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37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章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2010年
-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或正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近年来,我国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防治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仅就2009年以来我国在乙肝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 侯金林孙剑庄辉
- 关键词:乙肝肝纤维化普通干扰素拉米夫定耐药应答不佳核苷酸类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疾病横断面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合并疾病情况,了解常见合并疾病,对于相关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方法:统计我院2022年9月~2023年8月期间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分类整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200例患者,其中男性806例(67.2%),女性394例(32.8%),CHB患者年龄段多集中在31~60岁(72.25%)。一共合并了417种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系统分类前五为消化系统疾病(160.83%),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107.92%),血液系统疾病(64.08%),症状、体征和异常化验结果(62.83%),循环系统疾病(37.42%)。具体合并疾病前五为白细胞减少(22.33%),肝纤维化(19.58%),脾大(17.83%),高氨血症(17.17%),甲状腺结节(15.67%)。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疾病种类繁多,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比过高,应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期间严格复查相关指标,警惕合并疾病,降低合并用药导致的毒副作用,进行早期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殷瑞马国伟岳雯溪顾海霞周莹陈洁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疾病甲状腺疾病白细胞减少
- 胡世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 2024年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性疾病,失治误治常易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2]。目前本病尚无根治方法[3],中医药防治CHB成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降低耐药性,减少复发[4,5]。胡世平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其致力于CHB的防治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兹介绍如下。
- 刘博文李晓斌仪凡马贵萍李峰邱璐胡世平
- 关键词:中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
- 杨宏志教授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 2024年
- 杨宏志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运用“中医经验四步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报道杨宏志教授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案1例,分析并总结杨宏志教授运用“中医经验四步法”的临床思路和辨证依据,提出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疏肝行气活血、健脾补肾、补益气血等中医治法来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威郭文海杨宏志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辨证论治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在全球广泛流行,且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与焦虑等。情绪障碍可导致CHB疾病进展,严重影响疾病治疗和预后,且发病受疾病、病因治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情绪障碍可通过量表的方法进行评估,通过非药物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和管理。此文就CHB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其危害、影响因素、评估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人员对CHB患者情绪障碍的重视,为制定综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陈昌群谢俊华赵一霏杜宁莉武莎莎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情绪障碍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 浅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
- 2024年
- 研究恩替卡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四项指标、纤维四项指标、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血钙、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恩替卡韦进行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朱艳芳
-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
- 2024年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尽管目前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也存在不可随意停药、疗程长、易耐药、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来,中医药在CHB治疗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用西药治疗的不足,达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现对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HB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简要概述,期望能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孙雨洁黄稚真薛凝雨唐金模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外治疗法
- 吕文良教授“火候”学理论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2024年
- 吕文良教授首创中医辨证论治的“火候”理论,强调在慢性疾病的各阶段精准把控邪气与正气的矛盾状态,以扶正祛邪、攻伐有度为总原则,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为主,达到和其不和、随症治之的目的。他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复杂的病理变化可根据其自然病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疫毒侵袭、正虚邪伏;肝郁脾虚、湿热内结;正气虚衰、邪气残留。他运用“火候”理论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验颇丰。
- 李彦波吕文良强睿姚子昂赵鑫冯佳琪武庆娟
-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乙型慢性火候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访25年长期预后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年龄对其肝硬化、肝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95-1998年于深圳市中医院住院的慢乙肝患者,按照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通过HIS系统长期随访,使用SPSS、R语言计算患者随访25年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病率并进行组间比较,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279例慢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24例、肝癌12例。肝硬化5、10、15、20年及25年肝硬化累积发病率,低龄组为分别1.5%、2.1%、5.4%、11.6%、15.5%,高龄组为5.5%、9.8%、22.9%、29.0%、5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2个危险因素(年龄、随访时间)纳入回归模型。低龄组2例分别在随访17、21年进展为肝癌;高龄组5、10、15、20年及25年累积发病率为1.8%、3.8%、18.5%、21.8%、26.7%;共5个因素(初始年龄、HBV-DNA载量、终点前HBV-DNA转阴、随访时间及性别)纳入回归模型。结论初始年龄≥40岁的慢乙肝患者,尤其男性患者,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低龄患者,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终末肝病发病率。对于30~40岁的人群是否应启动抗病毒治疗仍有待研究。
- 杨笑亚洪天琪葛凯莉张仁杰魏春山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年龄回顾性队列研究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胆疾病辅助用药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医院2021年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回顾性分析有至少2次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监测记录且监测期间固定使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方案和规律配药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对影响CHB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销售金额和DDDs排前3位的肝胆疾病辅助用药均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熊去氧胆酸胶囊、双环醇片(25 mg);DDC排前3位的分别为熊去氧胆酸胶囊、双环醇片(25 mg)、双环醇片(50 mg)。所有肝胆疾病辅助用药的DUI均未超过1。有至少2次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监测记录且监测期间固定使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方案和规律配药的CHB患者占37.31%(288/7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于40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异常,使用含双环醇片方案对CHB患者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水平异常的CHB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该院感染门诊CHB患者应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相对合理,临床应更多关注ALT水平正常CHB患者的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治疗,加强用药监督,确保临床疗效。
- 林佳媛肖莺莺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频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