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4篇“ 新文学史“的相关文章
-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 李坤成
- 关键词:新文学史新文学
- 史实与史论: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转向——兼谈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
- 2025年
- 当代文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了历史化研究,在回到历史现场去描述文学发生情况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如何平衡史实与史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黄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提及的“史论结合”这一研究方法,为解决史实与史观的平衡问题提供了参考。
- 兰轲轲
- 关键词:历史化
-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 2024年
-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 陈澜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稿》精神史马克思主义
- 新文学史“鲁郭茅”体制与俄苏文学史模式的本土化
- 2024年
-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范式中的作家型文学史,有着古今中外历史叙述传统的支撑,由此形成了“先贤祠”式的叙述。但是,供奉在“先贤祠”中的新文学作家,并不是被散漫地堆积在殿堂里的,而是遵守着严格的祭奠秩序的。正如洪子诚先生所说:“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位置问题,这是写当代史时都会遇到的难题。”(1)尽管学界很不喜欢将作家排座次,但在中国新文学编纂史中又是确实的存在。
- 方维保
- 关键词:新文学作家当代文学史新文学史叙述范式当代史
- 中国新文学史的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
- 2024年
-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体例性入史有着一个出场的先后顺序和所持观念的逐步拓展的问题。现代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史,并没有在体例上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叙述。新时期以后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顺序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民族国家整体观”之下将台湾文学入史纳入叙述,稍后将香港文学与台湾文学一起纳入文学史叙述,21世纪初叶在“汉语文学整体观”下将海外华文文学与台港文学一起纳入新文学史叙述。中国内地的中国新文学史的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有3种叙述方式: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分阶段插入中国新文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以独立版块的形式置于新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分;将台湾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内地的当代作家作品混合编排。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方式一直为新文学史家反复实验。
- 方维保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
- 博采广纳 筚路蓝缕——《江苏新文学史·通俗文学编》读后
- 2024年
- 由张蕾、黄诚主编的《江苏新文学史·通俗文学编》共两卷,七十万字,是由丁帆任总主编的《江苏新文学史》中的重要部分。该书视野宏阔、博采广纳,既有对通俗小说、戏剧、民歌的研究,也有对流行于民间的弹词、评话、琴书、大鼓、白局等说唱文本的介绍。在研究中,寻根溯源、细心辨析、持论公允。一方面对以往不受重视的通俗文学详加考察、积极肯定,另外一方面也对它们的弱点与不足提出了批评。这种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是江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 姜语畅栾梅健
- 关键词:通俗文学雅俗共赏
- “万古长新”的“欧阳山现象”——在中国新文学史延长线上重读欧阳山
- 2024年
- 欧阳山是贯穿整个20世纪,经历各个重要文学时期,有着三个创作高峰的重要作家,接受过毛泽东、周恩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精神引领,具有独立美学理念、独特艺术风格与审美探索意识的文学大家。事实上,欧阳山的创作不仅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且在不同时期都创作出了具有时代共振审美效应的作品,被誉为“欧阳山现象”。欧阳山的《三家巷》,更是打破了“十七年文学”的审美禁区,提供了理解和阐释中国革命文学、“十七年文学”的新路径、新空间、新模式。因此,从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大历史视域来认识和思考欧阳山的创作道路,重新审视和探究欧阳山的审美理念、创作路径、精神转向与艺术风格,进而在整体上呈现欧阳山的创作风貌、独特审美个性及其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启示,认识和思考百年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进程中岭南文学的独特价值,思考文学广东在中国新文学中的独特性存在,推行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性意义。
- 张丽军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三家巷》
- 林译莎士比亚“冤案”与新文学史的“权力”省思——以《吟边燕语·序》为中心被引量:1
- 2024年
- 林纾译莎士比亚戏剧为小说一直是新文学史上的“定论”,直到日本当代学者樽本照雄考证出林译《雷差得纪》等几部历史剧故事的英文原本,才使真相水落石出,昔日“定论”变为“冤案”。“冤案”起点为《吟边燕语·序》,它虽以“笔记”“莎诗之记事”明示底本文体,但在民初新旧文学论战的紧张气氛中,这些关键线索受到忽视,该序包含的学术信息没能得到完全释放,它因此成为一篇未被充分解读的文献。林译莎士比亚“冤案”事件,再次表明新史料在文学研究及历史人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研究者省思新文学史的“权力”和需要面对的“重写”挑战。而对“旧文学”研究来说,尤其需要在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弥补新文学话语一直以来单方面叙述的不足,进而完成对“旧文学”的充分解读。
- 李向阳
- 关键词:莎士比亚新文学史
- 国际汉语新文学史
-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的理论框架对俗称“世界华文文学”的文学现象和历史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汉语新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理论视角,以此修正“华文文学”概念的不严谨以及由此可能形成的歧义。《国际汉语新文学主流》从世界各大地块...
- 朱寿桐
- 论早期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四种路径
- 2024年
- 文学革命之后新文学迅猛发展,中国新文学史写作随之发生。四种不同身份认同的写作者开启了不同的写作路径:新文学倡导者以进化论诠释新文学是对旧文学的超越;古代文学研究者认为新旧文学各有其妙,应该兼收并蓄,以开创新文学的新局面;通俗小说家认为通俗小说才是中国小说正统,晚清民初之时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青年诗人则反对新诗的格律派、象征派,号召新诗继续“革命”,倡导诗歌内容的社会化、阶级化。
- 张军
- 关键词:进化论
相关作者
- 古远清

- 作品数:381被引量:20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台湾文学 香港文学 台湾新诗 作家 现代诗
- 方维保

- 作品数:164被引量:2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革命文学 苏雪林 小说 张恨水 叙事
- 胡希东

- 作品数:27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史建构 文学史 袍哥 新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 刘忠

- 作品数:125被引量:18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知识分子 重写文学史 延安时期 中国文学 寻根文学
- 丁帆

- 作品数:204被引量:1,264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乡土小说 文学史 乡土文学 风景 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