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5 篇“ 扬子北缘 “的相关文章
扬子 北缘 后河杂岩花岗岩类及其对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响应2025年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 北缘 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 北缘 乃至整个扬子 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二者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01±10 Ma和2072±15 Ma。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钠、低钾、贫镁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质岩石系列,且显示岛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0.8~+4.6,全岩εNd(t)值为+0.1~+1.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3005~2469 Ma。与奥长花岗岩相比,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硅含量,但是相对富镁、铝和钾,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其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伴随弱负Eu异常,并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亦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此外,该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以及Cr和Ni含量,锆石εHf(t)值为-2.9~+2.4,全岩εNd(t)值为+0.1~+0.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39~2604 Ma。根据上述特征,推测奥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太古代玄武质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二长花岗岩是幔源岩浆底侵并导致新太古代古老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中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添加。结合扬子 北缘 已报道的古元古代晚期(2.1~2.0 Ga)镁铁质-长英质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推测扬子 北缘 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2101~2072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活动陆缘弧环境,是扬子 北缘 对全球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响应。 李霄琦 赵燕 张瑞英 敖文昊 兰彩云 李超关键词:扬子北缘 古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扬子 北缘 埃迪卡拉纪锰矿层中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对锰矿成矿过程的影响2025年 扬子 板块北缘 埃迪卡拉纪锰矿赋存于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主要分布在城口次级盆地的边缘,目前对于锰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锰矿的成矿模式,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菱锰矿直接从缺氧水体中沉淀,另一种认为水体中的Mn^(2+)首先被氧化,然后在沉积物中被还原成菱锰矿。本研究以陡山沱组上部的锰矿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锰矿层中发现了少量的水锰矿,而水锰矿是一种锰的氧化物矿物,意味着在含锰矿物形成时,存在锰的氧化物中间产物,最终转化为菱锰矿。此外,锰矿层中TOC和TN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有机质;TOC与Mn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锰矿形成过程中需要消耗有机质;锰矿层具有很高的δ^(15)N值(+7.22‰~+10.06‰,平均值+9.22‰),可能与有机氮的硝化作用有关,^(14)N富集的NH^(+)_(4)优先被氧化,导致剩余有机氮具有较高的δ^(15)N值,反映了当时表层水体处于氧化状态。因此,认为陡山沱组锰矿经历了Mn^(2+)被氧化然后被还原成菱锰矿的阶段,其成矿过程受到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埃迪卡拉纪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王萍 崔旭 赵海彤 杜远生 栾进华 张雄 罗旭 王健关键词: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锰矿 氧化还原条件 扬子 北缘 新元古代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特征及找矿意义2024年 扬子 地块北缘 的汉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区之一。新元古代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是汉南地区出露最好、研究程度最高的两个层状基性岩体。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被认为是由亏损地幔经历10%~20%部分熔融形成的。远高于原始地幔的Cu/Pd值(Cu/Pd毕机沟值为3.52×10^(4)~3.97×10^(5),Cu/Pd望江山值为1.78×10^(4)~1.61×10^(6)),表明岩体母岩浆在侵入浅部地壳之前就经历了早期硫化物熔离。毕机沟岩体中铱族元素(IPGE)与全岩Ni呈正相关,Cu/Ir与Ni/Pd呈负相关,说明在浅部岩浆房硫化物未饱和时,铂族元素的分配主要受橄榄石控制。