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3篇“ 新加坡华人“的相关文章
新加坡华人人口发展特征探析(1960-2023)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新加坡官方人口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1960年以来新加坡华人人口的发展特征,探讨了华人人口比例下降及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人人口比例持续下滑,至2023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华人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其速度远超马来人和印度人。低生育率是导致华人人口比例和结构变化的核心要素,生育率的变化受到结婚和生育年龄推迟、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以及生育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为理解新加坡华人人口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应对类似人口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于丹
关键词:新加坡华人生育率少子化老龄化
从华校校歌的演化看新加坡华人身份建构——基于校刊文献的视角
2024年
一战以后,东南亚各殖民属地的华校创办开始勃兴,不少华校制作出富于诗性的校歌,校歌歌词呈现出古风浓郁的传统抒情审美特质,亦具椰风蕉雨的在地风情,同时传达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人文价值观。本文以新加坡华校为个案,以华校纪念刊及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其他校刊为主要原始文献,考察随着新加坡从英属殖民地到独立建国这一政治进程及变化的语言政策,原本复刻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承载侨民意识的传统华校从肇端到某种意义上作为传统华校精神遗存的“特选学校”的变迁。随着国家权力的形构,华校校歌审美、文化、政治内涵的变与不变,也折射出新加坡华人身份的复杂建构。
易淑琼
关键词:校歌
新加坡华人国家认同的演变——从开埠到李光耀政府时期被引量:2
2023年
1819年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折点,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将此开埠为自由贸易港。英殖民政府一开始就鼓励各方移民迁入新加坡,这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劳工移民。独立建国之前的新加坡,华侨国家认同的偏好更加倾向于中国而非新加坡,移民以“侨居”心态居于此。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期,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激烈变化,动摇了新加坡华人认同的根基,产生了转向的迹象。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致力于树立一个健全的国家意识,使全体国民都认同于新加坡,国民以作为新加坡人为荣,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朱陆民陈佩杏
关键词:华侨华人国家认同
传统重构与“华人性”变迁--新加坡华人粤剧表演中的新现象及文化阐释
2023年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以来,为建立“一个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政府通过讲华语和重建华人文化等国家政策,将新加坡华人方言族群重建为“新加坡华族”,在这一过程中,粤剧职业演戏不断式微,但业余社团却获得新的发展。新加坡敦煌剧坊是当下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粤剧业余社团,其表演实践中通过音乐形式的改革和形象重建,使粤剧得以超越粤籍地方群体向更大的华人群体甚至非华人族群传播,体现了“国家、华族、原乡”多重认同交织下当代华人“重构传统”的意识,以及多族群环境下华人的文化适应与族群性变迁。
潘妍娜
关键词:粤剧表演族群认同
21世纪新加坡华人影视剧的“寻根”叙事被引量:1
2023年
进入21世纪,新加坡华人影视剧中的“寻根”叙事以家族南洋拓荒史串联叙述新加坡开国、独立与发展的历程,催化宗族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合流;反映当代新加坡华语文化的“失根”之虞,通过重申祖先的“唐山”来历,强调华人的族裔身份;以诗意的历史地景书写,熔铸集体记忆及情感,积极探寻在地华人文化的核心内涵;采用“女承母业”的内容设置,寄寓传承华人文化的美好愿景,隐喻族裔文化在新加坡的政治地位。
林晓芝
关键词:国家认同
瀛海遗珠:新加坡华人陈之初藏中国近现代书画研究
2023年
香雪庄主人陈之初是20世纪新加坡华人藏家,收藏了大量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曾在东南亚声名远扬。这些旧藏如今不同程度地分布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公、私立博物馆,其中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所藏质量最精。相关藏品呈现出对海派一脉的青睐,且任伯年作品数量最多。一方面,他与徐悲鸿的交往对其收藏审美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特殊的历史机缘为其带来一定的收藏条件。其收藏规模的最终形成,归根结底来自其特殊的文化身份,以及对中国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刘康琳
关键词:文化认同
新加坡华人音乐家艺术歌曲创作管窥——以潘耀田《杜鹃花》《偶然》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海外华人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其文化艺术创作多体现出“全球视角”和“家国情怀”相结合的审美和情感取向,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生于1952年的潘耀田作为新加坡华人音乐家的代表,其创作成就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与诗人林子合作的艺术歌曲《杜鹃花》和《偶然》,通过音乐主题的选择、音乐形象的建构、调性的处理、钢琴伴奏的设计等各种艺术手段,分别表达了对华人抗战英雄的致敬以及对新加坡“去中国化”的遗憾,对于了解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心理、情感和创作取向,加强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意义。
欧阳宜文唐榽伶
关键词:艺术歌曲
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被引量:2
2023年
华人后代华语的传承与延续是移民家庭面临的问题。新加坡华人人数占比众多,然而,华语的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往对华裔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和多语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表面情况,却忽略了家庭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原因。本文中,作者对新加坡31个华人家庭的语言政策进行了访谈,通过对家庭语言政策几个要素的研究,利用Nvivo软件清晰构建了新加坡第三代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的现状模型,比如:家中鲜少有华语环境;父母语言意识薄弱;缺乏语言实践等。并从内外部分析影响家庭语言政策的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张男彭小娟延慧
新加坡华人帮群组织与妈祖信仰的崇祀现象
2022年
今天新加坡华人帮群普遍的信仰活动,大致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同,在新加坡华人建庙的现象,大多会以帮群来建庙,因而显现出独特的“社群化”神灵崇拜。华人帮群体现了地缘性特色,尤其建立会馆,以及附属于会馆的宫庙皆成为帮群最早的雏形。华人帮群通过对家乡神灵的供奉,更能体现其地缘组织与家乡历史渊源的存在关系。妈祖作为新加坡华人社会重要的民间信仰神灵,其崇祀形态属于跨疆界、跨帮群的信仰模式。研究显示,有关新加坡妈祖信仰的本土化现象,大致展现在:第一,华人移民对妈祖的惯用称谓;第二,华人帮群独立信仰的崇祀现象;第三,华人帮群宫庙供奉妈祖的崇祀情形;第四,华人帮群对妈祖信仰的宗教属性认定。
谢雅卉
关键词:妈祖信仰
以企业家的态度对待艺术 以艺术家的态度对待企业——记新加坡华人艺术家、旺财馆创始人云龙子
2022年
云龙子,新加坡华人,新加坡云龙子旺财馆创始人,祖籍广东大埔,风水世家第六代传人。云龙子旺财馆成立于2006年,是新加坡首屈一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家售卖纯天然翡翠的风水馆、珠宝店。这里创造出了美丽、恒久、罕有的文化作品,旺财馆以高品质、纯天然的翡翠、水晶、沉檀香及其独树一格的风水画闻名于整个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国。旺财馆也因坚持售卖纯天然翡翠被美国国际宝石协会万里挑一选中,入选“选购翡翠指南”并作为标本和标准,在亚洲只有云龙子旺财馆得到该方的认可。
赵永宏
关键词:新加坡华人企业家风水华人艺术家纯天然

相关作者

曾玲
作品数:29被引量:89H指数: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新加坡华人 华人 华人社会 社团 东南亚华人
汤锋旺
作品数:16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新加坡华人 办学 二战前 移民 华人
孟庆梓
作品数:28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新移民 社群 J 新加坡华人 农村
张钟鑫
作品数:14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基督教 华人 新加坡华人 本土化 遗存
廖小健
作品数:123被引量:244H指数: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华人经济 华人 民族关系 经济发展 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