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0篇“ 开放复位“的相关文章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
2025年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O)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1年八月至2023年八月间于本院住院之胫骨平台骨折6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其分成 MIPO与 ORIF两种类型,各32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MIPO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0.6±12.4)min,明显短于ORIF组的(90.3±1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出血量为(85.2±18.5)ml,明显少于ORIF组的(128.4±2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6±1.4)周,显著早于ORIF组的(15.1±1.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IPO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4.4%(27/32),明显高于ORIF组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MIPO组的切口感染率和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3.1%(1/32)和0%(0/32),均低于ORIF组的9.4%(3/32)和6.3%(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内固定术比较,方法 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促进了骨折愈合,改善了膝关节功能,减少了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宋磊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并发症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桡侧腕屈肌腱(flexor carpi radialis tendon,FCRT)入路与桡骨远端Henry入路内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时间段,后期的54例患者采用FCRT入路,早期的46例患者采用传统的Henry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FCRT组骨折显露时间[(10.5±1.0)min vs(13.6±1.2)min,P<0.001]、手术时间[(56.4±5.3)min vs(60.0±6.4)min,P=0.003]、术中失血量[(20.0±3.6)mL vs(23.5±4.0)m L,P<0.001]均显著优于Henry组。随访时间平均(24.0±3.0)个月,FCRT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80.5±7.5)d vs(84.0±8.6)d,P=0.032]显著早于Henry组,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DASH评分、G-W评分、腕伸-屈ROM、尺偏-桡偏ROM、旋前-旋后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FCRT组VAS评分[(2.3±0.4)vs(2.8±0.6),P<0.001]、DASH评分[(14.0±3.2)vs(15.7±4.2),P=0.024]、G-W评分[(8.0±1.8)vs(9.1±2.0),P=0.005]均显著优于Henry组。影像方面,两组关节面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掌倾角(palmar tilt,PT)、尺偏角(radial inclination,RI)、桡骨高度(radial length,RL)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Henry入路相比,桡侧腕屈肌腱(flexor carpi radialis tendon,FCRT)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C3型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何序昉胡勇陶岳峰舒尺祥左贵松
关键词:内固定
下颌骨髁突骨折开放复位新型关节撑开器
本发明公开了下颌骨髁突骨折开放复位新型关节撑开器,包括左侧手柄(1)及右侧手柄(2),所述左侧手柄(1)和右侧手柄(2)皆包括工作段和握持段,左侧手柄(1)的工作段和握持段的结合部与右侧手柄(2)的工作段和握持段的结合部...
羊书勇金雪吴坡李浩张正瑞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5年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对髋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髋部骨折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VAS评分呈逐渐下降态势,其中手术后12 h及24 h,VAS评分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指标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0.00%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相较于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加快术后康复。但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陈思陈进程强
关键词:髋部骨折髋关节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70例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4~62岁[(44.9±9.5)岁]。41例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开放复位组),29例行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治疗(球囊组)。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2 d及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5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5 d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17,20)个月]。球囊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长分别为1.6(1.5,3.0)cm、5.0(5.0,5.0)ml、11.0(9.0,14.0)d,均短于或少于开放复位组的12.0(11.0,12.0)cm、100.0(50.0,120.0)ml、15.0(13.0,20.0)d(P<0.01)。开放复位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长分别为9.0(7.0,10.0)次、75.0(60.0,90.0)min,均少于球囊组的336.0(335.0,340.0)次、90.0(70.0,105.0)min(P<0.05)。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骨折愈合时长为3.0(3.0,3.0)个月,短于开放复位组的3.0(3.0,3.5)个月(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2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球囊组VAS为2.0(2.0,3.0)分,低于开放复位组的5.0(5.0,6.0)分(P<0.01)。术后5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球囊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0.0(85.0,90.0)°、135.0(130.0,135.0)°、140.0(135.0,140.0)°,均优于开放复位组的65.0(60.0,70.0)°、125.0(120.0,130.0)°、130.0(130.0,140.0)°(P<0.0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球囊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0(80.0,81.0)分、91.0(90.0,92.0)
胡家朗焦竞黄玉成熊文伍劲屹邓海耿志华马旋陈明
关键词:胫骨骨折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小切口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
2024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小切口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44例)和小切口组(4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94.3±9.2)min vs(79.1±10.8)min,P<0.001]显著长于开放组,但切口长度[(7.4±0.9)cm vs(10.8±1.5)cm,P<0.001]、术中失血量[(138.6±8.9)ml vs(190.2±13.7)ml,P<0.001]、主动活动时间[(6.4±1.8)d vs(8.9±1.5)d,P<0.001]和住院时间[(8.5±0.7)d vs(9.7±1.1)d,P<0.001]均显著少于开放组。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VAS评分[(1.3±0.5)vs(1.6±0.7),P=0.024;(0.8±0.4)vs(1.0±0.5),P=0.042]均显著优于开放组。术后1、3个月,小切口组Constant-Murley评分[(70.3±3.2)vs(68.3±3.9),P=0.011;(82.5±5.7)vs(80.1±4.5),P=0.032]均显著优于开放组。术后相应时间点,小切口组的前屈上举与外展上举ROM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小切口组骨折愈合率[例(%),34(77.3)vs 25(58.1)P=0.028]显著高于开放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肩峰下间隙(subacrominalinterval,SA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和传统开放切口均可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但小切口微创技术能够有效保护骨折端微循环系统,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康复。
