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9篇“ 当代新诗“的相关文章
- 边地、昆明城与中国当代新诗的地方空间建构
- 2024年
- 当代新诗创作与地域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塑关系。云南作为当代新诗地理版图建构的西南边地重镇,以其疏离于政治、经济发展中心的“在野者”气质为当代新诗提供了独特的创作土壤;不同于西方基于资本主义文明进程的现代性批判,云南诗人的乡愁更多来源于边地与现代都市之间的人文地理差异,以及难以被城市所接纳带来的情感结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等,体现出当代文学怀乡书写的殊异性;云南诗人借助于地域、自然与个人经验为当代新诗的精神流徙寻觅皈依之处,也呈现了边地在不断被建构的他者化叙事中所面临的问题。
- 陈琳
- 关键词:当代新诗边地乡愁
- 韩东的“观看”——主体间性诗学及对当代新诗的审美启迪
- 2024年
- 韩东在新诗史上相当特别。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有意让自己的诗歌脱离话语,脱离阐释,读者甚至无法从中得到主题学意义上的启示——他的诗都是“非主题”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诗歌评论家无法将某些确切的“主义”“流派”等标签加在他的作品上,只能反复提起他树立的带有象征意味的“弑父”旗帜,像是《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以及他在诗歌之外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似乎他所有的诗学成就都集中在了与“断裂”有关的反抗姿态和解构行为本身上。
- 李家玉
- 关键词:当代新诗主题学新诗史《有关大雁塔》弑父主体间性
- 形声与心声:当代新诗韵律片面观
- 2024年
- 从印刷时代到网络时代,当代新诗写作与阅读大体归于默读静览与心领神会的静音呈现。无论在书页、纸页或网页,文本与韵律的关系,多是自在于内秀内在的潜移默化境界。网络传播的宽容,让诗类文本海量浮出,置疑之声不时溅发,屡被问责的话题里,韵律时常首当其冲:为何不押韵?
- 赵卫峰
- 关键词:当代新诗印刷时代韵律
- 中国当代新诗叙事的前世今生
- 2023年
- 随着外部语境的深刻变化与内部诗学观念的不断调整,中国当代新诗叙事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诗学旅程: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极“左”力量的助推下,中国当代新诗叙事朝向政治乌托邦和美学理想国一路高歌猛进;80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当代新诗叙事的启蒙理性渐渐得以复归,重启多元诗学建构;90年代新诗叙事尽管延续了80年代中后期多向诗学分野的格局,但中国当代新诗的叙事诗学探讨与新诗叙事写作进一步迈向纵深;进入新世纪后,在全球化和大IP的激荡下,中国当代新诗叙事常常进退失据,扁平化叙事与口语化叙事滋生不少“新诗问题”,但“化危为机”才能为中国当代新诗叙事擘画未来发展的诗学前景。
- 杨四平
- 关键词:历史嬗变
- 当代新诗创作的“无用”之“用”——以当代彝族诗人的创作为例
- 2023年
- 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以及吉木狼格三位当代彝族诗人的写作成熟而颇具代表性,在三位表现殊异的作品里,各不相同的“思考”隐约形成一个谱系,这一谱系不仅是诗人对创作方向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彝族诗人新诗创作的进入角度。在今天的诗歌写作里如何处理现代生活,如何在毫无着落的、繁复无趣的日常经验中找到坚实与归属感,是所有诗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 肖炜
- 关键词:新诗创作彝族诗人诗歌批评
- 当代新诗创作与传统文化的民间智慧
- 2022年
- 作为格言和警句的孩子,诗歌与民间智慧的关联历史久远而又鲜活。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的歌谣,到信息科技时代的新媒体诗歌写作,民间智慧从未缺席。而“民间”“民间智慧”这些概念本身却又含混模糊,其中既有隐秘的一致性,也包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涵义。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域,可以对照性地考察诗歌创作与民间智慧关系问题在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及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几个典型时期的衍变,从中勘见民间智慧在当代诗歌表达中的核心价值:底层民众创造性地以诗歌方式表达其本能性生存与价值诉求。
