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9篇“ 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文章
- 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以桂林西山摩崖造像为例
- 2024年
- 文化景观遗产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导权在政府,公众缺少话语权,近年来,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意愿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立足于桂林地域文化特征,借助数字化平台,尝试以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视角,从“线下+线上”相结合、空间有机更新、社区共享的角度去讨论如何数字化共享桂林西山摩崖造像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景观遗产有效的保护手段,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展现出遗产保护传承的未来走向。研究结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共享提供设计借鉴。
- 黄铮叶建新
-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共享数字化摩崖造像
- 基于三维点云技术的文化景观遗产空间模式识别研究——以内蒙古锡拉木伦庙为例
- 2024年
- 各类遗产景观的空间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然而传统的空间模式识别方法缺乏科学的参量体系,导致相关保护手段的无力及景观特征的消失。本研究从遗产景观保护的视角出发,以内蒙古锡拉木伦庙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点云技术进行测绘、构建三维模型,通过现代的数字化手段对遗产景观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构形、视觉特征和要素组成进行定量化分析,从而全面梳理锡拉木伦庙的景观风貌与核心特征。本研究成果能够支撑遗产景观空间特征定量化研究,有助于探明遗产景观特征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为解读传统景观的营建思想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 赵泽雨张华郭沁
-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模式识别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景观遗产阐释与展示探讨——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例
- 2024年
- 遗产阐释与展示是遗产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的欣赏和理解,提升遗产的社会效益。然而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中,鲜有关于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探索。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的产物,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其遗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之一。本文在梳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案例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遗产,试图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阐释与展示策略。具体提议包括依据文化景观的特征建立整体而动态的阐释与展示体系,纳入遗产利用与管理作为调控变化、维系要素间关系的手段,引入广泛而持续的社区参与以维持景观持续演进的内生动力,展现文化多样性。最终希望遗产的阐释与展示在传达遗产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辛欣
- 关键词: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
- 整体性保护视野下文化景观遗产地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景迈山为例
- 2024年
- 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将人和非物质要素纳入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之中。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遗产保护效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因申遗成功迎来新的机遇,但由于整体性保护理念在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明确且在实践中认识不足,遗产地产业发展重点偏向物质要素而忽略了非物质要素,导致茶产业发展思路和村寨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目标契合度不够,文旅产业偏向观光而没有全面展示遗产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影响了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挖掘非物质要素的产业价值,以整体性保护视角重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践行传统生产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在制度上明确整体性保护理念、完善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规范,或许是化解遗产地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间矛盾的可行策略。
- 田艳罗渝涵
- 关键词:整体性保护
-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生态价值及规划调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的生态价值显得尤其重要,它也是进行城市规划调控的基础。运用生态系统观点,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规划文本,归纳了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的生态价值,分析了泉水生态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共生关系;最后,指出济南泉城文化遗产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对泉城生态系统长期调控的实践成果,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并就遗产保护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对济南古城营建的历史研究、加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济南生态城市顶层设计、大力营造赏泉品城公共空间等。
- 马交国
- 关键词:文化遗产生态价值
-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内蒙古地区有着类型众多、数量浩繁、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蕴含着珍贵的价值属性,但相关价值研究还未全面展开。一方面,快速城镇化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冲击,大量的遗产被毁坏以及被用作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钱财紧缺、人才...
- 高飞
-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AHP
-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知的过程与思考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建构性质,文章通过分析2012年以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内容的变化,提出景迈山遗产价值的认知和思考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深化的过程。这其中既体现出国际权威话语体系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建构,也包括国家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视角对遗产价值内涵的文化自信反馈,具体反映在遗产名称、遗产要素、遗产范围、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等内容上。遗产价值描述的历次修订充分展现了对景迈山遗产资源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彰显了我国30余年来在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逐渐显现的文化自信,也对我国未来遗产申报的价值认知与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 陈耀华秦芳
- 关键词:遗产价值文化景观
-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的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应用研究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人们的心灵需求日益提高,但是,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欠缺。博物馆作为一个包含着收藏、保护、研究与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其在满足...
- 梅运悦
-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花山岩画
- 基于场景理论的“潇湘夜雨”文化景观遗产活态保护途径被引量:2
- 2023年
- “潇湘夜雨”是一类典型的关联性山水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这类活态的文化遗产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把遗产价值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协同推进。文章将社会学领域的“场景理论”转译为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方法,建立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结构体系,并应用到“潇湘夜雨”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研究中。结合文化景观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实保护场景、历史保护场景和虚拟保护场景三个场景保护模式,并针对具体主题分别提出了场景构建策略。这种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途径不仅能满足活态遗产的保护要求,也能提升遗产地社区的活力和韧性。
- 李博王越陈玥
-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 乡村传统公墓文化景观遗产特征:以漏泽园为例
- 2023年
- 【目的】以漏泽园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墓,较少受到文化景观学者的关注,在日益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的当下,亟须对漏泽园的景观特征进行研究,弥补其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研究不足,并为进一步的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考古出土发现对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表现为选址上邻近佛寺,以不毛之地作为场地,面积规模相对较小,墓穴布局齐整但形制简易,内部常有奠庐并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周边以栅栏墙、边界树以及一角的石质园碑标明边界。【结论】北宋时,在传统土葬文化和佛教悲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漏泽园通过置办土地、收瘗逝者,开始成为乡村地区一处与周边自然景观迥异的纪念性文化景观场所。研究厘清了中国已运用近千年的漏泽园传统公墓基本文化景观遗产特征,并为其保护及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 陆哲明武祥永沈存赵鸣
-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
相关作者
- 角媛梅

- 作品数:145被引量:1,467H指数:22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哈尼梯田 梯田 GIS 聚落 氢氧同位素
- 单霁翔

- 作品数:246被引量:2,199H指数:26
- 供职机构:故宫博物院
- 研究主题: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 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 文物保护
- 王梅

- 作品数:9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遗产 遗产地 解说 降水
- 肖绚

- 作品数:92被引量:231H指数:8
- 供职机构: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符号学 陶瓷 文化景观 瓷业 元胞自动机
- 严国泰

- 作品数:72被引量:40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文化景观 遗产 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