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514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本书科学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丰富的内涵及其有关的重要问题。
- 王新礼主编
-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 2025年
-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大众化是什么、现有矛盾有哪些、如何推进此项工作展开论述,旨在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效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工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 章晖丽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建构初探
- 2025年
-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理想性政治哲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出现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面临着现实化时代化的问题,因此建构一种能够规范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特别是其话语体系便提到议事日程。建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多方面的理论问题,最为基础的包括:一是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哲学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三是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现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是充分理解和把握具体理论形态的“元”问题,需要我们自觉从根基处加以追问。
- 孟庆龙
- 关键词: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 从生产到生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返本开新
- 2025年
- 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生产观”,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内容、形式和发展方向都受到物质生产发展状况的决定性影响,这与马克思所处的以生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时代相吻合。在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两个结合”为基本方法,文化视域创造性地从生产视域回归生活视域。建立在这种视域“返本”基础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种“文化生活观”,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源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同时又以美好生活的理想指导着生活实践。作为人的自由的类本质的典型体现,生活与文化在相互证成中,最终导向以美好生活为旨归的新文化生命体,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返本开新。
- 杨子飞
- 关键词:返本开新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被引量:1
- 2024年
-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 张盾
-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范式转变中西方哲学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 2024年
-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世纪之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新的比较稳定的套路和格局,笔者愿称之为“新时期模式”。相较于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新时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表现出解放思想。
- 张盾
- 关键词: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陈先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开拓者
- 2024年
- 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开拓者,陈先达以深邃的哲学智慧、深刻的思想洞见、深厚的现实情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辛勤耕耘七十余载,陈先达把思考、写作、教书作为最惬意的事情,把哲学事业融入生命之中,著作等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业弹精竭虑、开拓创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 郝立新
- 关键词:思想遗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哲学智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情怀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构建及其意义——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陈先达、袁贵仁教授任顾问,杨耕教授任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皇皇100卷,涵盖11个系列,4000余万字,从宏观整体的高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从多维的视角呈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包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等,可谓是一部综合性的鸿篇巨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实践本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理论形态,建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因此,汇集当代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再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饶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引量:1
- 2024年
-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实现“两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的产物;第二,要全面理解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重要提法的科学内涵;第三,要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的伟大斗争实践及阶段性主题;第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进行了“两次结合”,实现了“两个结合”。
- 王伟光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语境、理论内涵及价值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根植于当代中国最广泛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的理论和现实必然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呈现紧密关联的逻辑关系。其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体论,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构成了其主体论,坚持问题导向构成了其动力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其价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和光辉典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张明
-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