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 篇“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的相关文章
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被引量:27 2006年 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内对于此病的研究和报告不 多,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要求不 高,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它也不 够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有关诊断问题,描述和比较了几种常见手术重建方法,以期能对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王金辉 蒋协远 武勇 王满宜关键词:踝关节 慢性 关节 镜下清理联合外侧 副韧带止点修复术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疗效观察2024年 目的观察关节 镜下清理联合外侧 副韧带止点修复术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1-07诊治的34例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在关节 镜下清理踝关节 增生骨赘及滑膜,辅助外踝 前下缘小切口行改良Broström-Could术,将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残端新鲜化后以锚钉修复于腓骨远端解剖足印区。结果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3例术后出现第1趾外侧 皮肤感觉减退,考虑为关节 镜下清理时损伤腓深神经所致,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无感染、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屈膝90°位踝关节 背伸平均13.5°(0°~30°),踝关节 跖屈平均32.6°(20°~50°)。末次随访时踝 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8~100分,平均88.7分;踝关节 疼痛VAS评分为0~3分,平均1.8分。结论对于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采用关节 镜下清理联合改良Broström-Could术对踝关节 外侧 副韧带损伤进行止点修复能够良好恢复踝关节 外侧 稳定 性,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踝关节 功能,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庞巨涛 陈洪 彭超 尚瑞松 张新虎 廖莲梅 曾永吉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平乐郭氏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推拿理筋手法在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CLA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随机选取的82例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行踝关节 功能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行平乐郭氏推拿理筋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踝关节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踝关节 肿胀值,另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关节 协会(AOFAS)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踝关节 各韧带厚度,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依次降低,踝关节 肿胀值均依次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时间点VAS评分均更低((3.76±0.71)分比(4.14±0.77)分,t=2.279,P=0.025;(2.52±0.58)分比(3.26±0.63)分,t=5.428,P<0.001;(1.84±0.46)分比(2.50±0.52)分,t=5.970,P<0.001),踝关节 肿胀值均更小((0.80±0.25)cm比(0.92±0.28)cm,t=2.008,P=0.048;(0.64±0.18)cm比(0.75±0.23)cm,t=2.363,P=0.021;(0.49±0.16)cm比(0.60±0.21)cm,t=2.614,P=0.01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距骨倾斜角和关节 各韧带厚度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更高((86.59±7.27)分比(77.31±14.54)分,t=3.574,P=0.001),距骨倾斜角更小((4.39±0.76)°比(5.68±1.23)°,t=10.809,P<0.001),关节 各韧带厚度更小((4.02±0.51)mm比(4.30±0.53)mm,t=2.393,P=0.019;(2.74±0.40)mm比(2.95±0.42)mm,t=2.276,P=0.026;(2.82±0.25)mm比(2.98±0.27)mm,t=2.731,P=0.00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8.023,P=0.01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31%比72.50%,χ^(2)=5.313,P=0.021);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平乐郭氏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 赵廷虎 陈汉鑫 李彦 白云波 贾斌 郑伟浩 王波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康复锻炼 肿胀 Brostrom-Gould修复术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Brostrom⁃Gould修复术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CL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行Brostrom⁃Gould修复术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的32例CL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6(29,41)岁(23~56岁);运动损伤13例,日常扭伤15例,交通事故等其他损伤4例。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 外科协会(AOFAS)踝 -后足评分及踝关节 Kofoed评分以评估踝关节 功能,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14,18)个月(12~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踝 -后足评分由术前的(68.4±10.4)分增加至(92.2±11.2)分;踝关节 Kofoed评分由术前的(64.6±14.1)分增加至(90.0±7.9)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3.2(2.5,3.6)分降低至0.8(0.5,1.0)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踝关节 外侧 紧缚感,经功能锻炼后好转。结论:Brostrom⁃Gould修复术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CLAI,提供了可靠的即刻稳定 性,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负重行走及日常生活。 张琳袁 吴佳俊 崔崟 付备刚 蔡攀 贾永伟 沈超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全镜下Broström术结合线带加固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全镜下Broström术结合线带加固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38例慢性 踝关节 不 稳患者,均采用全关节 镜下Broström术结合线带加固治疗。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方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踝 -后足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价功能,并记录韧带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14~24)个月,平均(19.1±3.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MRI提示韧带愈合,治疗3月、6月和术后12月后V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VAS评分及AOFAS评分进一步改善。结论采用全关节 镜下Broström术结合线带加固治疗慢性 踝关节 不 稳可有效重建踝关节 稳定 性,可早期恢复运动能力,临床疗效确切。 