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3篇“ 文学人类学“的相关文章
- 神话历史:文学人类学新文化史观述评
- 2025年
- 对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存在诸多“影响的焦虑”。一是将文字文献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研究对象后所陷入独断论式的研究模式;二是盲从西学方法论造成中国本土知识理论体系的形式断裂与意义含混;三是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解释的“间距思维”还远未产生重新定向的问题意识和多维互动的研究视角。针对这样的人文现状和学术短板,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立足本土构建出系统的新史料观和阐释策略,将国学传统与“预流”之新学紧密结合,对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做出深刻反思和全面再造。即以四重证据法作为重新激活历史叙事和文献文本潜能的理论工具,利用四重证据的多种组合性互动方式,呈现文化文本的发生过程;引入万年大传统的学术视野,在长时段中重构文化小传统中各类符号形式的意义,形成有关早期中国文明的认知新模式和知识新谱系;围绕前文字时代的神圣符号物——“玉礼器”,抽绎出一套以玉教信仰为文明原型和想象基础的中国神话学思想系统,这是一次以玉为符码贯通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当代知识创举和新文化史实践;共同构成了文学人类学派的神话历史观。
- 牛顺
- 关键词:神话历史四重证据法知识史新文化史
- 文学人类学的问题、路径与前沿被引量:1
- 2024年
- 文学人类学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创建的新兴前沿学科。在中外交汇背景及多元经验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推进学科话语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论文从学术研究的中国实践出发进行跨界对话,通过与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交叉对比,阐释彼此面对的共同问题,强调以现实和对象为基础,作为研究方式、研究类别的文学人类学,已成为迈向科玄并置的知识生产和理论范型。
- 徐新建
-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
- 理论、变革与跨越:文学人类学大连论坛侧记
- 2024年
- 2024年8月16日至20日,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14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上,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开设了以“新文科与文学人类学前沿”为题的分论坛,来自全国17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位学者齐聚一堂,进行了历时三个半天的五场发言与讨论。与大会主题“新文科建设与跨文化视阈中的比较文学”相对应,分论坛不但聚焦学科建设、跨文化比较等论题展开讨论,同时观照了时代巨变下的研究范式革新等未来的学术生长点。
- 刘雪瑽
- 关键词:学科建设跨文化比较学术生长点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 2024年
-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用民间话语讲述人生的苦难与现实的残酷,在矛盾与挣扎中凸显人性的善良与纯朴。在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十二次卖血经历的背景下,在叙述层面彰显出一套鲜明的文学人类学话语体系,存在关于血液禁忌、血液“商品化”、民间仪式、家庭伦理以及性与婚姻的表达,皆呈现出一种底层人物对民间文化和原始文化的态度和选择,进而使小说体现出丰富且浓厚的文学人类学意蕴。
- 何家辉
-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人类学
- 疗愈创伤:文学人类学视角下《谁惧死亡》的文学治疗解读
- 2024年
- 《谁惧死亡》是当代美籍非裔科幻小说作家尼迪·奥科拉弗的获奖力作。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具有治愈魔力的两族混血女孩给后末日时代的非洲大陆带来和平的奇幻故事。小说既再现了现实世界部落战争以及割礼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又以文学虚构的手法对其进行治愈。从文学人类学视角探究《谁惧死亡》中文学治疗机制的构建,并阐述其文学治疗功能。作者奥科拉弗借用非洲本土文化在小说内构建了神圣治疗机制,并以此实现了作者—读者的双向治疗:作者通过创作小说对自我进行了疗愈,小说的意向读者通过阅读抚慰了残酷现实带给他们的创伤。
- 陈慧雨胡笑瑛
- 关键词:文学治疗创伤
- 文学人类学视域下阿吒力白语经的“敬母”观念研究
- 2024年
- 随着历史上白族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的交流融合,白族民间信仰密教阿吒力形成并流传至今。白语经是白族密教阿吒力地方化的显著成果,是仪式专家在举行家庭荐亡会时用白族话唱诵的经文,其中有关于母亲形象的细致刻画,展现出剑川白族独特的“敬母”观念。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白语经,能发现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的“敬母”观念,是白族社会历史中长期留存的文化观,既蕴含神圣的宗教色彩,又在融合民间时适应发展,通过口传文学、法会仪式等活态文化文本流传,成为维系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力量。
- 赵雯静
-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 科幻目的地:文学人类学的微田野——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侧记
- 2024年
- 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办,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团队以“参与观察”的方式完成了会议微田野调查。以“共生纪元”为主题,本届大会从场馆设计、论坛议程、布展活动等多维度呈现出该项世界级科幻盛典首次落地中国的对话与融合。伴随大会从申办至举办的历程,本次文学人类学团队不仅提供了“科幻与神话”“科技与人文”“全球与地方”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资源,而且将科幻视为虚拟世界的现实表达、古今关联的反面神话、幻想体验的未来目的地。这将促进科幻与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进而拓展数智时代的科幻观念和社会实践。
- 赵靓
-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 从“玩”到“打”: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电子游戏的文学实践变迁
- 2024年
- 电子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对话,代表了涌现于数智时代的文学实践方式。然而,这一语境下的文学实践并非抽象意义上的思考活动,而是具体层面的身体力行,也就是“玩游戏”和“打游戏”这两个短语所隐含的文本互动方式。概括来说,“玩游戏”代表了文学人类学视域下所有游戏文本的文学实践方式,“打游戏”则凸显了数智时代电子游戏在这一领域的特殊性。从“玩”到“打”的过程,一方面在历时的层面上凸显了游戏在表达形式上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在共时的层面上强调了文学在数智时代的特殊实践方式。“玩游戏”侧重于体现人类玩家作为游戏中文本互动的主体性,而“打游戏”则通过暗示计算机媒介的参与,说明了游戏文本在人类玩家与计算机媒介之间完成了分摊。
- 刘芷言
- 关键词:电子游戏文学实践文学人类学玩游戏
- 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土家族哭嫁歌研究--以L村为例
- L村,是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下塘坝镇的一个小村落,村里的大部分年轻男女都居住在城市,只留下老一辈的人生活在此。但令人意外的是,受现代化影响的土家族男女在结婚时,仍会回到村里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女...
- 胡冰梅
-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文学人类学文化变迁
- 族群文学的个体、群体、人类叙事——文学人类学视角下的《基里尼亚加》和《云中记》
- 2024年
- 族群文学不止于书写文化的多样性,亦立足地方传递人的共同价值。文学人类学为族群文学批评提供了三重叙事的整体性分析构架,包括关注文本中的个体叙事、群体叙事与人类叙事,从而整合对族群文学的多层理解。《基里尼亚加》和《云中记》中的三重叙事具体呈现为自我灵魂的安放、族群的文化记忆和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多物种关怀,体现出现代性危机背景下对人性、族群认同和人类命运走向的深刻思考。同时,三重叙事也为新时期的中国民族文学创作树立高标,有助于促成其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 严可健
-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相关作者
- 徐新建

- 作品数:214被引量:1,02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文学 多民族 多民族国家
- 彭兆荣

- 作品数:489被引量:2,712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美术学院
- 研究主题:人类学 遗产 民族志 文化遗产 人类学视野
- 代云红

- 作品数:27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转向 互文性 文艺学
- 苏永前

- 作品数:43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人类学 神话学 人类学 神话 民俗文化
- 萧兵

- 作品数:55被引量:179H指数:7
-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 红山文化 神话学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