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篇“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开腹手术确诊为肠坏死组28例和非肠坏死组47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腹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yl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腹腔游离液体、肠壁积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及肠壁积气是AMI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上述指标及四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0.656~0.857)、0.728(95%CI:0.613~0.825)、0.715(95%CI:0.600~0.814)、0.729(95%CI:0.614~0.825)、0.922(95%CI:0.837~0.972),四者联合预测肠坏死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83.0%。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和肠壁积气是AMI患者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四者联合对发生肠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预测价值。
- 徐亮吴鹏波谭诗云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坏死
- 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2022年
- 准确判断肠管活力是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之一。对部分患者而言,通过腹腔镜探查或初次手术后的再次探查来明确肠管坏死的有无,较之剖腹探查手术创伤更小,既能够及时发现肠管坏死等病情,又能够有效避免阴性剖腹探查的损伤,减轻手术创伤的不良反应,对危重患者实施床边腹腔镜检查还能够有效避免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联合应用术中荧光造影术能够弥补单纯肉眼观察的不足,更加客观、准确地判断肠管的血运情况。因此,对难以确定肠管血运状况、存在肠管坏死风险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联合应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和腹腔镜技术能够更为准确、更加微创地判断病情,从而更加精准地实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 张小桥张庆钊
- 关键词:腹腔镜肠系膜缺血
- 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 2021年
- 目的:为了探究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研究组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二者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TA技术应用下对动脉狭窄、粥样斑块、动脉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更高。结论:在AMI疾病治疗中,与X线检查相比,CTA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治作用更加显著。
- 张广兵王娈鸾
-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vs 40.0%,P=0.012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 邱明科侯欣李飞飞欧敬民代玉鑫王书青汪洋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手术方式
- 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20年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属于危重腹部急症,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该病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死率为60%~8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患者通常在出现腹膜炎之后通过腹部探查手术才得以有效确诊,因此绝大多数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都容易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如果在临床上能够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进行及早诊断,对于后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创造了条件,发展了多种医学影像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技术。
- 张昊
-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分子影像血管造影
- 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8年1月11例术前检查不能明确的可疑AMI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8例(72. 7%)术中证实为急性肠缺血坏死,均中转开腹手术切除坏死段肠管,其中7例行Ⅰ期吻合,1例因缺血坏死肠管广泛,结肠内容物较多,腹腔污染严重而行远段小肠造瘘术,术后2天因腹痛剧烈不缓解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发现部分残余小肠肠管呈渐进性缺血坏死,再次行坏死小肠切除+小肠造瘘术,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78~185 min),平均出血量95 ml (40~210 ml),平均住院时间11 d(7~28 d),8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均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未再次出现明显腹痛、腹胀等症状,进食正常,大便良好,其中二次手术者术后3个月行小肠造瘘还纳,术后恢复良好。另3例探查术中见肠管远端存在不同程度粘连,血运、蠕动正常,无明显出血、坏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结论对于腹部症状和体征不相符,伴有急性肠梗阻的可疑AMI患者,在严格掌握探查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情况下,腹腔镜技术可有效地用于AMI的诊断。
- 周京安梁杰雄王宇夫何力生郭洋李华志张雅静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腹腔镜肠坏死
- 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AMI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1例,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诊断病例。6例行腹腔镜探查病例中,镜下肠切除吻合4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或需行肠造瘘术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经住院治疗92d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发生肠瘘或因脓毒血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结论:在疑似AMI病例中尽早运用腹腔镜探查,可提高AMI的整体诊治效果。
- 何招才赵国发栗彦琪崔广张琨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腹腔镜探查术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护理对策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到2016年1月间住院的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30例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5例病例资料和护理工作。结果:19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取栓、溶栓术;36例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保留小肠长度在10cm以下的患者5例,术后均死亡;保留小肠长度在10-50cm的10例患者均出现短肠综合征,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21例保留小肠长度在100cm以上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2例发生肺动脉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的护理、肠切除术术后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康复患者健康宣教,有助于急性肠系膜血管性疾病患者快速康复。
- 尹春罚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护理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肠坏死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AMI患者8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合术中探查、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肠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分析AMI的发生因素。结果腹腔积气,肠壁积气,白细胞、血肌酐、C反应蛋白、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黑便,年龄>60岁,其中超过3个因素者肠坏死的可能性大,肠坏死组与未坏死组的以上因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白细胞、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以及肠壁积气、腹腔积气,以上因素超过3个,是AMI肠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明确腹膜炎体征者需急行手术治疗,若无明确腹膜炎体征,有白细胞、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以及肠壁积气、腹腔积气等以上因素超过3项,应立即行肠切除术。
- 刘文清欧阳联何海平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坏死手术时机
- 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7年
- 医学影像技术是诊治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设备复杂、昂贵而无法在基层医院普及。基于超声、CT和MRI的无创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但是可能因为医生的经验、肠道气体等因素而影响其敏感性。近年来基于分子影像的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肿瘤定位和边界判定、微循环评估和淋巴结定位等领域开始尝试应用,表现出很好的临床价值。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治中也有个案报道,尤其在外科手术决策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李孟彬张海佳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医学影像分子影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