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50篇“ 成矿系统“的相关文章
- 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定位预测
- 2025年
- 斑岩铜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铜矿勘查类型。文章从大地构造环境、成矿岩套、矿化组合及成矿蚀变等方面,分析了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定位规律,提出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陆相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区,受成矿斑岩体和围岩建造的双重控制,以成矿斑岩体为中心,发育斑岩型-矽卡岩型-Manto型-隐爆角砾岩型-高硫(HS)型-中硫(IS)型-脉状等矿化类型的有序组合,具有产于火山盖层和(含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火山基底岩系的双层矿化结构。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定位预测主要遵循4项基本规律:①斑岩主矿体+“卫星矿床(体)”的矿化结构,各矿化类型及其空间结构互为找矿标志;②多中心成矿规律,在矿集区或矿田范围内常发育多个成矿斑岩体,构成多个斑岩成矿中心;③富矿体赋存规律,主要包括次生富集带、有利矿化类型和叠加富集等;④构造改造再定位规律,预测被成矿后断裂错移的矿床(体)。文章以西藏巨龙矿区、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MG靶区和黑龙江铜山矿区为例,诠释了应用斑岩成矿系统分析、成矿系统缺位找矿和成矿后断裂错移矿体预测等新认知,指导找矿突破的成功案例。最后,文章展望了地下大规模崩落法采矿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深隐伏(埋深500 m以下)斑岩铜多金属矿床勘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王京彬王玉往林寿洪龙灵利耿健
- 关键词:斑岩铜矿成矿系统成矿规律
- 义兴寨金矿床斑岩成矿系统特征与矿体定位规律
- 2025年
- 义兴寨矿区主要发育石英脉型、角砾岩筒型和蚀变斑岩型3种金矿化类型,是目前山西省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文章结合近年来的勘查成果,从成矿系统的角度,系统总结了义兴寨金矿床3种矿化类型的地质特征,分析了矿体定位规律,提出了找矿预测标志和找矿靶区。在矿区南门山一带识别出(含浆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岩为主的残留火山盖层,说明矿区剥蚀程度较浅,成矿系统保存较好。3种矿化类型地质特征差异显著。石英脉型金矿以走向近南北向的陡倾矿脉为主体,控制矿化标高从近地表(约1450 m标高)到300 m;铁塘硐金矿体为典型的角砾岩筒型矿体,具有上部矽卡岩化角砾岩和下部霏细斑岩-角砾岩的分带性;河湾蚀变斑岩型金矿体规模大(主矿体),以发育黄铁绢英岩化、赤铁矿化蚀变为特征,自上而下可分为角砾岩型矿化带、蚀变斑岩型矿化带(主体)和不规则脉状矿化带。斑岩体的成岩时代与金矿的成矿时代均为约140 Ma,构成了与早白垩世陆相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脉状-角砾岩筒型-蚀变斑岩型“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霏细斑岩是金矿化的直接成矿地质体。斑岩体+断裂系统控制了义兴寨金矿体的定位,建立了该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3种矿化类型之间互为找矿标志,特别是石英脉型金矿化分布范围广、出露近地表,且产于斑岩体附近,是寻找(蚀变)斑岩型金矿的重要标志。依据定位规律和找矿预测标志,提出了铁塘硐东等找矿预测靶区。
- 张会琼王玉往孙荣良杨卫立陈昱
- 关键词:成矿系统找矿预测
- 藏北温泉-河流-盐湖耦合成矿系统锂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过程
- 2025年
-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河和拉果错的水样,分析了样品的水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组成及Li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索美藏布上游河水中的溶解态锂主要源自硅酸盐的风化,表现出低锂(7.84μg/L)和高δ^(7)Li值(+8.21‰)的特征。在经过富锂(8071.73μg/L)且低δ^(7)Li值(+0.19‰)的夏康坚温泉排泄补给后,索美藏布河水发生了锂的显著富集和锂同位素的负漂移,锂元素富集了200多倍,达到1777.02μg/L,δ^(7)Li值降低了8.07‰,降至+0.14‰。经过温泉区后,河水中的锂浓度在流动过程中大体保持稳定(1105.49~1452.33μg/L),δ^(7)Li值仅提高0.6‰(+0.12~+0.72‰),这表明硅酸盐风化和次生矿物吸附对富锂河水地球化学成分影响有限,充足的锂能够通过河流稳定地补给到盐湖中,表现出与低锂背景河流不同的演化特征。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拉果错盐湖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地史时期持续到现在的耦合成矿系统。富锂温泉作为主要的内生物源,河流作为矿质表生输送路径,尾闾湖泊作为容矿场所,高寒干旱气候条件导致的蒸发浓缩作为成矿驱动力,持续形成盐湖卤水锂矿。锂元素完成了从源到汇、从深部到浅部的运移富集,实现了从内生成矿到外生成矿的形式转换,成为锂循环的重要一环。
- 薛飞谭红兵谭红兵张西营葛璐葛璐苗卫良
- 关键词:锂同位素水化学成矿系统
- 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来自矿物学的证据
- 2025年