望江山岩体中铂族元素与全岩Ni、V、TiO_(2)无相关性,Cu/Ir与Ni/Pd呈正相关,说明望江山岩体中铂族元素受二次熔离硫化物的控制。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中矿物不具有定向性,加上望江山岩体中二次熔离出的硫化物中铂族元素依然亏损,说明这些岩体更可能是岩浆单次贯入冷却形成的,而非岩浆通道。因此,浅部可能不具备赋存大型矿床的条件,今后的找矿工作应该聚焦于更深部。 李章志贤 郑绍鑫 张晓琪关键词:新元古代 基性岩体 硫化物熔离 扬子板块 扬子 北缘 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辉长辉绿岩中单斜辉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为进一步解析扬子 地块北缘 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本文对扬子 地块北缘 大洪山造山带~820Ma辉长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共识别出三类单斜辉石:Ⅰ类单斜辉石核部和边部结晶温度分别为1159~1192℃、1162~1187℃,结晶压力分别为0.16~0.44GPa、0.31~0.52GPa;Ⅱ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45~1179℃,结晶压力为0.27~0.53GPa;Ⅲ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18~1150℃,结晶压力为0.09~0.35GPa。三类单斜辉石反演获得的母岩浆含水量分别为1.6%~2.4%、1.7%~2.2%、0.9%~2.1%。三类单斜辉石结晶于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早期基性岩浆形成了高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核部;随着岩浆结晶演化,形成低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边部和Ⅱ类单斜辉石;岩浆演化晚期伴随地壳混染,形成Ⅲ类单斜辉石。综合研究表明扬子 地块北缘 大洪山辉长辉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背景。 蔡晓芸 徐扬 杨振宁 刘雨 李定华 陈宇关键词:扬子地块北缘 新元古代 单斜辉石 弧后盆地 扬子 北缘 勉略宁地区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式2024年 扬子 板块北缘 碧口东段勉(县)-略(阳)-宁(强)地区新元古代发生大规模的海相火山活动,在区内形成沿北东向展布的火山机构群与广泛分布的碧口岩群(Pt3BK)双峰式火山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沉积与气液成矿作用,在区内形成一系列海相火山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宁强县代家坝镇的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即是上述矿床的典型代表。为揭示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本次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岩石地球化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坪-东皇沟铅锌矿赋存于受北西向、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共同夹持的近似穹隆状古火山机构,主要赋矿岩石为碧口岩群大安岩组(Pt_(3)d)爆发相细碧角斑岩,岩石属富Na低Ti的钙碱性细碧角斑岩系;矿化特征上,矿区具有上“黑矿(方铅矿+闪锌矿)”、下“黄矿(黄铁矿+黄铜矿)”、上块状矿(条带状、浸染状矿)、下脉状矿的分带特征,且发育赤铁碧玉岩、重晶石岩等喷流沉积岩。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铅等成矿物质主要源于下伏富钠质细碧角斑岩。硫化物-石英脉的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深源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成矿流体属K^(+)-Ca^(2+)-Cl^(-)-SO_(4)^(2-)型。获得赋矿细碧角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57.2 Ma,推测成矿年龄与之相近,为新元古代中晚期。综上,认为山坪-东皇沟铅锌矿属“黑矿”VMS(Volcanic Massive Sulfide)型Zn-Pb-(Cu)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扬子 北缘 裂解背景下,山坪-东皇沟地区双峰式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晚期的海相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含大量H_(2)S、CO_(2)、CH_(4)、Cl^(-)、SO_(4)^(2-)与Pb、Zn、Cu等物质的成矿流体,沿火山管道上涌与火山岩及部分海水发生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在火山附近的低洼地段,沿爆发相细碧角斑岩与喷发相细碧质凝灰岩岩相界面附近富集沉淀成矿,形成似层状多金属块状Zn-Pb-(Cu) 游军 吴琪 徐涛 吴鹏关键词:成矿模式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铅锌矿 扬子北缘 上扬子 北缘 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2024年 【目的】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在晚二叠世开始逐步恢复增长,进一步确定晚二叠世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厘清该时期生物复苏与海洋氧化还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扬子 北缘 具高分辨率时间框架约束的上寺剖面吴家坪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碳酸盐岩铈异常指标和碳同位素在吴家坪期均呈现显著变化,其中碳同位素的正偏和负偏分别对应于晚古生代P4冰期的形成与消融。