汪天豪 岳霁贤 王文成 许同龙 田建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关节镜 缝合带增强与改良Broström修复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比较缝合带增强与改良Broström修复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比较缝合带增强与改良Broström修复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组间异质性较小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组间异质性较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共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缝合带增强组398例,改良Broström修复组4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SMD=-0.19,95%CI(-0.54,0.16),P=0.282]、距骨倾斜角[SMD=-0.37,95%CI(-0.84,0.11),P=0.128]、距骨前向位移[SMD=-0.61,95%CI(-1.47,0.24),P=0.2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缝合带增强组足踝 能力测量-日常生活评分[SMD=0.70,95%CI(0.01,1.39),P=0.045]、足踝 能力测量-运动评分[SMD=0.96,95%CI(0.15,1.77),P=0.020]、足踝 结局评分-日常生活评分[SMD=1.21,95%CI(0.05,2.36),P=0.040]、足踝 结局评分-运动评分[SMD=1.60,95%CI(0.11,3.09),P=0.035]均大于改良Broström修复组、术后复发性不 稳定 的发生率低于改良Broström修复组[RR=0.34,95%CI(0.15,0.76),P=0.008]。结论缝合带增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术后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优于改良Broström修复、复发性不 稳定 的发生率低于改良Broström修复,两组疼痛缓解和影像学指标无显著差异。 徐桂军 李浩民 王佳 曾宪铁关键词:踝损伤 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META分析 全镜下与关节 镜辅助小切口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中短期疗效比较 佟勇剑Internal Brace加强对全关节 镜下Brostrom⁃Gould修复术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短期疗效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比较全关节 镜下Broström⁃Gould修复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与单纯Broström⁃Gould修复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CLAI)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受手术修复的62例踝 外侧 韧带损伤导致的CL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患者应用全关节 镜下单纯Broström⁃Gould修复治疗(EBG组),34例患者应用全关节 镜下Broström⁃Gould修复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IBG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 外科协会(AOFAS)踝 -后足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EBG组患者随访13.0(9,17.3)个月(6~18个月);IBG组患者平均随访(12.3±4.1)个月(6~17个月)。末次随访时EBG组、IBG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前[(2.0±0.6)分vs.(6.6±1.2)分,(1.7±0.5)分vs.(6.3±1.1)分],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89.4±8.1)分vs.(52.0±9.4)分,(91.2±5.1)分vs.(50.1±7.9)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BG组和IBG组分别有23例和31例患者运动水平恢复到损伤前;IBG组患者恢复受伤前活动水平早于EBG组患者[(12.6±2.6)周vs.(20.1±4.1)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BG组和IBG组分别有3例和1例患者术后仍有持续疼痛和踝关节 不 稳定 症状;EBG组和IBG组各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症状。结论:与全关节 镜下单纯Broström⁃Gould修复相比,全关节 镜下Broström⁃Gould修复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治疗CLAI在术后早期康复和恢复到损伤前活动水平方面更有优势,同时在术后踝关节 功能恢复及疼痛减轻方面也更佳。 熊李 张弓皓 柴斌 匡垓下 季云瀚关键词:关节镜 短期疗效 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对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踝关节 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对比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对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踝关节 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各40例。改良Brostrom术组给予改良Brostrom术治疗,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给予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治疗,2组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年踝关节 影像学指标,多时间点足与踝 功能(FAAM)、美国矫形外科足踝 协会(AOFAS)踝 与后足功能评分,随访1年切口愈合、复发情况。结果 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改良Brostrom术组,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短于改良Brostrom术组(P <0.05)。术后1年,2组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较术前降低,且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低于改良Brostrom术组(P <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FAAM(日常运动、体育运动)、AOFAS踝 与后足功能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6个月、术后1年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FAAM(日常运动、体育运动)、AOFAS踝 与后足功能评分高于改良Brostrom术组(P <0.05)。随访1年,2组甲级愈合、乙级愈合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组复发率低于改良Brostrom术组(P <0.05)。结论 与改良Brostrom术比较,关节 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可改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促进踝关节 功能恢复,优化踝关节 影像学指标,降低复发风险。 赵廷虎 李彦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踝关节功能 微创切口异体韧带重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进行异体韧带重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采用微创切口异体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对比术前术后距骨前移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度,以美国骨科足踝 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踝 -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 功能及疼痛情况。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终末随访时前抽屉试验距骨前移[(3.65±0.56)mm],低于术前[(12.27±1.51)mm,t=28.320,P<0.01];距骨倾斜角度[(3.41±0.79)°],低于术前[(7.14±1.05)°,t=15.590,P<0.01];AOFAS踝 -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7.15±4.25)分提高到术后终末随访时的(91.42±3.28)分(t=34.34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微创切口异体韧带重建治疗慢性 踝关节 外侧 不 稳定 的手术方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踝关节 功能明显改善。 郑飞 曹亚伟 吴学建关键词:单通道 韧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