朱剑津潘勇卫赵喆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开放复位在手部第一掌骨折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2024年
研究在手部第一掌骨骨折治疗中采用闭合复位开放复位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部第一掌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将6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等分成两个组别,开放组(外科切开复位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组(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各有30例。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复位方法治疗的效果。结果 组间比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闭合组消耗时间更少(P<0.05)。复位效果优良率组间比对,闭合组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比较,闭合组分数明显少于开放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对,闭合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相比开放复位方法,采取闭合复位进行手部第一掌骨骨折治疗的复位优良率更高,有助于减短手术耗时、骨折愈合时长,有效降低疼痛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
孙书强
关键词:闭合复位开放复位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累及后壁的髋臼骨折
2024年
[目的]比较采用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与Kocher-Langenbeck(K-L)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累及后壁的髋臼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6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DPA入路,24例采用K-L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情况及影像结果。[结果]DPA组在手术时间[(83.9±13.9)min vs(102.0±20.9)min,P=0.002]、切口长度[(9.8±1.2)cm vs(16.0±1.5)cm,P<0.001]、术中失血量[(267.4±56.6)ml vs(326.7±84.1)ml,P=0.002]、术中透视次数[(2.4±0.6)次vs(3.4±0.7)次,P<0.001]、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40.2±6.8)d vs(50.5±10.1)d,P<0.001]显著优于K-L组。随访时间平均(15.4±1.3)个月,DPA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K-L组[(79.4±6.9)d vs(86.2±7.1)d,P=0.003]。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Harris评分、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及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DPA组VAS评分[(4.1±1.0)vs(5.4±1.2),P<0.001;(1.7±1.0)vs(3.0±0.8),P<0.001]、Harris评分[(74.2±5.0)vs(71.1±3.6),P=0.026;(87.0±3.1)vs(83.3±3.8),P=0.002]、髋伸-屈ROM[(75.5±8.5)°vs(69.5±7.0)°,P=0.014;(92.4±11.8)°vs(86.0±9.2)°,P=0.045]及术后1个月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13.0±1.3)vs(11.7±1.4),P=0.003]均显著优于K-L组。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Tonnis髋退变分级、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K-L入路相比较,DPA入路治疗累及后壁髋臼骨折出血量少、切口短、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更为满意。
唐文德力格尔殷春明廖培根
关键词:开放复位内固定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结合加速康复外科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arthroscopically-assist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ARIF)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与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RIF组(结合ERAS,n=32)和ORIF组(未结合ERAS,n=38)。所有患者住院后均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类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双侧大腿周径差值。结果AR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ORIF组[(67.84±9.89)min vs(85.16±9.18)min,P<0.001],住院时间显著短于ORIF组[(7.13±1.41)d vs(8.74±1.84)d,P<0.001]。术后第3天,ARIF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ORIF组[(4.00±1.44)分vs(5.39±1.24)分,P<0.001]。术后3个月,ARIF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显著优于ORIF组,术后6个月髌骨上10 cm大腿周径差值显著小于ORIF组(P<0.001)。结论与ORIF相比,接受ARIF结合ERAS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临床疗效更确切。
洪瑞龙丁军稳陈波邵长青刘磊冯仕明王涛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开放复位内固定
Pilon骨折数字规划开放复位内固定
2024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Pilon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接诊的Pilon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规划组51例术前采用数字化骨科技术模拟骨折复位,常规组51例接受常规后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结果]规划组手术时间[(93.6±18.0)min vs(107.6±20.3)min,P<0.001]、切口总长度[(14.6±2.9)cm vs(17.2±3.4)cm,P<0.001]、术中失血量[(72.6±19.4)ml vs(87.2±20.5)ml,P<0.001]、术中透视次数[(4.8±1.4)次vs(6.9±1.7)次,P<0.001]、切口愈合等级[例,甲/乙,(50/1)vs(44/7),P=0.027]、住院时间[(18.3±5.9)d vs(21.7±4.3)d,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V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骨科技术应用于后Pilon骨折内固定术中,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促进下肢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董美淇李南王明绪孟祥启王国栋
关键词:数字化骨科技术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

相关作者

蔡贤华
作品数:984被引量:2,182H指数:21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 骨折固定术 髋臼
刘曦明
作品数:531被引量:1,255H指数:17
供职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骨折 内固定治疗 髋臼 内固定 骨折固定术
杨述华
作品数:1,760被引量:5,884H指数:3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骨肉瘤 手术治疗 关节镜 髋臼骨折
史俊
作品数:112被引量:18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下颌骨 导板 截骨 下颌 下颌骨骨折
谭俊铭
作品数:102被引量:58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内固定 脊髓损伤 腰椎峡部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