- 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第三大岩浆型铜镍(铂)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关于金川矿床成因机制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流行的成矿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1)岩浆通道堆积模型;(2)深部熔离多次贯入模型。目前,二者均不能较好解释矿区中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特别是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难等关键问题。实验岩石学和动力学模拟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流体的加入可有效推动高密度硫化物的迁移。前期研究发现,金川矿床硫化物矿石中广泛发育原生富Cl或富C的含水矿物(磷灰石、方解石、金云母、角闪石等),富Cl和C流体活动显著伴随金川矿床成矿过程,而这种富Cl和C流体的加入是否为促使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运移的主要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金川矿床中几类重要矿物进行综合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矿物成因探讨了影响金川矿床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运移的主要机制。金川矿床中的原生含水矿物与金属硫化物构成流体晶矿物组合,由流体晶矿物组合的空间展布规律与岩浆通道的前进方向推测,该富Cl和C的流体由最初的富钙逐渐向富镁、富硅演化。
- 刘美玉苏尚国刘心然郭旭东李一鸣
-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原特提斯洋俯冲期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 2025年
- 松树南沟金矿区位于北祁连成矿带中部, 目前发现有东、西两个矿床, 金资源量分别达中型和大型规模。尽管其为青海北祁连成矿带上的重要金矿床, 但其研究极为薄弱, 矿床地质特征不清, 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 严重阻碍了矿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找矿突破。为了查明松树南沟矿区东、西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 指导矿区勘查工作部署, 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精细编录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岩矿鉴定和能谱分析。研究表明: 西矿床主要赋存于晚奥陶世石英闪长斑岩及其接触带附近的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玄武安山岩中, 蚀变类型为钾化、青磐岩化和绢云母-绿泥石化, 金矿化主要产于钾化和青磐岩化蚀变带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磁铁矿、黄铁矿以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黝铜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铜矿-斑铜矿脉中, 少部分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斑岩型金矿床。东矿床主要产出于上奥陶统扣门子组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与玄武安山岩中, 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化, 局部发育绢英岩化;金属矿物主要包括方铅矿、低铁闪锌矿、黝铜矿、砷黝铜矿、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及少量银金矿, 金主要以自然金和少量银金矿的形式产于碳酸盐-石英-多金属脉中, 少部分产于碳酸盐-石英-黄铁矿脉中;东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其属于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结合上述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地质年代学结果, 本文认为东、西矿床构成一个晚奥陶世(~455Ma)斑岩-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其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是目前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最古老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这一认识为在�
- 王旭辉郎兴海叶紫枫陈庚户董维财王登科向佐朋李善财
- 关键词:早古生代斑岩型金矿
- 论热液成矿系统中构造体系控矿作用
- 2025年
- 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灵魂。针对目前相关文献中对构造体系的各种表述和用法,本文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出发正本清源,深刻理解构造体系的内涵,发展和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揭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深入研究构造与成岩成矿(藏)的关系,以及指导矿产资源探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本文讨论了主压应力作用、力偶持续作用下发生序次转化形成的构造体系的力学机制,总结了构造体系具有统一性、区域性、层次性、复合性(继承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提出构造型式具有层次性,成矿构造体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差异性、多样性和转换性的特点,并总结揭示了其控岩控矿规律;基于成矿构造体系(控矿构造型式)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从矿集区、矿田和矿床分布的规律性,构造变形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同时性,以及含矿构造和矿石中物质组成特征的一致性等方面,厘定成矿构造体系,进而提出成矿构造体系研究方法,为矿床(体)找矿预测和深部勘探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非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和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湘南坪宝铜锡多金属矿田)为例,论证了构造体系控矿作用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 韩润生刘飞张艳
