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篇“ 意象营构“的相关文章
唐宋诗词中苏州古城意象要素及其特征研究
2024年
以文本量化分析法为主导,借助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统筹性分析理论,以描述苏州古城的唐宋诗词为载体,系统梳理苏州古城意象要素及特征。研究发现,苏州古城在唐宋诗词中的城市意象成要素可分为自然山水、历史建筑和园林、其他区域三类,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丰富鲜明的层级系统、别具一格的水乡风情等特征。
束子荷
关键词:唐宋诗词城市意象苏州古城
佛教思想观照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象特色
2024年
谢灵运生活的时代恰逢佛教兴盛,他受到大乘净土、般若空观、涅槃佛性三种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使其山水诗的诸多意象呈现佛学色彩。净土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严净色彩,表现为清净、光明、环绕三种意象特色;般若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空无色彩,表现为空旷、贞观、主变三种意象特色;涅槃思想影响下,谢灵运山水诗意象呈现达观色彩,表现为有情有性、一悟得遣、佛性常住三种意象特色。通过考察佛学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意象特色的影响,可厘清谢灵运的思想理路,更好地理解、诠释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娄纯滢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佛教意象
文化表征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意象——以徐州市潘安村为例
2023年
以文化表征理论为依据,通过解代表性传统村落常见文化符号(表征物)所表征的乡土景观环境,以及提取元素重新建传统村落风貌,从而追求“乡愁思念、游客向往”的独特景观意象,实现传统景观村落的多元化发展,为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合理化模式方案,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传统村落文化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龙翔宇徐术菁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意象文化表征
意象:寻常中见奇雅
2023年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意象,很好地体现了"奇雅"的美学追求:不仅注意了灵魂的统摄、抒情的层次、手法的丰富,触及了文本的深层结、超验结,还很精准地表现了其复杂的情感内涵,也实现了独感与共感的相乘、写实与隐喻的相乘、熟悉与陌生的相乘,让抒情散发出非常清新、独特的艺术魅力.
汲安庆高雨杰
爱的挽歌 真的独语 美的梦境--论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意象与美学取向
2022年
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创作实践与美学倾向大体可概括为爱的挽歌、真的独语、美的梦境。夭折的初恋以及对痛苦失恋情感的释放是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心理动因;描写个人内心世界“片面的深刻”的感觉是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实践的主要内容,意象与真诚的独语融为一体;个人本位思想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则大体代表了何其芳早期的美学取向。
张根柱
关键词:心理动因意象营构美学取向
梅兰芳手势的非对象性审美意象
2020年
梅兰芳历次出访尤其是出访苏联受到特别关注的就是他的手势。这是对戏曲艺术非常熟悉的中国票友根本无法想象的。这恰恰说明对中国戏曲观众习以为常的戏曲演员的身段手势对外国观众而言却是非常陌生的。也即,对于西方话剧演员常常在舞台上不知所措该如何摆放姿态的一双手,对戏曲演员而言却发展出令他们惊异的美轮美奂的手势,而这个手势是与常人的对象性意指的自然手势完全不同的非对象性审美意象的手势。所谓非对象性意象的手势即手势形态与动态所指都与自然手势形态(真)和所指(物)相区分、相间离,而与非对象性的意象之美的生成相涵容。
邹元江
关键词:手势意象
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的意象
2018年
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创造了花木、动物、水等意象类型,表达出他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也是他对现实的反映及自身身世的感怀。他的意象多来自日常生活,属印象聚焦式建方式,体现出个性化与创新意识。运用直抒胸臆、叙事、对比等手法,注重描绘色彩来凸显意象。他的意象选择也表露其想象力的蓬勃,但是在意象的暗示性、多义性、立体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为现代散文意象艺术提供探索的空间。
陈艳玲
关键词:意象想象力暗示性
莫言小说的意象与中国新文学传统被引量:3
2018年
莫言文学有着自觉的意象诉求。作家汲取古典、西方和新文学的多种资源,创造了属己的现代性意象系统。其首部长篇《红高粱家族》中诸种意象动静交错,并在文本中重复出现,在完成叙述与抒情的同时,以象征的方式包藏多重意蕴。莫言文学意象以写实性/象征性、叙事性/抒情性、历史感/生命感等多重因素的杂糅伴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学创造的可能空间,承继并极大拓展了中国新文学传统。
王金胜滕金桐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意象新文学传统
哈尔滨城市景观意象策略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哈尔滨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意象的可读性、可感性以及可索性展开研究,并从空间秩序、感知体验、历史人文中生成科学的景观意象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哈尔滨的整体景观环境,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升哈尔滨城市的可识别性,促进哈尔滨的城市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赵立石张伟明孔繁文
关键词:景观意象空间秩序感知体验
美学的胜利:“不雅”更能抒深情——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被引量:5
2017年
“嘶哑的鸟”“腐烂的鸟”是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中的两个“不雅”意象,却成了该诗独特的形式秘妙:既奠定了全诗激越、深情而忧郁的情感基调,又完成了诗歌情志脉主体的,且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内涵,这是诗人美学的胜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诗中意象群的紧凑、有层次感,“假如思维”的新奇表现视角,“嘶哑的鸟”→“腐烂的鸟”→“含泪的我”这一不断变奏的情志脉,才会染上艾青的独特风格,显得熠熠生辉。
汲安庆

相关作者

陈剑晖
作品数:97被引量:262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散文 散文创作 散文研究 散文理论 当代散文
王虹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意象营构 意象叙事 《米》 叙事策略 美学意蕴
周银凤
作品数:4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临沂大学
研究主题:学习环境 构式理论 英语词汇 意象营构 《荒原》
姚旭辉
作品数:8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环境设计 居住环境 民族 写生 现代人居
朱旬萍
作品数:20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不可靠叙述 叙述者 记事 《老人与海》 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