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4篇“ 康德哲学“的相关文章
“理由空间”的嬗变:所予知识与康德哲学的规范性转向
2025年
借助于康德哲学,塞拉斯认为所予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直接的感觉经验和概念化的知识。作为即刻被给予的直接感觉经验,仅仅是一种私人的内在感觉活动,无法用语言加以概念化;而概念化的知识关涉的是知识之间的推理关系,属于理由的或规范的领域,这就是“理由的逻辑空间”。然而,塞拉斯哲学内部存在着规范性与科学自然主义的张力,这为后人理解理由空间提供了多重视角。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兰顿等人的解读,布兰顿认为塞拉斯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实证主义的尾巴,应当予以割除,只有规范性的理由空间才是真正的哲学之路。就此而言,布兰顿将规范性思想追溯到康德,并认为康德哲学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规范性转向”。
马晨
关键词:规范性自然主义
康德哲学两种区分模式中的两种逻辑谓词——兼评国内康德学界对两种逻辑谓词的三种理解
2025年
康德哲学中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逻辑谓词:一是康德在《逻辑学》中所说的分析命题仅仅包含的“逻辑谓词”(如物体概念所包含的“广延”),它与综合命题包含的“规定”(如物体概念未包含的“重量”)之间的区别是事物的内在规定与外在规定之分;二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反驳本体论证明时所说的仅仅在逻辑上被用作谓词的实存概念,它与“实在谓词”即“一个事物的规定”之间的区别是并非事物的谓词或规定的“模态”与事物的内在规定之分。在反驳本体论证明的特定语境中,实在谓词作为“一个事物的规定”特指上帝概念所包含的实在性(如“全能”),这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恰好处于分析命题所包含的“逻辑谓词”的层次之上,并不等同于综合命题所包含的“规定”。康德还把“上帝是(存在)”命题中的“是(存在)”与“上帝是全能的”这个分析命题的谓词概念“全能的”相区别,并认为“全能的”作为实在谓词是“一个关于某种能够加给一个事物的概念的东西的概念”。这两种不同意义的逻辑谓词,并不可以被理解为两种分析命题的谓词,或者被理解为同时与综合命题所包含的“规定”或“实在谓词”相对比的逻辑谓词,或者被理解为占据两种命题的谓词位置的概念。这三种理解都没有看到康德哲学中有两种关于逻辑谓词的区分模式,而且与综合命题包含的“规定”相对比的“逻辑谓词”,在与被当作逻辑谓词使用的模态概念的对比中,恰好就是康德所说的“实在谓词”,因而误将实在谓词等同于综合命题所包含的“规定”。它们都把“但规定却是一个加在主词概念之上并扩大主词概念的谓词”当作对实在谓词即“一个事物的规定”的界定,而没有看到这个说法是对“实存概念的一种精确规定”的说明,也没有看到“某种能够加给一个事�
舒远招
关键词:分析命题综合命题
康德哲学在当代中国
2024年
澄清几个误解,哲学康德与中国思想学术界关系密切。前贤曾说,康德哲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阶段。我的解读是,它是现代思想必修的基础课。无论是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打好这个基础,都会大大增强自身实力。我的这篇纪念澄清几个误解短文就从解除对康德的误解入手。
谢遐龄
关键词:康德哲学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基础课误解
论境界 《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
为什么《人间词话》久经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陈建华教授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指出它由于西方哲学与本土诗学的融合、碰撞而趣味横生,歧义纷纭,其中的“境...
陈建华
关键词:《人间词话》哲学思想
“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
2024年
所谓“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的课题,就是要辨析在“实践转向”的视域中如何理解康德哲学的效能问题。这个课题具体指向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康德意义上的实践理性优先与“实践转向”范式下的实践优先之间是否存在调和的可能性。
应奇邓仕银
关键词:康德哲学范式
关于康德哲学的评价(节选)
2024年
18世纪的德国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都比西欧各国落后得多。那时英国资产阶级早已完成了产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到一场汹涌澎湃的大革命一触即发的时刻,而德国这时却正沉睡在封建割据的黑暗统治之下,资产阶级还在襁褓之中,软弱无力;在德国各大学的讲坛上宣扬着的正是起着维护封建制度使之得以继续保持其反动统治作用的莱布尼茨-沃尔夫教条主义形而上学。
庞景仁
关键词:康德哲学莱布尼茨形而上学
“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被引量:1
2024年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认为这种改造才是哲学上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真伪“哥白尼式革命”的区别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之“思辨性格”的不同解释;二是对认知之目标理念的不同关切。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与两种哲学范式对认知范围的限定有关,并最终与二者对物自身含义的界定相关。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实践转向”范式在对认知的“思辨性格”的要求上并无根本差别,而进一步厘清物自身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在两种哲学范式之间寻求调和的前景。
应奇应奇
关键词:哥白尼式革命先验哲学物自身
哲学论辩的思想张力:生态女性主义对康德哲学的反思
2024年
生态女性主义抵制二元对立的主宰逻辑和普遍主义导致的简化论,以传统研究视角而言,反思康德哲学是立论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重新审视康德对男性——女性、理性——感性、人类——自然的看法,并且深入思考康德的普遍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特殊主义”能否实现兼容的问题之后,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存在隐而不彰的默契:一是康德哲学中非二元对立的特质与以普鲁姆德为代表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的二元“居间性”有相通之处;二是康德的普遍主义伦理学与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差异的伦理学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些论辩成果实际上存在着强大的思想张力,使女性主义理论和伦理学向新的可能性敞开。
黄继刚李文珊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康德哲学二元论普世伦理
康德哲学对文化哲学范式的影响——从认识论与道德哲学
2024年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一直存在着两种哲学理解范式,即思辨哲学与文化哲学。在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中,思辨哲学占据着整个哲学研究的主流,文化哲学则处于一种暗昧的、不自觉的情形之下。直到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文化哲学才真正独立出来,获得了自身的理论自觉。在思辨意识占据主流的近代哲学之中,出现了不少对当代文化哲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的、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理论。这其中,康德哲学对后世的文化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张沛东
关键词:文化哲学范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辩证法”——从康德哲学的观念看
2024年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学说,有其对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本质的深刻关怀,由此超越了国民经济学家的局限视域。这种关怀体现在对劳动辩证法的理解上。劳动中蕴含的功利性谋生意义和超越性自由意义之对立,构成康德所揭示的哲学史上辩证法的真实含义。据此展开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历史哲学,也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发展上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展现了深广的哲学史背景,值得我们再度反思。
钟锦
关键词:辩证法共产主义

相关作者

张志伟
作品数:87被引量:26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 中国哲学 《存在与时间》
邓晓芒
作品数:327被引量:2,297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黑格尔 哲学 自由意志 中西
强以华
作品数:102被引量:165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经济伦理学 伦理学 西方哲学 康德哲学
王福玲
作品数:22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尊严 康德哲学 脆弱性 权利 代孕
李伟
作品数:90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高师音乐教育 康德哲学 康德美学 人文 发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