- 关键词:控矿作用
- 西藏斑岩成矿系统蚀变矿物的高光谱响应及找矿指示
- 2025年
- 西藏斑岩成矿系统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与热液矿化过程, 形成了以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为代表的矿床富集区。近年来,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矿物精细识别与矿化作用光谱响应研究已成为揭示成矿机理和指导深部找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短波红外(SWIR)和热红外(TIR)光谱技术, 系统研究了西藏典型斑岩矿床的蚀变矿物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研究表明: (1)高光谱技术能够高精度识别矿物的空间分布, 并揭示蚀变矿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2)SWIR+TIR联合光谱分析可有效区分不同类型蚀变矿物, 提供矿化程度的量化评估参数;(3)矿物特征光谱在矿床类型判别及矿化带圈定方面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可为建立高效的找矿预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未来, 通过高光谱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的多学科融合研究, 可进一步提升复杂地质背景下的矿产勘查效率, 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郭娜卓烨鑫周维瑞唐楠李雪蕊邓思源
- 关键词:蚀变矿物找矿预测
- 陆相火山作用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系统若干问题讨论
- 2025年
-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与陆相火山岩关系密切, 其成矿理论研究和勘查评价一直是矿床学和勘查学的前沿焦点。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我国陆相火山岩区该类矿床的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研究进展尚需梳理总结, 理论认识仍有待提高。本文对陆相火山作用/火山岩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对与成矿过程有关的陆相火山作用进行了厘定, 通过系统总结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系统的矿床分布规律、矿体空间关系和矿化蚀变结构等内容, 对陆相火山作用对该成矿系统的成矿过程、保存条件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控制作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陆相火山作用包括火山喷出、浅成侵入和隐爆角砾作用;多旋回陆相火山作用对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系统的形成与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热液蚀变的火山岩、斑岩和隐爆角砾岩是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重要岩石标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浅部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易被剥蚀, 而陆相火山岩覆盖是其重要保存机制;此外, 区域构造快速隆升、火山机构崩塌和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是引发斑岩型铜矿化蚀变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蚀变垂向套合叠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 宋扬唐菊兴王楠孙豪李发桥闫徐坤
- 关键词:隐爆角砾岩
-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被引量:9
- 2024年
-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
- 杨立强杨伟张良张良高雪王偲瑞徐瀚涛贾晓晨邓军
- 一种基于成矿系统和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方法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成矿系统和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预测区域的地质、岩性、断裂系统和成矿母岩信息分析成矿元素的来源、运移机制、富集和成矿作用,建立成矿系统;获取预测区域的属性特征数据;根据所述成矿系...
- 彭蓉曹殿华
相关作者
- 翟裕生

- 作品数:181被引量:2,674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成矿系统 金矿床 矿床学 成矿 成矿作用
- 邓军

- 作品数:423被引量:4,678H指数:4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系统 成矿 金矿
- 杨立强

- 作品数:329被引量:3,079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系统 金矿 SAGD
- 王建平

- 作品数:283被引量:2,653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成矿作用 金矿床 地质意义 成矿系统 可持续发展
- 吕庆田

- 作品数:270被引量:2,713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壳结构 成矿系统 大地电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