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69篇“ 改良根治术后“的相关文章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法,延续护理可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肿瘤复发率等。本文综述了延续护理的概念,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延续护理阶段、内容及方法,旨在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延续护理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次仁央金蒲月杨丽君李博雯王杰张文卓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延续护理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 2024年
- 分析乳腺癌患者进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方法 80例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研究组分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27例患者。对照组为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27例患者。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并做回归分析(Logistic)。结果 (1)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5例,发生率18.52%。上肢抬举受限10例,发生率37.04%。皮瓣坏死2例,发生率7.41%。上肢水肿10例,发生率7.04%。(2)原因:①手术切口选择不当。②止血不彻底。③皮瓣游离不当。④术后加压过紧。⑤手术切口敷料过厚。⑥腋窝清扫范围不够。⑦术后放疗过早。⑧电刀使用不当。结论 乳腺癌患者治疗中采用改良根治,术后可发生并发症,原因较多,与手术操作有关。预防并发症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手术方案,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对患者实施全程护理。
- 吴素刚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十次大分割放疗的Ⅱ期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区域淋巴结36.5 Gy/10次大分割放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纳入85例局部区域进展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锁骨上区接受36.5 Gy/10次的大分割放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次要终点为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患者中位随访98(94.0~109.0)个月。放疗相关不良反应轻微,患者皮肤、肺1级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9%、40%;皮肤、肺、上肢水肿和心脏1级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29.4%、21.2%和2.4%。仅1例患者(1.2%)发生了2级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85例患者中1例出现区域复发(锁上淋巴结),6例远处转移,6例死于乳腺癌。患者9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7.7%、91.8%和92.8%。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6.5 Gy/10次大分割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有必要开展Ⅲ期研究以验证其临床疗效。
- 蒋华勇赵大伟罗燕容孟玲玲孟玲玲戴相昆马林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不同引流管的引流效果比较
- 2024年
- 乳腺癌约占全球女性癌症病例总数的四分之一和癌症死亡人数的六分之一[1]。2022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35.72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4%[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之一。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游离范围广,手术残留创面大,易发生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延迟伤口愈合,影响术后综合治疗[3]。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乳腺癌术后的早期康复至关重要[4]。本研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不同形状引流管的引流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张佳男邹梦莎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管引流
- 不同区域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PVB组(T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SAPB组(SC组);TC组、SC组诱导前分别行TPVB和SAPB;记录区域阻滞操作的相关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采用ELISA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结果与TC组相比,SC组阻滞操作时间短(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在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均降低(P<0.05);3组间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在术后12、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均下调,且PMPS患者的VAS评分较低(P<0.05);与未发生PMPS患者相比,PMPS患者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SAPB或TPVB可通过阻断外周损伤引起的痛觉信号传入,降低血浆TNF-α水平,有助于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程度。
- 蒋宇智尹海玲张勇石莉
- 关键词:胸椎旁神经阻滞肿瘤坏死因子-Α
- 不同即刻乳房重建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即刻乳房重建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许昌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双平面组和背阔肌组,各35例,双平面组患者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实施胸大肌-胸外侧融合筋膜系统覆盖假体乳房重建术,背阔肌组患者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实施部分背阔肌覆盖假体乳房重建术,并随访1 a。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假体体积、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患者乳房美容满意度(Harris乳房美容评分),随访期间患者二次手术率、假体丢失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假体移位、包膜挛缩、皮瓣淤血),以及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结果双平面组患者假体体积高于背阔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短于背阔肌组,出血量、引流量少于背阔肌组(P<0.05)。双平面组患者乳房美容满意度高于背阔肌组(P<0.05)。随访1 a期间,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假体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平面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背阔肌组(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平面乳房重建术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刘超颖李平孙毅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假体并发症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调强放疗技术的甲状腺辐射剂量学评价
