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24篇“ 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文章
- 一种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所述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中包含一种树突状细胞冻存液,树突状细胞冻存液主要由以下体积百分数的原料制成: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5‑16v/v%、抗冻蛋白液1‑3v/v%、复方右旋糖酐...
- 陈鑫阮润生张博越
- 一种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所述冻存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中包含一种树突状细胞冻存液,树突状细胞冻存液主要由以下体积百分数的原料制成: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5‑16v/v%、抗冻蛋白液1‑3v/v%、复方右旋糖酐...
- 陈鑫阮润生张博越
- 乳酸对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影响的基因芯片分析
- 2024年
- 研究乳酸对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基因组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病理酸性微环境对imDCs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提供前期数据。从C57BL/6J小鼠骨髓中分离单核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imDCs。20 mmol/L浓度乳酸处理imDCs 24 h,利用BGISEQ平台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20 mmol/L浓度乳酸处理使imDCs中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有915个。通过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骨架、凋亡过程及免疫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蛋白之间的互作网络图,并根据节点数筛选关键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出分化抗原簇38(CD38)、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等上调关键差异表达蛋白和信号转导和趋化因子受体7(CCR7)、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等下调关键差异表达蛋白。
- 赵茂黄瑾刘新宇邱炜
- 关键词:乳酸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基因芯片
- 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提取与鉴别被引量:1
- 2024年
-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未成熟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抗原吞噬功能,它可以在免疫耐受、癌症的免疫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微,这就严重限制了它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目的:提取鉴别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方法:从Lewis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前体细胞,应用20 ng/m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ng/mL白细胞介素4培养7 d诱导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然后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加入1μg/mL脂多糖继续培养2 d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ELISA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7A因子的分泌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结果与结论:①普通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具有明显的突起结构;②流式细胞仪可见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CD40、CD86等共刺激分子;相反,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上述共刺激分子;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分泌水平要远高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1);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低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5);④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刺激明显比成熟树突状细胞强,当成熟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比例达到1∶10时刺激能力更强;⑤结果表明:Lewis大鼠骨髓前体细胞可以分化为树突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鉴定、相关因子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够鉴别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未成熟状态。
- 李立强李明皓李良李文波张军孔令梅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羟基磷灰石表面台阶结构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mRNA表达谱的影响
- 2024年
-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在骨修复和材料界面修饰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在植入体内后可能会引起慢性炎症,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调控慢性炎症反应的关键细胞,其表型和功能受材料表面结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构建HA表面台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的细胞骨架结构、黏附形态以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以期为优化HA材料的表面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取向连接生长原理制备出具有台阶结构的HA片材,并以此构建细胞培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imDCs细胞骨架和黏附形态的变化,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imDCs的mRNA表达谱的变化。结果显示,HA表面台阶结构的暴露会增加imDCs的铺展面积,并影响细胞黏附形态。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mRNA表达谱发生了变化,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主要富集到黏着斑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等关键信号通路。因此,HA台阶结构可能通过黏着斑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调控imDCs的形态特征和免疫学功能,进而影响免疫应答过程。
- 王芳陈丽丹王赟胡祖权曾柱陈晋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树突状细胞转录组测序信号通路
- 基于RNA-seq技术分析活性氧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
- 2024年
