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8篇“ 德意志帝国“的相关文章
- 德意志帝国
-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外缘地区的崛起、德意志的剧变、现代化的开端、统一之路、新帝国、威廉二世的帝国、战时帝国、附录霍亨索伦家族世系表(1417-1918)。
- 陈振昌著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 德意志帝国
- 韦勒的《德意志帝国》是德国批判史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认为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只是通过军事性的“上层革命”建矗起来的国家。通过全面的剖析,作者指出德意志帝国虽然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现代化,而社会和政治领域却只是部分地具有现...
- (德)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著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 德意志帝国
- 本书为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史,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外缘地区的崛起、德意志的巨变、现代化的开端、统一之路、新帝国、威廉二世的帝国、第三帝国。
- 陈振昌
- 农民协会与德意志帝国的农业保护
- 2024年
- 在高速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以农产品进口换取工业品出口的需要和外来廉价农产品的涌入导致德意志帝国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与利润双双下跌的状况,使农业保护问题凸显。尽管农业界发出了强烈的保护呼声,但自俾斯麦离职后,新任帝国宰相卡普里维却改变了自1879年以来所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原本与农业界紧密合作的德国保守党,此时也并未坚决支持农业保护政策。在此背景下,德国农业界在1893年创立了农民协会。凭借出色的竞选动员能力和贵族特权地位,农民协会迅速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优势地位,并基于农业至上和政府干预理念,提出了以提高关税为核心的一系列农业保护建议。农业危机的不断加剧与农民协会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共同构成了帝国当局决心加强农业保护的主要驱动力。帝国当局不顾工业界反对所推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如提高粮食进口关税、禁止粮食期货交易、强化进口畜产品检疫,以及严格控制人造黄油的生产与销售等,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复苏与进步,有利于德国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 岳伟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农民协会农业保护国际农产品贸易
- 布鲁诺大主教与德意志帝国教会体制
- 2024年
- “帝国教会体制”常被视为奥托王朝统治的重要举措,对中古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奥托一世通过与教会的合作强化王权,建构统治秩序。身兼科隆大主教、洛塔林吉亚公爵和帝国总理的布鲁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布鲁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奠定了德意志王权与主教关系的基本模式,成为“王侯主教”的代表人物。布鲁诺的政教活动集中反映了王权与教权合二为一的特殊关系,开创了中古德意志帝国的治理模式。
- 李腾
- 理想国译丛 金与铁 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 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上的演讲为俾斯麦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钱与煤铁,而不是铁血。弗里茨斯特恩采取独特的视角,选择俾斯麦与普鲁士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德国政界与金融界千丝...
- (美)弗里茨·斯特恩作
- 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
- 2023年
-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祛魅化”和“赋魅化”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祛魅,德国人试图构建“国家民族”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借由对中国赋魅,德国人渴望找回“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 叶雨其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德语文学套话
- 适应与抵抗: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大学编外讲师的职业生活研究
-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德国大学大规模扩张,国家投入大额资金建设研究所,新的学术形态兴起。同时,大学入学率逐年攀升,大批博士毕业生涌入学术界,大学教师人数迅速增长,尤其是编外讲师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编...
- 王萌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学术职业
- 德意志帝国军费比例虚高成像及其财政体制成因
- 2023年
- 德意志帝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延续自德意志关税同盟时期,完整的国家财税体系为帝国政府财政和各邦财政分割。分税制下的帝国政府财政不仅收入有限,还要独自承担庞大的军费开销。因此以帝国政府财政为参考的军费比例远高于其他列强,造成德国财政分配失衡的假象。事实上,德国实际的军费比例和数额均没有超过其他列强。不仅如此,帝国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不断优化的财政体制,积极推动工业化发展,使社会保障、基本建设和帝国行政管理等非军事支出的比重上升。德国大规模造舰计划和海外殖民行动没有改变上述事实。
- 刘剑枫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军费财政体制分税制工业化
- 德意志帝国学界的“民族边疆”追求与跨国文化民族主义
- 2023年
-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德意志帝国学界的这种跨国性学术拓边,是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之缺憾的学术修正,也是对域外德意志同胞及其承载的德意志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关切,意在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属性。这种学术拓边对当时以及日后德国学界的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邢来顺刘剑枫
-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民族共同体
相关作者
- 邢来顺

- 作品数:84被引量:23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德意志帝国 帝国时期 工业化 民族主义 教育
- 丁超

- 作品数:14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德意志帝国 劳工教育 社会整体发展 劳工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
- 周培佩

- 作品数:10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
- 研究主题:德意志帝国 河南省高校 帝国时期 历史专业 历史系
- 杨和平

- 作品数:33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联合国 劳工教育 德意志帝国 世界史 历史方位
- 岳伟

- 作品数:147被引量:1,15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代课教师 论教育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