吴家坪早期生物逐渐复苏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凉爽气候利于洋流循环和氧气交换,该时期整体处于贫氧—氧化环境;吴家坪中期开始,随着气候转暖和晚古生代冰期消亡,海洋通风减弱和海平面上升共同驱动最小含氧带的显著扩张,海洋转变为缺氧环境。【结论】研究重建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结构,揭示了晚二叠世海洋缺氧与同期气候—构造事件的深层联系。 雍茹男 孙诗 陈安清 侯明才 李夔洲 李乾 黄光辉 李雯 解昊 陈洪德关键词:晚二叠世 生物复苏 桐柏南缘镁铁质岩席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扬子 北缘 早奥陶世拉张事件的启示 2024年 南秦岭地区古生代岩浆岩以早志留世基性—碱性岩浆岩为主,而缺乏奥陶纪及以前的古生代岩浆记录(Dong Yunpeng et al.,2021),这严重制约了对南秦岭早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的理解,尤其是对勉略洋开启时间的认识。镁铁质岩席通常被认为是大陆岩石圈伸展条件下岩浆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区域构造—岩浆事件性质和意义的重要对象(Zhao Junhong et al.,2010)。 江拓 赵信文 吴琪 邱啸飞 卢山松 邓新 赵幸悦子关键词:早奥陶世 上扬子 北缘 瓜德鲁普-乐平统之交古环境指标及对生物危机事件的启示 瓜德鲁普晚期-乐平早期(GLB转折期),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关于GLB转折期的大火成岩省、瓜德鲁普生物灭绝、气候转换等事件的成因联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在岩石学的基础上对上扬子 北缘 渡口剖面瓜德鲁... 李睿璇关键词:沉积环境演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碳酸盐岩 扬子 北缘 大洪山造山带中新元古代基性岩和浊积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弧后盆地演化的指示被引量:2 2023年 扬子 北缘 ~820Ma可能记录了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重要转换,是解决扬子 新元古代演化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在扬子 北缘 大洪山造山带圆潭地区识别出一套基性岩和浊积岩组合。其中基性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845Ma±81Ma(MSWD=1.5),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包括四个主要峰值年龄(~835Ma、~1597Ma、~2002Ma、~2482Ma)和两个次要峰值年龄(~2680Ma、~2934Ma),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浊积岩的形成时代约束在835~820Ma。浊积岩与花山群的形成时代一致,应代表花山群的北向延伸。浊积岩的物源来自扬子 北缘 桐柏-大别地区,不同于前人对花山群的分析结果,指示花山群可能具有多个物源。以上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和地层层序特征与弧后盆地相似。本研究基性岩样品具有低的SiO_(2)(45.41%~50.29%)、K 2O(0.03%~1.49%),高的TiO_(2)(1.42%~3.03%),和低的U/Th(0.15~0.29)、Th/Zr(0.003~0.011)和Nb/Y(0.059~0.147)以及正的εNd(t)(+1.18~+1.57),类似N-MORB地球化学特征。基性岩来自于软流圈,经历<3%部分熔融而生成,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这些基性岩和浊积岩共同构成一套弧后背景环境岩石组合。 杨振宁 蔡晓芸 杨坤光 刘雨 李宁宁关键词:扬子北缘 新元古代 基性岩 浊积岩 弧后盆地 上扬子 北缘 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023年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 北缘 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古杯动物既可以单独成礁,也可以与钙质微生物联合造礁,或者作为附礁生物保存于钙质微生物礁内部.古杯礁大部分具有低缓的外部形貌,障积结构发育且古杯化石保存较好,部分具亮晶胶结特征,以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和滩间环境发育最为典型.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与含古杯钙质微生物礁既可以单独发育,也可以在潮下带形成多个叠置状复合体;内部可见古杯被微生物黏附包绕或结壳,但礁胶结物少见.高能环境生物礁中古杯动物具有破碎状、异地搬运等特征,其原因可能与其个体较小,以及较薄的钙质骨骼还无法适应强水动力条件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滨海环境经常性陆源输入带来的较高营养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主导的生物礁发育,古杯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可能处于劣势. 李杨凡 李飞 李飞 李翔 李怡霖 李翔 李雅兰 易楚恒 曾伟关键词:古杯动物 沉积学
相关作者
旷红伟 作品数:206 被引量:982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早白垩世 新元古代 沉积相 柳永清 作品数:208 被引量:1,433 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新元古代 早白垩世 古地理 晚中生代 彭楠 作品数:107 被引量:556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沉积环境 古地理 恐龙足迹 地质意义 彭练红 作品数:41 被引量:231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南秦岭 扬子北缘 邓奇 作品数:51 被引量:487 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扬子陆块 地质意义 锆石U-PB定年 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