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篇“ 总括副词“的相关文章
汉语总括副词的演化进程考察被引量:1
2023年
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皆、都、全、尽”表唯一论元的聚集、耗尽或齐全。“皆、都、全、尽”可以左指,作为非直接限定,量化对象受语用制约,是一种间接量化,如有多个成分,则被凸显的主题获得全称量化解读;总括副词与“很多”类主观大量算子共现,除了全称量化意义,还表言者主观性的情感,此时,左指由全称量化变为主观大量意义;如右指,疑问成分为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总括副词连接左右成分,“皆、都”具有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用法,“全、尽”只有穷尽列举用法。总括副词所处的演化过程形成“皆>都>全>尽”的格局,“皆”语法化的全貌不够清晰,“皆、都、全”有主观大量用法,而“尽”尚未产生,“都”本有表“大量聚集”的主观评价的可能,具有强化语气功能和主观大量功能,“全”正在向“都”的总括用法发展,主观性逐步加强。
刘承峰陈振宇
关键词:总括副词主观性
湖南方言的总括副词“下”被引量:2
2022年
湖南多地方言中语音相似的总括副词“下”应当来源于数量短语“一下”,具体过程为:做一下(动补短语,意为“分成一次/一部分”)→一下(数量状语,意为“一次”或“整体”)→(一)下(总括副词)。该语法化路径进一步拓展了总括表达形式的来源,具有类型学价值。部分方言的总括副词“做下”可能与“下”有相同来源,但经历了不同的语音弱化过程。同时,湖南方言内部总括副词“(一)下”在能否用于属性谓语句以及能否总括通指性成分、量词重叠形式、任指义疑问代词短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都可从其来源得到解释。
周敏莉李小军
关键词:总括语法化
上古至中古“全都”类单音总括副词语义指向演变研究
副词的语义指向是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总括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个次类,不少学者对其语义指向进行了研究。学界多集中在从共时角度研究现代汉语总括副词的语义指向,对古代汉语总括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较少。古代汉语总括副词的语义...
薛文华
关键词:语义指向
汉藏语总括副词和类同副词的语义关联及其解释被引量:1
2022年
汉语普通话总括副词“都”和类同副词“也”基本语义差异较大,但均可允准任指句、最小量句和“连”字句,两类副词在语义功能上具有交叉关系。本文通过考察11种汉藏语的总括副词和类同副词,发现两类副词在语义功能上的关联还有互补关系和包含关系;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的概念空间对语义互补、语义交叉和语义包含三种语义关联类型进行解释,认为这三种关联类型分属三种不同总括类同功能模式。
牛长伟骆琳
关键词:汉藏语总括副词语义关联
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的历时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文章在历时上考察了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的使用频率,把握其发展演变的脉络,发现它经历了“悉皆-尽皆-全都”这样一个历时的替换过程。其兴起受汉语词汇双音化驱使,心理机制、语用因素作用。之后文章重点考察同义并列现象的性质,认为,古代汉语中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有的凝固成词,有的只是临时组合。
何芮熹
关键词:总括副词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始见书证问题商补
2021年
中古汉语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双音总括副词,这些双音词主要是通过先秦时期常见的总括副词同义并列复合而成,且主要使用于中古文献中。《汉语大词典》作为收词量最大的专门辞书,取材范围广,所收词条能够反映汉语词汇的历史面貌和使用状况,当然也包括对各时期虚词的收释。《汉语大词典订补》有一定的修订和补充。就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而言,《汉语大词典》及《汉语大词典订补》均失收了部分词条,在所收释的总括副词词条中,也都存在溯源不够、书证偏晚等问题,需结合通检就始见书证问题加以补正。
周广干薛文华
关键词:总括副词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榷补
2021年
在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汉语各要素在中古时期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就总括副词来看,中古汉语除沿用先秦汉语常用副词之外,总括副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增加;二是复合总括副词的大量使用。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主要以同义并列构词为主,大多数双音词成为中古汉语的特定词汇,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仅收录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词条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补。
周广干
关键词:总括副词双音词中古汉语《汉语大词典》
益阳方言的总括副词“一回”被引量:4
2019年
湘语益阳方言“一回”用作总括副词,可总括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的全部,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总括副词“都”“全”。但在句法特征和语义指向上,“一回”又与益阳方言和普通话总括副词“都”存在差异。益阳方言总括副词“一回”是由动量短语“一回”间接虚化而来。
姜礼立唐贤清
关键词:益阳方言总括副词
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被引量:3
2018年
汉语总括副词大多来源于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是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再虚化为副词。本文考察了皆、尽、毕、俱、具、都、总、全等8个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总括副词,探究总括副词用法的来源方式及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从整个汉语发展中分析汉语总括副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王敏
关键词:总括副词
总括副词“都”的语源及其语法化被引量:4
2018年
总括副词"都"从名词发展为动词,又在语义和句法的双重作用下虚化为程度副词,东汉时期出现了总括副词"都"的萌芽用法。到了隋唐时期,总括副词"都"使用频率很高。到了元明清时代,由于总括副词"都"的成熟及普遍应用,它成为汉语总括副词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员。
王敏
关键词:总括副词词源语法化

相关作者

李小军
作品数:84被引量:358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语气词 语义演变 语法化 词汇化 语气
周广干
作品数:22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左传》 汉语史 左传 先秦汉语 副词
刘承峰
作品数:27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现代汉语 自然会话 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 教育专业
王敏
作品数:13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研究主题:总括副词 汉语 语法化 称名 河套
王丽香
作品数:10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语义功能 句法制约 对外汉语教学 总括副词 语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