- 王毅
- 关键词:当代新诗传统文化新媒体
- “青春城市”与“城市青春”:当代新诗的城市记忆书写
- 2022年
- 城市文学因其价值的多元共构,21世纪以来日益成为文学研究界探讨的高频词乃至关键词。城市文学在关注城市中的“人的文学”时,作为文学发生场域的城市主体独立性常陷入从属的被动境地。“城市文学”作为学术名词的普遍使用极易忽视其意义的多重向度,“城市·人·文学”三者缺一不可。以时间和文化概念中的“青春”考察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和地理城市,应基于“城市”与“人”两重主体视点——“青春城市”与“城市青春”。阐释当代新诗对城市的记忆书写,既要关注这一过程中“人”对城市文学由“建构式参与”到作为城市“风物”的“构成式参与”的视点转位,更应强调城市的主体性及其成长。
- 王文静
- 关键词:当代新诗城市青春地域文化
- 当代新诗中的反抒情与“海子陷阱”
- 2022年
- 诗评家沈天鸿在《总体把握:反抒情或思考》一文中说:“人们对诗的认识从牧歌、颂歌的田园走到‘忍住呕吐来观看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波德莱尔)的炼狱,诗,不再以抒发、保持和使读者产生情感为首要目的,而是将感情变成认识(当然这种认识纯属显示而非说教),唤起读者的能动性,迫使读者观察,判断。这样,反抒情或思考便在诗中取代了抒情的主体地位,现代诗便由此与前此一切诗歌相区别。”
- 龚刚
- 关键词:当代新诗波德莱尔现代诗
- 大刀阔斧绣花针——读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兼及当代新诗批评的困境
- 2022年
-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是姜涛的一部现当代诗歌批评文集,呈现出作者整体性的新诗研究视野。姜涛的这一批评实践,从“纯文学”话语的研究范式跳出,回到历史现场,将对新诗文本内部的细微探究与诗歌所处的宏观历史语境相勾连,在探讨诗歌“写作”与“批评”的关系,构建新诗史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姜涛借此对当代诗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认识装置进行重点反思,提出重塑个人的解决方案。这一反思的限度是,在强调“个人的可能性”的同时,受制于“个人”的逻辑。而只有在承认“个人的不可能性”的基础上,借助诸多精神资源,新诗及其批评才可突破困境。
- 娄燕京
- 关键词:新诗批评
- 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的诗体建构
- 2021年
- 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新诗虽呈现出一定的形式特点,但在形式美的建构上还存在不足。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和《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传统诗词在当下仍有较广的受众面。新诗活动、奖项、刊物较多,但很多当代新诗难以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参与。当下诗坛存在着许多幻象和诗歌错位的景象,当代新诗逐渐走向边缘化。为扭转当代新诗的这一颓势,需要从加强新诗的文学性、对传统诗词和民歌的学习及提高诗人形式素养等方面寻求新诗回归的途径,需要从诗歌语言的锤炼、诗歌韵律的建构、合理的形式排列和视觉形式美的凸显、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等角度加强新诗形式美的建构。只有加强新诗形式美的建构,才能增强新诗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促使优秀诗篇的诞生。
- 刘涛
- 关键词:当代新诗形式美
相关作者
- 古远清

- 作品数:381被引量:20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台湾文学 香港文学 台湾新诗 作家 现代诗
- 张立群

- 作品数:325被引量:27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诗歌 新诗 诗歌创作 中国新诗 叙事
- 荣光启

- 作品数:103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诗歌写作 新诗 闻一多 诗人 现代汉诗
- 霍俊明

- 作品数:241被引量:16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作家协会
- 研究主题:诗歌 诗歌写作 诗人 诗歌批评 新诗史
- 白杰

- 作品数:54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三代诗歌 战国策派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