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篇“ 捕食效应“的相关文章
- 具有避难效应和非局部被捕食效应的捕食系统斑图形态研究
- 2024年
- 具有避难效应的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是一类重要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其斑图形态为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分布提供关键信息。建立了一个具有避难效应和非局部被捕食效应的Leslie-Gower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首先,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Turing失稳分析分别推导出正平衡点局部稳定及Turing失稳的条件。其次,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展示了食饵斑图形态随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和避难效应变化而演化的情况。最后,通过分析捕食者和食饵种群空间平均密度与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和避难效应参数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食饵种群数量随着非局部效应的增强而增大,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非局部效应的增强而减少,说明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在促进食饵密度增长的同时,抑制捕食者种群的增长;捕食者和食饵种群的数量均随避难效应的增强而增大,说明较强避难效应对食饵种群具有庇护作用,并能促进捕食者和食饵种群持续共存。结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数学层面理解非局部效应和避难效应对捕食者和食饵种群斑图形态影响的规律。
- 王彩云李静杨瑞兰兰旺森
- 关键词:斑图反应扩散系统
- 异色瓢虫对豌豆蚜的捕食效应被引量:7
- 2022年
-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 崔亚琴王拓高洁
- 关键词:异色瓢虫豌豆蚜捕食功能
- 具有非局部捕食效应的藻类-贻贝系统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贻贝种群作为海岸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络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空间分布模式对海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工作忽略了某一位置贻贝生物量的增加是由其它位置的贻贝移动到此处并捕食藻类引起的.本文构建了具有非局部捕食效应的藻类–贻贝空间扩散模型,首先计算出无扩散系统存在两个平衡点并给出其局部渐进稳定的条件,然后基于Turing失稳理论,推导出扩散系统在贻贝生存平衡点附近发生Turing失稳的条件.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展示出贻贝种群随时间演化的空间分布模式,该模式最终形成高密度点状分布结构.最后,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两种群的扩散速率显著影响了贻贝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说明两种群移动规律的改变可能会破坏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而非局部捕食效应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更利于贻贝种群的持续生存.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数学层面理解贻贝种群的发展演化规律,为海岸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李静孙桂全
- 关键词:参数敏感性分析
- 黄瓜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效应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在25±1℃、相对湿度80%±5%和光照(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不同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及个体间干扰反应,以期为黄瓜新小绥螨的大田释放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黄瓜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对二斑叶螨卵(a/Th=47.9965)的控制作用强于若螨(a/Th=27.6906)和成螨(a/Th=9.3963)。黄瓜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和若螨表现为正喜好性(C_(i)>0)、成螨表现为负喜好性(C_(i)<0)。在相同猎物密度下,黄瓜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成螨捕食率随着自身密度增大而降低,捕食者自身密度干扰反应方程为E=0.2225P^(-0.617)。
- 高吉鑫姬亚男李渊李明辉包明慧党敏霞王文军王森山
- 关键词:二斑叶螨
- 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被引量:28
- 2019年
-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其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拟合度较好。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72 4、1.090 0、0.673 6,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174 9、0.173 7、0.295 5 d,对2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94 5、1.153 8、0.392 2,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218 9、0.805 6、0.696 0 d;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表现出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一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成反比;东亚小花蝽对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日均捕食量为0;田间自然状态下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控制率为34.62%。
- 赵雪晴刘莹石旺鹏李向永王燕尹艳琼张红梅陈福寿张红艳刘小钢谌爱东
- 关键词:东亚小花蝽捕食效应
- 一种用于研究微、小型水生生物捕食效应的实验培养板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研究微、小型水生生物捕食效应的实验培养板,包括平板主体及位于平板主体上的中央孔、多个边缘孔、滤网和多个夹板,多个边缘孔均与中央孔连通,夹板固定于边缘孔与中央孔的连通处,滤网安装于夹板。本实用新型通过...
- 李继秋于子悦陈新林晓凤
- 文献传递
- 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上腐食酪螨的捕食效应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研究法,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于16,20,24,28和32℃,RH(85±5)%条件下,研究了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腐食酪螨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腐食酪螨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其雌成螨对马铃薯腐食螨若螨具有较强的嗜食性,对马铃薯腐食螨雌成螨却未表现出明显的嗜食性;捕食功能模拟结果显示: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腐食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16~28℃条件下,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腐食酪螨的捕食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但当温度高于32℃时,其对腐食酪螨的捕食量逐渐降低;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斯氏钝绥螨对马铃薯腐食螨若螨的捕食作用强于对雌成螨;斯氏钝绥螨在捕食腐食酪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竞争和密度干扰效应,表现为当腐食螨密度一定时,其日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该研究结果将为利用斯氏钝绥螨防治马铃薯腐食酪螨提供理论依据。
- 郑亚强陈屹甫余清莫笑晗杜广祖罗春萍肖关丽陈斌
- 关键词:腐食酪螨捕食效应
- 异色瓢虫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效应被引量:12
- 2016年
-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_a=1.028 9 N_t/(1+0.009 8 N_t)。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_a=a·exp^(-b/N_t)计算出最佳寻找密度43.54头;在猎物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242 4P^(-0.398 5);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式为I=0.005 4lgP+0.679 6。利用Holling(1959)寻找效应(E)与猎物密度(N_t)关系式计算了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1969)模型和Beddington(1975)2种模型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E=0.748 7P^(-1.298 4)、E=1.021 3/(2.479 4P-1.479 4)和E=1.021 3/(0.01 N_a+2.479 4P-1.479 4),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及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 马艳芳张山林张永强常承秀马慧朱惠英陈小玲
- 关键词:异色瓢虫捕食作用
- 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
- 2016年
- 为获知豆娘幼虫捕食对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捕食者与猎物间捕食效应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作用。结果显示:1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a′、日最大捕食量1/Th随泥鳅幼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豆娘幼虫规格不同对泥鳅幼体捕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体长为(16.32±0.24)、(13.18±0.32)、(9.86±0.28)和(5.82±0.36)mm的4种规格豆娘幼虫对3日龄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349、0.5724、0.2002、0.0432和27.39、18.99、9.49、3.14条;3随着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相互干扰,致使单个豆娘幼虫寻找猎物的时间减少,种内竞争条件下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4随着泥鳅幼体和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作用率E下降,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种间相互干扰反应模型为。研究表明,豆娘幼虫能大量捕食泥鳅幼体,是影响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重要敌害生物。
- 王小军储张杰Babacar Diakhate黄涛唐舟凯何竺柳鲍华江赵波高阳胡秀峰贾兴鲁
- 关键词:豆娘泥鳅幼体捕食效应
- 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
-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影响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主要敌害生物。然而,有关敌害生物对泥鳅的捕食效应的研究却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通过建立...
- 王小军
- 关键词:捕食效应防控技术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梁广文

- 作品数:523被引量:3,381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 研究主题:桔小实蝇 红火蚁 种群 小菜蛾 生命表
- 王志铮

- 作品数:99被引量:7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
- 研究主题:急性毒性 形态性状 日本沼虾 中华鳖 体重
- 陆永跃

- 作品数:428被引量:2,405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红火蚁 桔小实蝇 棉花 粉蚧 香蕉假茎象甲
- 曾玲

- 作品数:566被引量:2,786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火蚁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红火蚁 桔小实蝇 美洲斑潜蝇 种群 生命表
- 田耀加

- 作品数:11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马缨丹 捕食效应 拟环纹豹蛛 黄曲条跳甲 亚洲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