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6篇“ 政治理性“的相关文章
- 时间视域下帛书《黄帝四经》的政治理性
- 2025年
- 帛书《黄帝四经》作为黄老学的出土文献,以“道”为时空之始源,将政治治理的规律放到最初的“时间”中去理解,形成对于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的周知和把握,蕴含着溯古以知今的政治历史时间观。帛书从道出发,道及其所代表的天时、历法、法治观念既赋予了君王执政立法的合法性,也对帝王治国管理形成制约性。君王需要“修德待时”“胥时而动”“平衡而止”才可实现“天下可一”,这个“一”既是政治社会的一统,更是回归时间上的始源之“道”,最终形成“治身即治国”的个体工夫与国家治理的内外时间的统一,也展现了《黄帝四经》独特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性。
- 王雯雯
- 关键词:《黄帝四经》时间观政治理性
- 政治理性与哲学理性的文学融合——读任林举《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被引量:1
- 2023年
- 任林举的报告文学新著《躬身》,将目光聚焦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全域无垃圾”的“环境革命”进程。该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文学践行,既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理性,又显现出深刻的哲学理性。难能可贵的是,《躬身》始终不忘“文学的初心”,坚持以文学为安身立命之本、追求以爱和诗性为根基的文学修辞。正是这富有本位意识和生命气息的文学修辞,将《躬身》的政治理性和哲学理性有机结合、自然浑融起来。
- 范庆超
- 关键词:政治理性哲学理性
- 博物馆的政治理性
- 2023年
- 托尼·本尼特以褔柯等理论家的思想作为基础,分析博物馆的诞生所产生与展现的政治理性。褔柯认为监狱、医院和精神病院等有自己具体的理性特征,并产生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政治领域。托尼·本尼特则提出:首先,作为与监狱、医院和精神病院等政府的现代形态相类似的文化空间,博物馆首先体现为一定的政治需求;其次,博物馆具有隐蔽的空间生产和知识组织形式,因而能够产生博物馆之外的资源重组,成为多元叙述和差异化叙述的倡导者,使之发挥公共的政治理性功能。通过这种理论观念,托尼·本尼特强化了他对文化博物馆与政治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化表征形式及其功能的认识,即博物馆按照其建立的行为规范对民众进行差异化区分;同时,博物馆又普遍代表着整个人类,在博物馆面前人人平等。
- 托尼·本尼特段吉方陈王青(译)
- 关键词:政治需求政治理性
- 共同体的分裂及其解决方案——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理性的批判与超越
- 2023年
- 近代以来以等级制为基础的传统共同体解体,新兴的市民社会成为单子式个人出于利己目而自发构成的组织形式。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私利性使其无法克服不平等的加剧和分裂的倾向,因此要诉诸政治理性的统筹功能,以国家的普遍性力量来弥合市民社会的矛盾。马克思则认识到现实的经济利益对政治理性的发挥有着巨大影响,他批判黑格尔的方案只是表面的概念游戏,并深入到经济关系中考察共同体分裂的原因,最终提出超越政治理性框架的全新方案,即无产阶级发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并在新的物质基础上重建共同体。
- 孟雨桐
- 关键词:政治理性
- 战国中后期“理”的政治哲学内涵及政治理性的多维表现被引量:1
- 2022年
- “理”是战国中后期集中出现的思想现象,体现出政治哲学对普遍、客观的理性行政精神的追求。道、法、儒诸家的“理”具有各自不同的政治哲学内涵,并在面对共同的政治哲学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理性的趋向。道家的“道理”“名理”“天地之理”,是以道为本体而有制度建构追求的自然的理性;法家的“理法”“物理”则侧重于从事物的规则性和确定性角度言“理”,具有以“理”论法的制度理性的特征;在儒家荀子的“义理”“文理”思想中,“理”是礼乐制度所蕴和内心所持有的理性精神,是在事物的统类之中推知、在心灵的虚静公正状态下达至的道德的理性。
- 荆雨
- 关键词:政治哲学政治理性
- 历史政治理性的成熟:作为中国思想之基本取向和方法被引量:4
- 2022年
- 基于敬天、敬祖信念,周人早有历史政治意识。周革殷命之后,周公获得殷商史官及其所保存之大量档案文献,历史知识得到极大扩展;面对严峻政治危机,周公运用“监”于历史之政治思考方法,详尽地考察、比较、思考夏、商两代兴盛衰亡之机理,提出诸多重大政治观念命题,进而制礼作乐。中国特有的历史政治理性至周公臻于成熟,并构成此后中国政治与历史学共享之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
- 姚中秋
- 关键词:周公
- 政治理性主义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2021年
-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为掌控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把钥匙——理性,自此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理性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理性主义思潮,具体的表现在政治世界上,成为政治理性主义。本文首先围绕理性、政治理性、理性主义、政治理性主义的概念展开,明确相关概念的涵义和特征之后,阐明了政治理性主义批判的缘起,并梳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理论。最后,通过对政治理性主义批判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总结了三点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一是在政治活动中政治理性与政治传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协调,有机统一;二是运用理性的过程中,要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三是“善”的国家治理需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治理国家时使理性与德性协同发力。
- 赵恩爝
- 关键词:政治理性
- 从“学习”到“纪念”:文学情感与政治理性的交响--解读《纪念白求恩》的一种方式
- 2021年
- 作为“老三篇”之一的《纪念白求恩》,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入选绝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到新世纪后淡出初中语文教材十余年,再到当前重新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足见其在语文教学界的地位。厘清《纪念白求恩》中情感、理性、文学、政治四者的关系,为更好地解读文本提供了一种可能。
- 罗晨
- 关键词:文本解读《纪念白求恩》文学情感政治理性
- 政治理性视阈下的民主制理论——兼论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和私人本质,使市民社会变体为政治社会。民主制既非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也非二元框架下的理论构建,与其说是一种“国家的去政治性”,不如说是“纯政治性”的政治哲学方案。可以将民主制视作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应用,促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的关键人物正是费尔巴哈,他借助费尔巴哈在人本学中关于主宾结构倒置的分析,颠倒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决定关系,主张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觉醒,将原本寄予厚望的民主制限定于完成了的政治解放,他对政治理性的扬弃暗含着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再批判。
- 盛福刚
- 关键词:政治社会费尔巴哈人本学
- 普遍性的现实转向:马克思早期的政治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 王代月
- 关键词:政治国家私有财产货币
相关作者
- 陈付龙

- 作品数:74被引量:16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公共意识 公共生活 公共领域 和谐社会 大学生
- 王岩

- 作品数:519被引量:1,731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资本论》
- 邓伯军

- 作品数:64被引量:29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研究主题: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意识形态 方法论 政治哲学
- 伍俊斌

- 作品数:111被引量:3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政治参与 公民社会 有限政府 政治文化 协商民主
- 易彬

- 作品数:101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诗歌 写作 诗歌研究 书信 杜运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