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篇“ 慢性神经痛“的相关文章
- Clark安适护理结合音乐放松疗法对慢性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评价Clark安适护理结合音乐放松疗法对慢性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日在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慢性神经痛患者88例,年龄>18岁,入院时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5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44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Clark安适护理联合音乐放松干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住院10 d的NRS评分、焦虑分量表(HADS-A)评分、抑郁分量表(HADS-D)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两组患者住院10 d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10 d时,两组患者NR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3.1±0.8)分比(6.5±1.0)分,t=45.47,P<0.001;(4.6±0.9)分比(6.5±1.0)分,t=32.23,P<0.001],且护理干预组NR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t=-8.27,P<0.001)。护理干预组患者住院10 d内的盐酸曲马多使用量低于常规护理组[(103.2±45.3)mg比(136.3±54.2)mg,t=-3.10,P=0.003]。住院10 d时,两组患者HADS-A、HADS-D、PSQI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护理干预组各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均<0.05)。结论Clark安适护理结合音乐放松疗法可缓解慢性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
- 马锐朱淑萍孙鑫张瑜
- 关键词:音乐疗法慢性疼痛情绪调节
- IRF4在坐骨神经结扎小鼠慢性神经痛中的作用
- 彭家怡
- 阿片肽类似物新型靶点的探究及其对缓解化疗诱导的慢性神经痛作用机制研究
- 于晓辉
-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大鼠镇痛效果以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选择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制备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和观察组,各15只。观察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1μg),模型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造模后即刻、3 d和5 d比较三组运动功能和疼痛阈值,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三组脊髓背角NMDA受体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即刻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阈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3 d和5 d运动功能评分逐渐下降,低于造模后即刻,疼痛阈值高于造模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模型组不同时间运动功能评分、疼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后即刻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3 d和5 d脊髓背角NMDA受体阳性表达逐渐降低,低于造模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模型组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舒芬太尼鞘内注射能够改善慢性神经痛大鼠的运动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NMDA受体表达有关。
- 郑孝振韩箫笛宋俊杰毛姗姗白明松洪道先
- 关键词:舒芬太尼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 基于海马和杏仁核高迁移率族蛋白1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痛的镇痛机制
- 目的:观察电针对于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针刺镇痛效应机制是否与抑制大鼠海马和杏仁核区域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及其下游炎症水平相关,为临床针刺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
- 周伊人
- 关键词:海马杏仁核
- 文献传递
- 电针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下游效应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性损伤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每次30min,每日1次,共7d。检测各组大鼠左后足底机械痛阈(MWT),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HMGB 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海马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WT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第10天和第14天,电针组MWT显著升高(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HMGB 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显著升高(P<0.001)。电针7d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区HMGB 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P<0.01),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提高慢性神经痛大鼠痛阈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海马区HMGB 1及其下游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 王珂曾亮周伊人周映帆赵冉赵冉侯文光
- 关键词:电针镇痛慢性神经痛海马高迁移率族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 电针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穴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及其受体CD 2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M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M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 高永辉王俊英谭连红端木程琳乔丽娜韩焱晶张建梁刘俊岭
- 关键词:慢性神经痛针刺镇痛高迁移率族蛋白1CDΒ-内啡肽
-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和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应用于慢性神经痛大鼠行为能力和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Spinal dorsal keratin kinase C)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40只已建立模型的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模型组,对照组为选取的健康大鼠,每组各20只.实验组和模型组的大鼠模型建立为坐骨神经性损伤,对实验组大鼠行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加以干预,模型组行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不干预.在建模前给药,分3、5、7和14天进行分时,同时进行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免疫染色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数据.结果 建模前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评价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建模后,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的行为能力显著降低,且模型组大鼠的行为能力破坏更为严重.对照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阳性细胞很少,为阴性表达,模型组在建模后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在建模后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经过14天的治疗变为弱阳性表达,与模型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强度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可显著将慢性神经痛行为能力加以改善、降低大鼠的疼痛起到很好的镇痛效果,与其抑制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相关.
- 马婕妤冯锋宋琼马艳玲吕东东王其敏李保林
- 关键词:镇痛效果
- 慢性神经痛对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活动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鼠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多巴胺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情况。方法:64只健康成年小鼠进行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只暴露出坐骨神经不结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分离肌肉暴露坐骨神经主干,用鼠尾胶原纤维(约5#羊肠线直径)从坐骨神经中枢端到外周端依次减轻结扎力度,打三个结进行损伤。在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4、7、14、21、30天进行机械和热刺激计算缩足反射阈值,并进行糖水偏爱、旷场、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实验来评价小鼠的情绪变化;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对CCI组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小鼠的机械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 <0.01);术后检测糖水偏爱测试(第33天)、旷场测试(第35天)、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第35天)较术前出现显著性差异(P <0.01);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簇状放电活动中动作电位的数量在第14天明显增加,第35天显著降低(P <0.01)。结论:慢性疼痛经历后可以导致小鼠焦虑、抑郁样情绪的发生,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疼痛经历导致的焦虑抑郁样情绪发生相关。
- 李永丰钱召强
- 关键词:慢性痛自发放电
- Caveoline-1蛋白在慢性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Caveolin-1蛋白在神经痛大鼠中不同作用时间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分组和动物模型制作:对照组28只,神经痛模型组(L5脊神经结扎)28只,按处理时间不同又各分为1、3、5、7、10、14、21天共7组,每组各4只,制备动物模型。痛行为学检测:术后1、3、5、7、10、14、21天,测定各组机械撤足阈值和热撤足潜伏期,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对比,确定疼痛模型制作成功。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在第22天处死,按同侧和对侧分别提取L5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组织总蛋白,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Caveolin-1在各实验分组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同侧和对侧的表达量。结果同侧背根神经节Caveolin-1的表达量在L5脊神经结扎后的第5、7、10、14、21天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40.4%±3.67%、126.9%±5.46%、159.7%±4.89%、119.1%±5.77%和91.4%±5.31%,其中术后第1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侧脊髓背角Caveolin-1的表达量在L5脊神经结扎后的第5、7、10、14、21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3.3%±4.89%、152.8%±3.56%、142.1%±5.43%、103.2%±6.21%、175.6%±4.81%,其中第10、14、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之间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神经痛可诱导Caveolin-1在同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表达量的增加。
- 韩坤高丽
- 关键词:神经痛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
相关作者
- 高永辉

- 作品数:85被引量:41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电针 针刺镇痛 下丘脑 电针镇痛 脊髓
- 刘俊岭

- 作品数:140被引量:84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电针 针刺镇痛 心包经 下丘脑 心肌缺血
- 王俊英

- 作品数:73被引量:467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电针 针刺镇痛 下丘脑 电针镇痛 慢性痛
- 张宏

- 作品数:494被引量:2,355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麻醉 异丙酚 吗啡 麻醉管理 七氟醚
- 张建梁

- 作品数:48被引量:2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电针 杏仁核 慢性痛 心肌缺血 慢性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