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6篇“ 排放情景“的相关文章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被引量:1
2024年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135万t、8997万t、12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何乐天杨泳琪李蓉韩勤章刘彤田秀杰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STIRPAT模型
人类排放情景的设计与全球变暖预估被引量:1
2024年
1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除地球系统内部变率外,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其中自然强迫包括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人为强迫即人类活动,包括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温室气体、土地利用,以及气溶胶与污染排放等,其强度取决于人口发展与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内部的协调性等。本文重点给出人类强迫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表明,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观测到的全球变暖归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
赵宗慈罗勇黄建斌
关键词: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排放情景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变率
东北三省产业碳排放情景预测及达峰路径研究
为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气候变化,我国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比高...
李洋
关键词:情景预测
京津冀钢铁行业碳排放情景模拟及减排路径研究
王钊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巢湖流域氮排放情景模拟被引量:2
2024年
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转移对区域氮素迁移和水体氮负荷产生重要影响,但量化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氮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流域水体氮负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遥感解译多时相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借助PLUS和InVEST模型探索不同情景下氮排放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巢湖流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626.14 km^(2))主要占据的是耕地(减少了775.64 km^(2)),城市化建设成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PLUS模型多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2000-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但各用地间的转换频率降低;(3)经InVEST模拟,耕地面积缩减而导致氮排放的减少量(340.17 t)大于建设用地等面积增加带来的氮排放增加量(170.11 t),使2000-2020年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所排放的总氮量呈降低趋势,由2000年的4768.04 t降至2020年的4597.98 t;(4)不同情景下,2030年各土地利用方式的氮排放量较2020年均呈降低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既有效地保障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又展现出较好的氮减排效果(113.36 t);鉴于此,建议流域管理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各用地类型的发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林草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侵占,以期削减流域水体氮负荷、缓解氮素治理压力。
陈西代子帅江岭叶春叶春王延华杨灿灿杨灿灿
关键词: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江苏省建筑碳排放情景预测与脱钩分析研究
张森森
不同中水排放情景下小清河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韩笑宇
排放情景下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在温升过冲前后达到1.5℃的差异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SSP1-1.9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预估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达到1.5℃温升(P1阶段)后继续增暖然后再次返回(过冲)到1.5℃温升时的(P2阶段)全球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指数的可能变化,并且分析其预估不确定性。结果表明:P1和P2两阶段间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的多模式一致的差异在全球各分区广泛出现,且区域性和局地性特征明显。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温度变化普遍接近或者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15%。极端低温的P1和P2两阶段差异的空间分布与冬季平均气温差异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相似度,极端高温变化的分布则更凸显局地性。全球范围内低温和高温多模式一致增加的面积都高于其减少的面积,预计欧亚大陆中高纬的西部、北美洲、中国东北等区域的低温风险以及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南亚、东非、北美洲、南极洲等区域的高温风险会升高。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降水变化普遍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20%,其中增加与减少的面积接近。强降水差异的分布特征与年降水的有部分相似,一致增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南亚、东南亚、南美洲东部和西南端、北美、澳洲和中东欧的部分地区等,一致减少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到东北、青藏高原南麓、非洲南部、南美洲北部和澳洲北部等。连续干旱日数在多数区域表现为增多,集中且连续地分布在中亚、南亚、青藏高原、俄罗斯中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北和中部、澳洲中部、南极洲部分地区等。这些都表明即使全球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立即开始减少碳排放,但由于各个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温升过冲后部分区域的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并未及时回退到过冲前的水平,需警惕区域和局地尺度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
徐影韩振宇吴婕李柔珂
关键词:过冲极端气候
多政策调控下中国碳排放情景实证研究
2024年
为分析中国能否按时实现碳达峰目标,文章从多维度收集了23个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组合分析,并构建了基于鹈鹕优化-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的多情景预测模型。本文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分别设定五个情景预测2022-2040年的碳排放量,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不同情境实现碳达峰的规律。结果表明:1.人口、经济、能源适合作为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2.中国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发展以及统筹发展的情景下按时实现碳达峰;3.在基准情景下,碳达峰将于2032年到来,且如若中国政府放任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碳达峰将在2033年才会实现;4.越早实现碳达峰的情景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会越强。
郭晓鹏赵琪
中国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模拟与预测
全球地表温度不断攀升,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极端灾害的发生,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
严薇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情景

相关作者

姜彤
作品数:234被引量:3,114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降水 洪水 经济路径
曾小凡
作品数:67被引量:34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长江流域 气候变化 排放情景 WRF模式 分布式水文模型
罗勇
作品数:397被引量:5,989H指数:3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模式 IPCC 热带气旋
王冀
作品数:112被引量:1,247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降水 极端气候 极端降水指数
姜克隽
作品数:48被引量:918H指数:14
供职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情景 能源 排放情景 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