虹吸)变为扩散(辐射);(3)四类城市群的金融空间外溢模式随着距离增加、次中心城市出现而分化,呈现四种不同溢出衰减模式;(4)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一体化水平等因素成为影响区域金融集聚效应的重要机制。本文为金融资源的地理空间集聚规律和机制研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经济圈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地规划各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肖冬利肖锐班琦
关键词:金融地理城市群金融集聚
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经济地理学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研究金融机构分布如何塑造经济空间分布对经济地理学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经济地理学模型,证明了银行竞争提升会降低贷款利率,进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且该吸引力随地区间贸易成本下降而加强。基于中国银行网点和工商注册企业创业选址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加强确实会显著促进创业企业进入,使用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和中小银行异地扩张冲击作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理论模型刻画的影响渠道在经验研究中也得到支持。本研究有助于理解金融地理结构与创业选址和空间经济分布间的关联。
章元甘徐沁
关键词:银行竞争贷款成本新经济地理学
市场潜力、环境污染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提升产业集聚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Krugman、Quaas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加入环境污染变量的经济地理学模型,分别阐述了市场潜力、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4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数理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市场潜力对产业集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长期内,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拐点为环境污染评价值0.225。当“市场潜力向心力”较大,“环境污染离心力”较小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对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此外,非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受市场潜力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明显,且在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水平增加。
刘建君梁大鹏季建文孙佳音
关键词:产业集聚环境污染新经济地理学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2024年
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刘保留潘家华潘家华
关键词:产业空间分布
数字经济、创差距和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差距——基于经济地理的视角被引量:4
2024年
采用经济地理模型,基于数字经济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推演出数字经济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该模型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变城市创差距,重塑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利用2005—2022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时间和区域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对应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创差距,从而有利于缩小中心-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对应中心城市地理距离越远的外围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外围城市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无障碍分享机制、深化区域数字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黄林秀郝坚
关键词:数字经济空间知识溢出经济差距
经济地理学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4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但不少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存在过度投资问题。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乡村的发展依赖于其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地区政策和资金的注入仍难以改变大多数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证明该论述,对沿海村庄Y村和山区村庄Z村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比较研究。最后讨论了经济地理学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许金锎
关键词:报酬递增运输成本
区域产业税负差异与制造业集聚——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24年
区域产业税负差异会引起制造业迁移和空间再分布,进而影响区域制造业集聚规模和结构调整。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及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税负差异改变了要素禀赋相对价格和产业投资收益水平,导致流动性生产要素从“区位税负劣势”地区流入“区位税负优势”地区,引起制造业迁移和空间分布调整。同时,降低要素流通成本可以放大“区位税负优势”地区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效应水平。结合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规制恶性税收竞争,培育良性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区域性税收政策,逐步推动区域性税收政策向产业性税收政策转变;完善要素流通环节税收支持政策,强化税收政策产业集聚效应。
金强张芳芳李亚美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税收竞争

相关作者

安虎森
作品数:167被引量:2,262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 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贸易自由度
何雄浪
作品数:234被引量:1,208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区域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 环境污染
郑长德
作品数:291被引量:2,086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地区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 实证分析
颜银根
作品数:43被引量:458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审计大学
研究主题:贸易自由化 企业异质性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 经济活动
孙久文
作品数:463被引量:5,259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区域经济 京津冀 区域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 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