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6篇“ 意识形态批评“的相关文章
童书中的意识形态及其批判潜能——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演进与趋向
2024年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观念与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批评”随后成为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术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彼得·霍林代尔为代表的研究为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开荆辟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约翰·斯蒂芬斯为代表的研究深化了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观念与认识,丰富和拓展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独创性,典型地体现在关于“儿童/成人”意识形态关系的审视与思考中。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文化文本中“儿童/成人”关系的认识,继而改写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的观念与实践。
赵霞
关键词: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西方文学批判思维
余莲秀的圣经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2024年
余莲秀阐释圣经所采用的重要方法是意识形态批评。这种方法的基本概念范畴来自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其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伊格尔顿的理论。余莲秀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重视话语研究和不同阶级的权力关系;研究范围广泛,将作者、文本、读者的生产(再生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有包容性,将历史、社会的方法与文学的方法相结合,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并行不悖。她的意识形态批评实践体现了鲜明的特征:与圣经阐释相结合;与性别意识形态相结合,将交叉研究融入其中。
李志丹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评圣经
意识形态批评:微电影《老男孩》的内容解读
2024年
张子威
意识形态批评视角下《为奴隶的母亲》多重意蕴解读
2023年
《为奴隶的母亲》是著名作家柔石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产生于特定时代环境中。柔石生活在 20 世纪 30年代,深受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并创作出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作者借助小说以一种深入人心的方式展示了旧社会奴隶制度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表达出底层农民的真情实感。本文站在意识形态批评视角下对《为奴隶的母亲》开展多重意蕴解读。
邓琼秋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评《为奴隶的母亲》
汤姆·斯托帕德《跳跃者》、《阿卡迪亚》、《摇滚乐》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汤姆·斯托帕德是当代英国戏剧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深度的哲学思考和非凡的幽默水平使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他四十多年的剧作生涯成果颇丰,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本文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齐泽克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主要研究斯托...
刘思源
关键词:斯托帕德意识形态批评摇滚乐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纪录片超真实——基于对《完全可控》的意识形态批评
2022年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抗疫纪录片《完全可控》上线播出,并被我国多家主流媒体正面报道。本文以“超真实”为路径,采用批判话语分析法对该纪录片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研究发现,该纪录片借助多种视觉修辞手段呈现了三层“真实”。由此,本文对跨文化传播中的纪录片“真实”进行反思,提出我国在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需提升文化甄别能力,进而创造“第三种文化”。
王达
关键词:纪录片超真实意识形态批评跨文化传播
儿童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评杜传坤的《20世纪中国幼儿文学史论》被引量:1
2022年
意识形态批评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常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结合运用,属于一种解构式批评。这种方法论的开辟为儿童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局面。21世纪初彼得·亨特曾指出:“过去20年来批判思维与教学的最根本改变之一就是接受了意识形态并非是‘被’文本所运载的抽离概念,而应该说,所有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渲染。
张梅
关键词:儿童文学研究意识形态批评文学史论结构主义批判思维后殖民主义
结构主义的文化政治:阿尔都塞与文化意识形态批评范式的建构被引量:3
2021年
阿尔都塞是20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来重新解读与阐释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总问题、认识论断裂、矛盾与多元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限定于观念学研究的理论路径,转而从结构、表象体系、物质性、症候等多个维度重构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特别是他从意识形态出发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文化政治理论范式,推动了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形态的建构。
李艳丰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化政治
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
2019年5月第十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后,平息数月的贸易战又进入新一轮的战争。中外新闻媒体工作者对其开展了新一轮的报道并且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其中,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至关重要。  本文以费...
李思露
关键词:新闻报道意识形态贸易战批评话语分析
国家利益与电影意识形态批评——以几部二战审判电影为例
2021年
二战结束后,针对德国和日本的两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束了世界性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历史,给世界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全。然而,这两场审判其实都是由美国主导的,虽然有众多参战国的参与和认同,但依然充分显示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所发挥出来的巨大影响力。围绕两场审判,苏联、美国、日本和中国先后拍摄了几部有关审判的电影,这几部影片在记录呈现历史事实的表象中,都隐含着各自不同的真实目的,它们都在表达生产国各自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诉求,并宣示各自的国家利益。通过对几部二战审判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批评在电影批评中的重要价值,提示我们应该将国家意识形态视角作为电影批评的根本视角,关注各国影片在重大历史题材上的意识形态选择。突破传统影视批评的知识视野局限,全面审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诉求。尤其是面对那些对当代中国青少年影响最大的美国好莱坞影片,更应该从意识形态批评视野审视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对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利益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维护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
胡雨晴
关键词: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意识形态批评

相关作者

陈然兴
作品数:24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评 聊斋志异 叙事 列宁
周敬山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意识形态批评 个人主义 良心论 创造社 文学批评研究
张劲松
作品数:142被引量:270H指数:8
供职机构:嘉应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红楼梦》 宋代 民族地区 叙事 产业集群
张大为
作品数:58被引量:6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元理论 元理论反思 当下 诗歌 诗歌观念
孙士聪
作品数:71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阿多诺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