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篇“ 慕容鲜卑“的相关文章
慕容鲜卑早期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
慕容鲜卑在初入辽西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为了谋求发展,实施了祖先认同、迁居辽西、效仿中原政治制度、发展农耕经济、推崇儒学文化等一系列汉化改革举措,大大提高了部族的实力与文明程度,为后期诸燕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拉开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序幕。
李雪梅
关键词: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农耕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
慕容鲜卑社会农耕、游牧经济转型实态与边疆特征——以公元3—4世纪的辽西地区为中心
2024年
在迁居大棘城之前,慕容鲜卑的社会经济以游牧经济为主,与东汉时期差别不大,在迁居大棘城之后则开始迅速进入农业社会。在农业经济上,慕容鲜卑最初学习西晋占田法,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慕容皝统治后期,又改占田为屯田,基本满足了急速扩张的人口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游牧生产弱化了经济功能,强化了政治与军事功能,从以输出生产工具为主要目的,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链条之一部。慕容鲜卑这一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具备混合性、边缘性、跟随性等边疆特征,在历史上具有典型性。
李路
关键词:慕容鲜卑农耕经济游牧经济
慕容鲜卑联姻 惊艳了新娘头饰 关于鹿首金步摇冠的考古札记
2023年
1981年10月,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西河子公社社员在修整打谷场时,发现了一组古代窖藏,文物工作人员随即前往现场进行调查。通过发掘,窖藏内出土了5件精美金器,包括2组4件鹿首金步摇冠和1件双首金龙饰,总重量达531克。如今,这4件步摇冠分别展陈于内蒙古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程鹏飞
关键词:慕容鲜卑金器博物院
慕容鲜卑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慕容鲜卑是东胡系统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部,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以今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等为主要活动区域。慕容之称始见于《三国志·魏志》裴注引王沈《魏书》。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慕容鲜卑相关的有“吐谷浑”...
康准永(KANGJUNYOUNG)
关键词:慕容鲜卑史料辨析族名语言
文献传递
慕容鲜卑名号考
2019年
史学界一直对慕容鲜卑名号的由来问题存有争议,本文依据史料记载与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慕容"来源于檀石槐军事联盟时期中部的"慕容大人",再结合鲜卑语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围猎习俗,认为"慕容"应是北方少数民族围猎习俗中"围肩"也就是"meiren"的音译。
李焕青李雪洁
关键词:鲜卑名号围猎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正统意识的演变被引量:5
2018年
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群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纠葛的历史时期,"华夷之辨"思想的长期存在与汉文化的主流地位使慕容鲜卑在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的道路上面临重重困境。通过追祖溯源、比附祥瑞、五德历运等手段,慕容鲜卑逐渐深入地对自身统治合法性进行了阐释,从理论上为自身位列正统提供了文化依据。而随着自身正统地位的确立,慕容鲜卑对待晋室正统地位的态度亦同时产生着变化,这种转型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政治心态转圜的一个缩影。
李路李德山
关键词:慕容鲜卑华夷秩序
论人地关系对慕容鲜卑早期兴起历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长时段因素,慕容鲜卑的兴起即受此因素的显著影响。当其以游牧者的身份进入辽西区,首先立足于“棘城之北”,即今辽宁北票至阜新地区;后又迁往“辽东北”,即今辽宁彰武、内蒙科左后旗一带,以上均为蒙古草原之东南缘。在上述地区,慕容鲜卑控扼区域交通节点,施行“外部边界战略”,但是在西晋势力的打击下,“外部边界战略”失败,同时又受到背后的草原游牧势力宇文鲜卑的压力,陷入发展困境。在此情况下,慕容鲜卑改变发展道路,利用虏获的万余夫余农业人口南迁大凌河河谷,从此以农业兴国,逐步强盛起来。
范恩实
关键词:慕容鲜卑人地关系地理环境
慕容鲜卑对东北亚封贡体系变迁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慕容鲜卑在汉晋所建立的东北亚封贡体系基础之上,建立起了以慕容鲜卑为核心的封贡体系,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核心。由于汉民族政治传统在东北亚地区长期占据优势地位,更兼慕容鲜卑本身的夷狄身份,使慕容鲜卑建立的这一封贡体系面临种种文化与政治问题。但慕容鲜卑的这一政治活动,却也在东北亚地区营造出了旧传统中的新秩序,促进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与政治认同。
李路
关键词:东北亚慕容鲜卑
辽西慕容鲜卑墓葬所反映的鲜卑汉化被引量:1
2017年
辽西地区作为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以及前燕、后燕、北燕三朝的建都之地,保存了大量自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伊始直至三燕时期的墓葬及遗物。本文以这一时期的墓葬为视角,探讨墓葬中汉文化因素所反映出的慕容鲜卑汉化现象。
田野
关键词:慕容鲜卑墓葬汉化
慕容鲜卑生业形态再探讨--以喇嘛洞墓地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辽宁北票喇嘛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三燕时期考古遗存,很多观点认为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以及相关材料,反映了慕容鲜卑的农业生产水平。然而随着对该墓地居民族属的深入探讨,可以肯定其并不是一处鲜卑人的墓葬遗存,因此有必要重新讨论慕容鲜卑的生业形态。本文结合喇嘛洞墓地、辽西地区典型鲜卑墓葬的考古资料,以及文献中对于慕容鲜卑和夫余的相关记载,分析慕容鲜卑与喇嘛洞居民的生业形态,明确指出慕容鲜卑继承了早期鲜卑"狩猎—畜牧"的生业形态,入主辽西后,将安置俘迁部族从事农业生产作为物资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质上并没有实现从草原向农耕的转变。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喇嘛洞墓地的夫余部族与慕容鲜卑政权的密切关系。
刘翀
关键词:慕容鲜卑

相关作者

赵红梅
作品数:45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前燕 慕容鲜卑 夫余 考述 经略
李海叶
作品数:18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慕容氏 慕容鲜卑 胡汉分治 北魏 五胡十六国
高然
作品数:28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慕容鲜卑 北朝隋唐 民族 成汉 政区
李路
作品数:18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汉代 慕容鲜卑 东北边疆 汉文化 东北亚
金洪培
作品数:24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慕容鲜卑 地方民族高校 万历 文化交流 中国韩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