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34篇“ 归侨“的相关文章
- “枫桥经验”的归侨社区实践
- 2025年
- 文章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街道归侨红新社区的实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述了“枫桥经验”典型模式及归侨社区研究现状。红新社区践行该经验时,创新推出“三个一”工作法,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三治”融合与共建共治共享。然而,实践中仍存在群体参与协调难、诉求与机制适配困境、党建对群体积极性调动不足等问题。为此,后续研究应从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群体参与度等方面展开,扩大研究范围并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为归侨社区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助力其实现善治目标。
- 朱赟燕田桑
- 关键词:枫桥经验
- 归侨爱国魂——潮州隐形革命者赵令昭
- 2025年
- 2022年夏天,在潮州市潮安区委的指示下,凤塘镇和书图村两级组织在书图村红色革命遗存维英公祠举行仪式,为当地爱国归侨人士赵令昭落实政策,肯定他隐形参加中国革命活动所作的贡献,并为他垒建新墓重新安葬,让他灵魂静谧安息,为他送来迟到的肯定与慰藉。
- 征夫佃巧娇
- 关键词:归侨隐形革命者爱国
- 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归侨研究概述
- 2025年
-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国家先后在云南设置了13个华侨农(林)场。截至目前,云南的归侨侨眷达50多万人。云南与东南亚诸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使得云南的归侨群体具有独特的身份记忆和认同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和聚类分析显示,学界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对云南归侨的生计发展、地方认同、文化适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文化记忆及口述史、代际嬗变与移民文化的对比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华侨社区的调查,强化历史及个体的历史整理研究,重点关注云南归侨侨眷的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以及结合当下区域国别研究、跨境民族研究、边疆治理研究等多学科视角,加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对云南归侨进行研究。
- 林娜彬
- 关键词:历史记忆
- 漂洋过海投奔新四军——追记归侨志士蓝芝冰
- 2025年
- 在我们这个干休所的离休干部中,蓝芝冰是我相识比较早的一个。1952年4月,我从苏南军区调来华东军区参与《人民前线》报复刊,蓝芝冰时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机关保卫科副科长。他们这个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首长和领导机关的警卫,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写成新闻报道。
- 丁星
- 关键词:军区政治部新四军干休所
- 清末以来归侨与侨乡梅州的发展
- 2024年
- 清末以来,梅州华侨对侨乡梅州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清政府开放海禁,梅州归乡的华侨越来越多,包括知识分子、侨商、华工、难侨等,他们在回乡之后,利用自身的知识、资金、技术等,身体力行地引领和推动侨乡的经济建设、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激发梅州归侨在新时代积极投身推动侨乡的高质量发展大局,对侨乡梅州探寻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
- 叶小利
- 关键词:归侨
- 建构、传承与续写——侨港归侨集体记忆的人类学研究
- 2024年
- 文章选择在北海侨港生活的越南归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参与观察及访谈,剖析集体记忆的构建轨迹和日常呈现并说明侨港人的集体记忆所呈现的三个问题,即过去是如何建构的,集体记忆是如何传承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在国家的视角扩展延续的。基于集体记忆的框架,文章探讨了越南华侨如何透过集体记忆成为侨港人的过程,以期为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参考。
- 祁进玉王隽
- 关键词:集体记忆归侨华侨
- 永远的情怀——记全国归侨侨着先进个人蔡长质
- 2024年
- 在著名侨乡福建晋江,有一群特殊的人——归侨侨春。他们中自己和亲人或因战乱、或因贫困、或因求学、或因工作,背井离乡,远赴他国谋生。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和家乡。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位全国归侨侨春先进个人叫蔡长质,他的事迹感人,值得我们了解。
- 王建新(文/图)
- 关键词:归侨
- 成为“网红”:饮食经济与归侨文化社区构建——福州华塑小区的个案研究
- 2024年
- 论文基于对福州市华塑小区的实地考察,探讨了政策性归侨安置社区在饮食经济的影响下成为文化社区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大众饮食消费需求是促使归侨自发建构文化社区的诱因,而带有典型归侨文化特色的饮食经营则是文化社区的外在表达。具体的建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我导向的饮食浪漫伦理给华塑小区归侨带来了商机;第二,被大众饮食消费推向前台的华塑小区成为了“归侨文化”的展示地;第三,食客对美食背后文化意义的消费乐趣引起了华塑小区归侨身份认同的重塑。研究认为,华塑小区这个“地点”的空间,与“南洋”美食文化街区这个“社会”的空间之交叠,提供了文化社区建构的“形”“神”基础。而归侨饮食聚集、文化景观营造、文化展演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一个区别于周遭社会的归侨文化社区。
- 童莹王晓
- 关键词:归侨文化社区
- “乡音”未改:归侨的语言适应与群体认同——以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例被引量:2
- 2024年
- 论文以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个案,以调研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归侨回国后的语言适应和语言选择状况;语言作为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在归侨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侨农场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民社区,语言生活多言多语并存。共同的侨居地生活和归国经历以及相同的侨居地语言,构建了归侨的群体认同。侨二代大多仍能熟练掌握父辈的侨居地语言,但工作和学习常用语以普通话和当地方言为主;侨三代的祖辈侨居地语言和方言水平则明显衰退,普通话是他们的常用语。归侨社区呈现“侨居地语言→本地方言→国家通用语言”的代际语言转移趋势。华侨农场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是侨乡文化的特殊标签和宝贵资源。深入开展华侨农场语言生活调查,做好归侨社区语言规划、保护与传承侨乡语言资源,有利于深入挖掘侨乡特色语言文化,助推侨乡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朱媞媞
- 关键词:华侨农场
- 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焕发活力——访铁岭外研集团董事长、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高山
- 2024年
- 在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位在中国侨界响当当的人物。他投资建成外研非遗网,实践非遗数字化项目;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举办两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高峰论坛”。
- 高凡
- 关键词:活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
相关作者
- 李雪岩

- 作品数:88被引量:2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外语教育 教育 分专业高考 中国外语教育 外语教育制度
- 刘国福

- 作品数:71被引量:2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技术移民 国际移民 移民法 外国人 国籍
- 熊志灵

- 作品数:17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 研究主题:抗战时期 归侨 建国后 归难侨 爱国热情
- 叶青

- 作品数:43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文革时期 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 群众运动 归侨
- 陈云云

- 作品数:4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研究主题:归属感 归侨 华侨农场 家乡 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