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篇“ 斑块形态学“的相关文章
- 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 吕萍王慧敏黎叶飞曹牡华谈海琴
-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
- 3.0HRMRI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征分析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 目的本研究应用3.0THR-MRI分析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重构模式,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在本院及合作医院的选择3.0T HR-MRI发现基底动脉斑块患者100名,首先记录与测量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管壁...
- 卢晔芬
- 关键词:基底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形态学特征
- 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和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记物影响的单中心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观察应用艾塞那肽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
- 张洁
- 关键词:胰岛素
- 文献传递
- 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形态学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评价冠脉缺血相关病变段钙化斑块形态学特征,分析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与一般...
- 蔡聪
-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内超声
- 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和血浆PTX3水平相关性
-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态学血和浆PTX3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者38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98例,女182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51.3±12.3)岁。采用全自动酶标...
- 曹端华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王婷婷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 文献传递
- 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B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0例作为C组。并应用蛋白芯片法测定血管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s Tie-2)与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GF显著高于B组和C组[(80.8±6.2)ng/L比(55.6±3.9)ng/L,(44.9±2.7)ng/L](P<0.05);A组和B组s Tie-2均显著高于C组[(1345±48)ng/L,(1356±45)ng/L比(1047±13)ng/L](P<0.05);A组的直径狭窄率低于B组,高于C组[(38.9±1.6)%比(43.5±3.5)%比(36.8±2.8)%](P<0.05);A组的面积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高于C组[(61±7)%比(66±6)%比(58±5)%](P<0.05);A组最小管腔直径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2.15±0.27)mm比(1.94±0.23)mm比(2.23±0.16)mm](P<0.05);A组的斑块面积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10.56±1.18)mm2比(9.53±0.82)mm2,(7.15±0.41)mm2](P<0.05);A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3.2±0.2)mm2比(2.8±0.1)mm2比(3.6±0.2)mm2](P<0.05)。PLGF与最小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s Tie-2与最小管腔面积和最小管腔直径均呈正相关(r=0.217,0.17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血浆PLGF和血浆s Tie-2可以提示冠心病临界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之间联系紧密。
- 张仁荣桂心
- 关键词:冠心病临界病变血管因子
- 炎性因子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评价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566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269例(AS组)、稳定型心绞痛82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193例(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22例(AMI组)。对靶血管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应用绝对定量蛋白芯片法测定5种炎性因子的水平,分析炎性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CSF水平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存在正相关(r=0.115,P=0.008)。以直径狭窄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M-CSF、吸烟、年龄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有线性回归关系;而IL-10、IL-6、hs-CRP、MMP-9水平与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CSF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存在正相关,而IL-10等其他因子并不适合用于判断斑块的形态学指标。
- 张东凤吕树铮宋现涛
- 关键词: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 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8
- 2015年
-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水平(sTie-2)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三支主要血管狭窄大于20%且小于70%,血管直径超过2.25 mm)的患者共719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219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组208例.对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应用蛋白芯片方法测定2种细胞因子:血浆胎盘生长因子及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含量的变化.分析三组患者两种血管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冠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 UAP组血浆PLGF 80.33 ng/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54.29ng/L和AS组45.16 ng/L(均P<0.05),UAP组血浆sTie-2水平1353.06 ng/L显著高于AS组1308.28 ng/L (P =0.008).(2) QCA分析显示SAP组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与UAP、A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P组斑块面积显著大于AS组(P<0.05).(3)冠脉病变形态学显示三组之间易损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管因子与斑块形态学相关性分析:PLGF与管腔最小面积存在正相关,r=0.493 (P =0.009).结论 PLGF、sTie-2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可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指标.
- 路亚枫吕树铮陈韵岱宋现涛张抒扬霍勇
- 关键词:冠心病胎盘生长因子
- 320排CT在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及管腔重构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评估糖尿病(DM)和无DM患者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及管腔重构的不同。方法:比较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232例DM患者和487例无DM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及管腔重构。结果:DM患者与无DM患者相比较,DM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x^2=5.434,P<0.05);2支血管病变发病率相似(x^2=0.912,P>0.05);而3、4支血管病变发病率高(x^2=4.88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DM组混合性斑块、梗阻性斑块以及阳性重构(PR)发病率高(x^2=4.214,x^2=4.415,x^2=6.215;P<0.05),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PR与DM呈正相关(危害比5.61(2.11-14.71,95%CI),P<0.001)。结论:与无DM患者比较,DM患者有较高的多支血管病变发病率,高的MP负荷以及PR,预示有更高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
- 董莘秦崇时文伟敖国昆
- 关键词:糖尿病斑块
- 辛伐他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颈部AS斑块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并发AS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和二甲双胍)、空白对照组,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变化,计算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各药物治疗组的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显著小于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具有抗AS的作用,能明显减轻颈部AS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辛伐他汀或二甲双胍。
- 李新爱田庆新高树英殷镜海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二甲双胍超声检查
相关作者
- 张志辉

- 作品数:48被引量:26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高血压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肾交感神经 氧化应激
- 杨侃

- 作品数:79被引量:51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冠心病 尼尔雌醇 冠状动脉造影 老年高血压
- 李旭平

- 作品数:94被引量:42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氧化应激 瓣膜性心脏病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 张梦玺

- 作品数:56被引量:32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高血压 内科学 WILLEBRAND因子 双语教学
- 韩敬哲

- 作品数:43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蛋白 华勒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