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4篇“ 急慢性疼痛“的相关文章
封闭治疗对骨科门诊急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2024年
探讨骨科临床应用封闭式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到2023年11月期间我院骨科门诊接收的急慢性疼痛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措施,观察组联合甲钴胺进行封闭治疗措施。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钴胺封闭治疗在缓解疼痛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优势,可望成为骨科临床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刘长伟
关键词:甲钴胺急慢性疼痛
不同阻滞方案对腹股沟疝术后急慢性疼痛及复发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阻滞方案对腹股沟疝术后急慢性疼痛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92例腹股沟疝患者,均接受单侧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方案,对照组予以侧路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TAP两点阻滞。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及术后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复发及慢性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试验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试验组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复发及慢性疼痛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侧路TAP阻滞相比,在腹股沟疝手术中使用TAP两点阻滞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及复发风险,安全性高。
陈铮铮郭定刚周艳瑾
关键词:腹股沟疝术后疼痛复发
不同区域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PVB组(T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SAPB组(SC组);TC组、SC组诱导前分别行TPVB和SAPB;记录区域阻滞操作的相关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采用ELISA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结果与TC组相比,SC组阻滞操作时间短(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在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均降低(P<0.05);3组间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在术后12、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均下调,且PMPS患者的VAS评分较低(P<0.05);与未发生PMPS患者相比,PMPS患者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SAPB或TPVB可通过阻断外周损伤引起的痛觉信号传入,降低血浆TNF-α水平,有助于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程度。
蒋宇智尹海玲张勇石莉
关键词:胸椎旁神经阻滞肿瘤坏死因子-Α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急慢性疼痛管理中的系列研究综述
2024年
既往研究表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可应用于疼痛管理,与传统药物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均较低,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技术,有望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因此在疼痛管理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不清楚患者哪些临床特征、疼痛症状、VR治疗方式和环境因素会影响其应用效果。本综述的目的是探讨VR治疗急慢性疼痛可能机制及对治疗有效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中疗效评定、VR技术中软件设计以及目标人群选择提供参考。
王岩杨飞
关键词:VR技术疼痛镇痛
肋间神经阻滞与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金佳惠
基于急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3年
疼痛管理是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目前,急慢性疼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更深入地开展基础研究,需建立更多且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各类型疼痛。本文就近年来在疼痛基础研究中常用的部分急慢性疼痛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疼痛机制及筛选相关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刘曦龚黎燕
关键词:动物模型吗啡耐受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
胸腔镜术后患者急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睡眠质量、术中麻醉及手术相关因素和术后临床变量来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患者术后疼痛(Acu...
宋晓冰
关键词: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术后慢性疼痛影响因素
维生素D辅助静脉自控镇痛在胸科术后急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辅助静脉自控镇痛是否能降低胸科手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程度以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招募了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D...
黄忻怡
关键词:维生素D胸外科手术
1,2,4-三甲氧基苯在制备缓解或治疗急慢性疼痛药物中的应用、药物组合物和药物制剂
本发明公开了1,2,4‑三甲氧基苯在制备缓解或治疗急慢性疼痛药物中的应用、药物组合物和药物制剂,本研究发现1,2,4‑三甲氧基苯可以缓解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炎症性痛和坐骨神经部分结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消退,从而达到...
孔祥熙
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11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75):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重比重布比卡因(3.33%葡萄糖配置)9~11 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待胎儿娩出后,E组立即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15 mg/kg,浓度为1 mg/ml,泵注时间为30 min,C组则静脉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0 min。术毕开启PCIA泵,E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μg+艾司氯胺酮1.25 mg/kg+昂丹司琼8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给药后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记录术后2、6、12、24 h和48 h静息及咳嗽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和首次镇痛时间;随访术后3、6个月慢性疼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在给药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术后2、6、12 h静息、咳嗽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均P<0.05);与C组相比,E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延长[(176.8±18.3)min vs(148.5±16.9)min,P<0.05],E组术后0~12 h、12~24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显著低于C组(均P<0.05),但术后24~48 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术后3个月[13.4%(9/67)vs 18.8%(13/69),P=0.392]和6个月[10.7%(6/56)vs 16.1%(10/62),P=0.391]慢性疼痛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可优化剖宫产术后短期镇痛效果,且不增加精神反应,但不能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
宗乾坤丁丽丽宋雪唐丽孙兴兵刘清仁
关键词:氯胺酮剖宫产术

相关作者

梁宜
作品数:255被引量:848H指数:16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针灸 火罐 骨癌痛 电针镇痛
方剑乔
作品数:725被引量:3,712H指数:26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针灸 经皮穴位电刺激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龚杰
作品数:32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脉冲波 镇痛 炎性痛 内啡肽
周杰
作品数:90被引量:270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针灸 电刺激 镇痛 炎性疼痛
蒋宗滨
作品数:246被引量:1,061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 术后镇痛 麻醉 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