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篇“ 文学公共领域“的相关文章
- 文学公共领域审美交往式美育的启蒙功能
- 2024年
- 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文学公共领域的公众讨论文化具有审美教育与启蒙教育合一的特征。而在文学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转型过程中,审美教育向启蒙教育嬗变。在文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批判预演的文艺批评,是一种具有启蒙功能的审美交往式美育,其启蒙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审美知识启蒙。第二,审美政治批判启蒙。第三,私人主体性启蒙。第四,交往理性的启蒙。第五,自由民主平等启蒙。
- 曾仲权
-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审美教育启蒙教育启蒙功能
- 英国平民阶层文学公共领域的现代性内涵
- 2024年
- 英国平民阶层文学公共领域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构建它的文本,以及围绕文本进行的文学活动呈现出来,尤其在宪章派文学与文学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它反思与批判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怀念宗法制生活,但却是内在于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并不意味着反对现代化,而是审美现代性的体现。怀念宗法制生活也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而是批判现在的一种方法。它在精神维度上体现出对现代性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等的追求。尽管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没有实现,但它所形成的公众舆论影响了政治改革乃至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进程。
- 肖四新杨潇
- 关键词:现代性内涵
- 传播与场所: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公共领域的两个维度
- 2024年
-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谱系中,文学公共领域研究这一术语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初提,原指公共领域的过渡阶段,后续却激发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丰富的内在勾连。这说明在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可从文学公共领域的传播和场所两个维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材料和新意。
- 王唯州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公共领域
- 芮塔·菲尔斯基女性主义文学公共领域思想研究
- 芮塔·菲尔斯基是美国当代批评与后批评领域的著名学者,致力于美学、文化与女性主义等话题研究,本文从生成背景、思想内涵和批评实践三个方面对菲尔斯基的女性主义文学公共领域思想展开论述。菲尔斯基在对英美女性主义批评进行批评时,突...
- 赵文雅
- 关键词:文学评论女性主义公共领域
- “文学公共领域”理论视域下初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
- 基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价值与时代要求,于教师而言,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并且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理应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为达...
- 王丽莹
-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交往理性
- 德语文学公共领域中的中国文学接受机制被引量:2
- 2021年
- 中国文学在德语世界的接受场域是一个具有私人性、批判性和政治功能转换趋向的文学公共领域,其历史文化特征是探索当代中国文学在德接受形态的关键。德语文学公共领域的中国文学接受主要依赖文字、视听和事件三种媒介。文字媒介是跨文化文学传播的基本形式,通过文字语言转换和物质形式生产传播文学作品。当书面文字媒介从纸质印刷的物质形式延展到了数字空间,视听媒介也开始作用于德语文学公共领域的运作与演变。事件媒介将参与文学交流的个体直接聚集到共同的时空场景之下,呈现的是一种直接的公共性,同时也有强烈的互动戏剧性。德语文学公共领域始终占据以事件媒介为主、文字与视听媒介为辅形成的中国文学接受空间。
- 顾文艳
- 关键词:德语文学公共领域中国文学媒介
- 文学公共领域启蒙美育展开前近代欧洲普遍文盲化状况及其缓解
- 2021年
- 文学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之前近代欧洲的普遍文盲化状况是哈贝马斯探讨文学公共领域审美交往式启蒙美育展开前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近代欧洲普遍文盲化状况的原因在于生活贫困、教育滞后、拉丁文教育的特权化、欧洲大陆农业生产不发达、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灾难性影响。生活窘困、教育匮乏难以造就文学公共领域的合格公众———有产者和受教育者,从而掣肘了文学公共领域的生成。然而大致以18世纪中叶为时间节点,近代欧洲普遍文盲化状况得到"突如其来"的缓解,其原因在于:一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提升了经济生活水平,造就了中产阶级。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发展,拉丁文教育衰落,俗语教育的兴起。三是,普泛化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统治者和国家主张开展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大众教育成为共识,大学和学校增多,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四是,农业革命带来生活水平提升,粮食增产,生活经济条件改善,对教育投入加大,入学率提升。五是,古腾堡印刷术在19世纪初得到更新和发展,印刷效率显著提高。六是,随着启蒙运动深化,科学、理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热衷于学习科学知识,出现了科学大众化浪潮。七是,文学公共领域的审美交往式启蒙美育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曾仲权
- 关键词:哈贝马斯文学公共领域
- 《北极星报》与英国平民阶层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 2021年
- 《北极星报》是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最主要的平民报刊,围绕它进行的阅读与传播活动促进了平民阶层文学公众的形成,以它为平台进行的文学创作促进了作者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在性的相互建构,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而它所刊发的文学作品,不仅内容是与平民阶层利益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且引发了读者广泛参与并形成公共舆论。《北极星报》的定位与交流对话机制,使之成了平民阶层文学交往对话和形成公共舆论的主要平台。它以文学形式培养了平民阶层的参与意识、批判精神和理性辩论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文学观念的变革,成了英国平民阶层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标志。
- 肖四新
- 关键词:文学活动公共性
- 《蜜蜂的寓言》:文学公共领域与现代性被引量:2
- 2020年
- 《蜜蜂的寓言》是18世纪英国颇具争议的作品。作者曼德维尔提出,美德的起源不是上帝,而是被基督教视为首恶的“骄傲”;同时,被认为诱发社会道德坍塌的“奢侈”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成为当时公众舆论的热点。基于“私人的恶德”与“公众的利益”这一核心思想,曼德维尔借助自己作品(语言交往行为的书面形式)中“骄傲”“奢侈”命题的论述,开创性地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在实践话语中的融合过程,其作品引发的公众舆论生成了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实例,并在作品、阅读市场(读者)、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文本传播层面建构了启蒙理性,成就了现代性。
- 胡振明
-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
- 文学公共领域与主体性--基于《天路历程》的文本分析
- 2020年
- 《天路历程》是漫长的18世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作者约翰·班扬在这部宗教寓言中将基于个人主体性的信仰选择视为个人宗教身份及社会权威建构的驱动力,并在"救赎""名利场"这两个命题中揭示了权力与权威个人主体化的过程。班扬认为,个人救赎是基于个人认知,自主选择的信仰之路,并在神意指引下,独自面对各种考验,直至灵性的成长;同时,个人救赎是在与他者,以及社会这类"名利场"的互动中得到验证,并以推动属灵社会的建构为目标。班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参与新兴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深度契合,对社会精神建构有着深远影响。《天路历程》在文本传播与社会影响这两个层面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之于文学公共领域建构的重要意义。
- 胡振明
- 关键词:《天路历程》文学公共领域主体性
相关作者
- 胡振明

- 作品数:16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 文学 道德说教 《帕梅拉》
- 杨永明

- 作品数:36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知识分子 闻一多诗歌 闻一多 文化 公共领域
- 霍盛亚

- 作品数:14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公共领域 文学公共领域 英国文学 西方文论 小说
- 郭剑鸣

- 作品数:80被引量:367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政治知识化 反腐败 政治 潜规则 合法性
- 肖明华

- 作品数:86被引量:95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理论 公共性 大众文化 学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