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7篇“ 心脏起搏技术“的相关文章
心脏起搏技术
朱思明主编
心脏起搏技术
华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
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8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退行性变化导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应用起搏器治疗。传统起搏器应用过程中,极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临床继而推出无导线心脏起博器,新型的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应用简单方便,且微创无需囊袋。当前临床中应用的无导线起搏器仍较粗,导线递送系统鞘管较粗,关于超声能量以及电池寿命等问题,仍需临床进一步解决。
陈源
关键词:心脏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发症
心脏起搏技术在COPD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接受起搏治疗的病因、疗效、安全性和方法学特点。方法选择该院265例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COPD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25例(观察组),不合并COPD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因、疗效、安全性及方法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95例(68.57%)和68例(54.40%);观察组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4例(31.5%)]明显高于对照组[57例(4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植入术后2周,对照组中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左室收缩功能显著提高,左房、右房、左室舒张内径、右室舒张内径和右室收缩压显著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中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右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功能和右室收缩压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静脉穿刺术、心房电极调整数、心室电极调整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加(P<0.05)。再入院率观察组较高,两组患者的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室电极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主要类型,心脏起搏器植入对其治疗有效,右室心尖部是较优的起搏部位,相对于不合并COPD的患者,其手术难度较大。
杨天睿张彤穆宁晖苗云波
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传统的有导线心脏起搏器有诸多缺点,1970年Spickler等设计了一款无导线起搏器,并进行了犬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但由于电池电量,固定和植入装置问题未应用于临床。2012年圣犹达公司出产了Nanostim^(TM)、2013年美敦力公司出产了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并进行了相关临床试验,证实可行,有效。基于超声的Wics^(TM)系统实现了左室无导线起搏,为心脏再同步化左室电极无法植入提供了另一起搏方式。目前无导线起搏器仍然相对较粗,导线递送系统鞘管较粗,电池寿命,超声能量安全输送等问题有待解决。
李延广单兆亮王玉堂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安置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急诊无创经皮体外心脏起搏技术心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评价急诊无创经皮体外心脏起搏技术( NTCP)在心跳骤停( CA)患者心肺复苏( 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突发CA患者57例,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PR方法,治疗组在常规CPR的基础上联用 NTCP。观察治疗组起搏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PR 时间、自主循环恢复( ROSC)时间及肾上腺素用量。将治疗组患者按发生 CA至接受CPR的时间分为<5、5~10、>10 min,记录这三个时间段内起搏无效、起搏成功、临床有效、复苏成功、ROSC、存活出院的例数。结果 治疗组起搏无效3例、起搏成功7例、临床有效8例、复苏成功8例,起搏有效率为89.29%。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29%,对照组分别为2、9、18例及37.9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CPR时间、ROSC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A时间>10 min的患者ROSC与起搏有效的比例均低于其他两个时间段( P<0.05)。 CA时间<5 min患者存活出院比例高于其他两个时间段( P<0.05)。结论 CA患者的抢救中联合应用NTCP进行CPR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吴冰崔勇郑彦宏刘晓冰窦健
关键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
心脏起搏技术应用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
2013年
1958年10月8日,瑞典心脏外科医师AkeSenning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从而开创了心内植入器械治疗的新时代。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发明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作为临床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心律和(或)心率并进而提升心肌收缩力的疗法,极大地改善了罹患窦房结功能障碍以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临床适应证也从传统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扩展至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以及长QT综合征等所谓“非传统适应证”领域,相关治疗的有效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据的证实。
杨杰孚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力衰竭房间隔植入
无导线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起搏技术的新里程碑
目前心脏起搏/除颤器的使用寿命短和导线技术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起搏器能量及无导线技术。现在正在试验和试用的技术有:①经体表无线传输能量的心脏起搏研究:有电磁传输方式和超声传输方式,此两种方式虽然稳定夺获心脏,但...
屈百鸣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技术
文献传递
股静脉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在基层医院急救中的推广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心脏起搏是挽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命唯一有效的急救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急诊抢救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可在X线指引下熟练地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陈爱民俞子东肖滨钱安斌黄鹤飞俞海风刘春霞沈亚云吕仲兰
关键词:心脏起搏技术医院急救漂浮电极股静脉缓慢性心律失常急诊抢救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被引量:4
2012年
儿童植入永久起搏器已有40余年历史,由于该人群有其特殊性,如年龄较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基础疾病构成与成人不同等,故在起搏植入方面与成人不尽相同。起搏植入适应证方面,儿童植入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可概括为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③先天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选择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血管较细,多选择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待患儿长大,血管条件合适后再选择升级为DDD(R)起搏系统;年龄较大、血管条件合适的患儿多选择植入更为生理的DDD(R)起搏系统。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其引起的机械不同步等问题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生理性起搏位点的选择及易化起搏系统拔除方面考虑,主动电极更为适合儿童患者。考虑到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导线预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重要。合适的起搏频率及相对特殊的程控方法,比如A-V间期、频率应答功能等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生理的作用。
于君陈柯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儿童永久起搏器

相关作者

屈百鸣
作品数:289被引量:623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冷冻消融 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金钦阳
作品数:19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脏起搏技术 导线 参松养心胶囊 除颤器 心脏起搏
刘春霞
作品数:35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新昌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冠心病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 超敏C-反应蛋白
孙艳辉
作品数:18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大庆市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心电图诊断 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PVS 心电图特征
吕仲兰
作品数:32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新昌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冠状动脉狭窄 冠心病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