- 本研究在检测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响应胞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后的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基础上,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探索ROS促进imDCs迁移的潜在机制。利用H_(2)O_(2)模拟ROS构建imDCs氧化应激模型,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利用细胞实时成像实验分析imDCs的自由迁移情况。提取总RNA并进行RNA-seq,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按照DEGs表达变化|log_(2)FC|且FDR≤0.01筛选代谢及骨架调节相关转录基因。结果表明,H_(2)O_(2)处理浓度小于100μmol/L时,imDCs的细胞活力和凋亡均无显著变化;imDCs在ROS环境中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且细胞的自由迁移能力增强。RNA-seq结果显示,H_(2)O_(2)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有282个DEGs,其中225个基因表达下调,57个基因表达上调。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参与了代谢、细胞周期和细胞骨架等相关通路,其中与异源物质代谢相关的Gsta1、Gsta3、Cstdc5和Prdx1等基因表达上调,Shmt2基因表达下调;参与骨架调节的S100a8、Ppbp和Tm4sf19等基因表达上调,而Nusap1、Stmn1、Kif20a和Prc1等基因表达下调。本研究表明,在imDCs响应胞外ROS过程中抗氧化系统激活、细胞骨架重塑与细胞周期停滞可能参与调控其迁移能力。
- 董美玲罗赵雅靖吴仪陈晋岳萍胡祖权曾柱王赟
- 关键词:活性氧树突状细胞细胞骨架细胞迁移
- 微丝骨架结合蛋白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原吞噬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发挥抗原吞噬功能时关键微丝骨架结合蛋白(microfilament cytoskeleton-binding proteins,MCBPs)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monocytes,MOs),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rhIL-4)诱导培养6天获得imDCs;将imDCs与低分子量(40 kDa)和高分子量(150 kDa)的右旋糖酐分别孵育1、3和6 h,流式细胞仪检测imDCs吞噬右旋糖酐的比率及免疫表型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及PFN1、WASP、α-actinin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MCBP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最后,基于系统生物学算法中的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成分系数最大的MCBPs。结果在吞噬抗原的过程中,imDCs对低分子量抗原的吞噬速度更快,吞噬时长可维持约3 h,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形态逐渐向mDCs分化,且F-actin发生明显的重塑,PFN1、CDM、WASP、CAPZB、Filamin A、α-actinin等MCBPs的表达下调,WAVE1、Arp2/3复合体、Fascin的表达上调;信号蛋白Rac1的mRNA表达上调,CDC42和RhoA的mRNA表达下调;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FN1、WASP、α-actinin在imDCs吞噬抗原过程中发生转位;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FN1的成分系数最大。结论PFN1可能是imDCs吞噬抗原过程中的关键MCBPs,这对于深入理解imDCs细胞骨架结构变化与免疫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李道红罗代琴曾宪琳张帅徐朴吴翠芳王赟叶远浓胡祖权龙金华曾柱
- 关键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微丝骨架系统生物学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外泌体RNA表达分析及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 研究背景近数十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和移植领域研究的深入,移植外科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之伴随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或肢体移植也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得到显著的发展。然而,与内脏器官移植相比,CTA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 吴家昌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外泌体免疫耐受
- 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伏马菌素B1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真菌毒素。本研究利用FB1处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FB1对imDCs脂质代谢的影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采集质谱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维统计分析,比较FB1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脂质代谢谱的差异,并以OPLS-DA模型的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1和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脂质分子。脂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从imDCs中共检测到36个脂质亚类,1845个脂质分子。从FB1处理的imDCs中筛选出30个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其中神经酰胺(ceramide,Cer)、磷酸神经酰胺(ceramide phosphate,CerP)、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鞘氨醇(sphingosine,So)、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和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等亚类的含量显著下降(VIP>1,P<0.05),而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G)和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的含量显著升高(VIP>1,P<0.05)。研究结果说明FB1可能通过干扰imDCs的正常脂质代谢来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
- 唐开义于欢喻艳琴欧沙王赟曾柱胡祖权
- 关键词:伏马菌素B1树突状细胞
- 基于iPSC技术利用人原发性肝癌特异性的成熟树突状细胞获得的iPSC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PSC技术利用人原发性肝癌特异性的成熟树突状细胞获得的iPSC及方法。本发明先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诱导分化成DCs,采用仙台病毒介导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感染及重编程的方法将DCs重编程为iPS...
- 胡安斌刘芙蓉杨道朋
相关作者
- 彭毅志

- 作品数:335被引量:1,062H指数:19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烧伤 严重烧伤 烧伤患者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HSP70
- 曾柱

- 作品数:130被引量:153H指数:6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树突状细胞 成熟树突状细胞 细胞骨架 渗透脆性 肝癌细胞
- 王强

- 作品数:2,302被引量:8,871H指数:29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胃癌 精神分裂症 肾移植 胃肿瘤 腹腔镜
- 胡安斌

- 作品数:201被引量:4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胚胎干细胞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
- 何晓顺

- 作品数:810被引量:2,04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器官捐献 原位肝移植 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