- 2024年
- 目的比较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中甲状腺辐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接受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30例患者,分别采用IMRT和VMAT,靶区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比较2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以及危及器官剂量体积限量(Vx,x表示受照剂量)和平均剂量(Dmean)等。结果VMAT靶区适形度优于IMRT(P<0.001)。与VMAT相比,IMRT中心脏V5、V10、Dmea n和右肺V5、右侧乳腺Dmea n较小,左肺V20较大(P<0.001)。IMRT与VMAT中左侧甲状腺V5、V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T中左侧甲状腺及全甲状腺V20、V30、V40、Dmean和右侧甲状腺V10、Dmean均小于VMAT(P<0.001)。结论IMRT和VMAT技术均能满足临床辐射剂量学要求,其中采用IMRT患者的甲状腺受照剂量更小,且IMRT更适用于心脏条件要求高的患者。
- 孙丽云沈磊张顺康卢月陈刚
- 关键词:甲状腺乳腺癌调强放疗辐射剂量学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疾病复发及转移相关因素的探究与讨论
- 2024年
- 探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造成癌复发、癌转移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于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期间内,研究对象均是符合并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研究样本包括22例,所有收治者均自愿在术后接受随访。对每位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造成或可能造成病复发、病灶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各个年龄段患者术后均可能发生癌转移或癌复发(P>0.05);绝经、未绝经患者术后均可能发生癌转移或癌复发(P>0.05);而癌组织类型、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脉管癌栓、激素受体、Ki67,则是影响癌转移、癌复发的主要临床因素,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术后癌复发、癌转移严重影响改良根治术手术效果。在临床上,必须注意有可能造成癌复发、癌转移的各种因素,并且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预后。
- 王子廉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 计算网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质量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计算网格(GS)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3 mm GS设计IMRT计划(3 mm计划),然后改变GS为2 mm(其余参数不变),重新设计计划(2 mm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剂量学指标[包括D2%、D98%、D_(mean)、均匀性指数(HI)及适形性指数(CI)]、危及器官(OARs)剂量学指标(患侧肺V_(5)、V_(20)、V_(30)、D_(mean)及健侧肺V_(5)、心脏D_(mean)、脊髓D_(max)),以及机器跳数(MU)和优化时间(OT)。结果PTV剂量学指标中,2 mm计划的D_(mean)低于3 mm计划,CI高于3 mm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Rs剂量学指标中,2 mm计划的脊髓D_(max)低于3 mm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m计划的OT为3 mm计划的2.9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 mm GS IMRT计划的剂量学指标优于3 mm计划,对脊髓的保护效果更优,但计算效率更低。因此,设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计划时,应合理选择GS,以达到剂量计算准确性和计算效率的最佳平衡。
- 朱伟
- 关键词:计算网格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靶区危及器官
- 放疗技术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影响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改良根治术后实施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时加入放疗技术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随机选择2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以CT实施患处定位,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建议作为依据,勾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时,采用CT模拟图像方式,实施各靶区勾画,勾画后对各靶区实施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规划。对部分铅门固定动态技术调强技术、铅门完全跟随静态调强技术以及铅门完全跟随技术、动态调强技术的剂量学差异展开比较。结果:部分铅门固定动态技术调强技术、铅门完全跟随静态及动态调强技术获得的调强技术均可以满足于临床要求,计划靶区的评估参数D_(50)以及D_(98)之间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含义,计划组部分,铅门固定动态技术调强技术、铅门完全跟随静态及动态调强技术,其跳数均出现下降,分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fixed-D计划组匀性指数(CI),数据略高。相对危及器官来讲,分组比较,心脏V_(30)以及脊髓D_(max)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计划组患侧肺V_(5)以及心脏平均剂量D_(max)和健侧乳腺D_(mean)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部门铅门固定动态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治疗中进行应用,能够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同时靶区适形指数以及均匀性均可以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治疗中,大分割放疗计划设计具备较高应用价值。
- 高志位宋超孙笑笑李茂江
- 关键词:放疗技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相关作者
- 李晔雄

- 作品数:378被引量:2,061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预后 乳腺肿瘤 直肠癌 非霍奇金淋巴瘤
- 余子豪

- 作品数:292被引量:1,652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 预后 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
- 王淑莲

- 作品数:205被引量:80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乳腺癌 乳腺肿瘤 卡培他滨 外科学
- 刘新帆

- 作品数:196被引量:1,06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预后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外科学
- 金晶

- 作品数:374被引量:1,29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直肠癌 同步放化疗 卡培他滨 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