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1篇“ 教育宗旨“的相关文章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形成的历史考察及其对近代学校体育影响研究
体育教育不仅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也对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体系中,“学校体育”通常与狭义的“体育活动”概念等同,并被视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宗旨不仅映射了国家民族利益的基本追求,...
邓梦娜
关键词:学校体育
交通大学“尚实”教育宗旨的思想史溯源——以唐文治儒学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唐文治是近代著名儒学家与教育家,也是确立交通大学“尚实”教育宗旨的关键人物。他基于元气实体思想,肯定了世界的实在性,为其开展工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格物穷理思想,认为工程教育是格物穷理之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躬行践履思想,开展了大量工程教育实践活动;基于经世致用思想,将工程教育作为经世实学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教育事功。以唐文治儒学思想为出发点,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交通大学“尚实”教育宗旨的思想缘起,进而回溯我国工程教育事业启蒙发展的历史进程。
史斌
关键词:儒学
圣凡平等 学以成人——王阳明与湛甘泉的人性观及教育宗旨被引量:3
2023年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黄明喜郭爱丽
关键词:人性论教育宗旨
教育人还是教育公民:1916-1926年教育宗旨的演变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从“教育人还是教育公民”的视角切入,围绕1916—1926年教育界的三份议决案考察十年间教育宗旨的演变。1919年4月《教育宗旨研究案》出台,是江苏省教育会在袁世凯复辟及欧战双重刺激之下长期酝酿的结果,意在恢复和改进民元部定教育宗旨。同年10月《教育本义案》通过,则是江苏省教育会与山西省教育会博弈妥协的结果,也提示着五四时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潜流的存在。1923年国家主义教育思潮逐渐兴起,李璜将国民的共同志愿创造性地阐述为爱国,余家菊继而提出国家主义教育须以爱国为脊柱,由此定义了国家主义的教育宗旨。1925年8月《请教育部依据国家主义明定教育宗旨案》的议决,是“五卅”惨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中华教育改进社内部分化及阎锡山势力推动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亦代表国家主义教育宗旨得到广泛认同;江苏省教育会反对此案,坚持“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教育主张。教育宗旨的演变亦揭示出这一时期教育界的分化流变及杜威教育学说的在华接受历程。
彭姗姗
关键词:教育宗旨国家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宗旨:内涵、特征与实现
2021年
教育宗旨是政党、社团或其他社会组织对教育的基本认识或态度。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宗旨,对于准确把握和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的教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教育宗旨的内涵是教育为人民服务,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宗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立德树人、提升素质,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优先发展、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宗旨实现的基本路径选择。
董新良魏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依靠人民
五四时期新教育改革的变奏——以《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兴起于1919年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表现出“超轶政治”的鲜明特征。后经五四运动激进思潮的催化,由蒋梦麟领衔的新教育派希冀开启根本性的教育改革,其行动取向从渐进的实用主义转变为激进的理想主义,进而提出了以“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为代表的系列激进改革主张。尽管这些主张并没有得到官方采纳,但充分表明了当时先进的教育学人不甘不良政治摆布、谋求走自主发展之路的决心,更预表着一种“以学术代政治”的超现实式的教育理想。然而,由于新教育派未能有效解决融贯于五四时期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等纷繁矛盾,最终导致新教育改革运动理念冲击力有余而实践持久力不足。
冯加渔
关键词:新教育教育宗旨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形成及其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健全人格是近代教育领域具有实际效力的重要教育宗旨之一,也是当今学校体育所秉持的重要理念。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历史分析方法,就政权更迭的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的健全人格教育宗旨,进行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的梳理,归纳其产生的原因及核心理念,探究其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1)促进了教育思想由军国民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2)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名称的转变;3)促进了从单一兵操向多元体育内容的转变;4)促进了新学制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
王荷英
关键词:健全人格学校体育
新旧之间: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纷争的历史探索
2018年
民国建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政府就教育宗旨提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主张。这种状况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社会、阶层、思想、文化等方面激变的反映,是国家形态和政权模式的纷争在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中央权威缺失,地方势力强硬,国家体制混乱,社会运行无序,导致主导国家人才培养定位的教育宗旨摇摆不定、朝令夕改,从而迟滞了人才培养的大业和社会稳步向前的脚步。
郑智谦
关键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历史探索
北洋政府时期不同教育宗旨下的学校体育研究
体育是教育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是狭义层面体育的代名词。教育宗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反映,是教育的指挥棒,更直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北洋政府时期是我...
王荷英
关键词:北洋政府教育宗旨学校体育学校卫生
“大众化”与“化大众”:中国博物馆教育宗旨的表述与实践(1949年—1966年)被引量:4
2017年
"精英"与"大众"属于传统分层社会的两个不同阶层,并在文化层面延伸出相应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阶级斗争观念下的"精英"与"大众"分层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局面被打破,甚至出现后者试图取消前者的倾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要文化机构之一的博物馆,被纳入国家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体系,积极配合国家建设需要,将教育宗旨表述为"为广大人民服务",宣示走"大众化"之路。而在实践中,因受博物馆内置"精英性"的牵绊,又不自觉地将"大众"视作政治教化对象,行"化大众"之实。如何辨证看待此时期博物馆教育宗旨表述与实践相背离的史实,是重新认知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诸多困惑议题的关节点。
徐玲赵慧君王松德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相关作者

杨天平
作品数:212被引量:1,099H指数:17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教育管理学 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教育宗旨
吴洪成
作品数:392被引量:531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书院 清代 述论 教育 奴化教育
涂慧娟
作品数:25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英语 艾略特 英语 教育宗旨 文化
王本陆
作品数:112被引量:904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教育 教学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案例分析
吴冬梅
作品数:23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新教育 民族认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职英语教学 支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