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8篇“ 希腊化“的相关文章
“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从比较视角看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注释”传统
2025年
在中西方古代的哲学修习中,经典文本的“注释”作为一种修身实践的“操持工夫”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有两个:内修和外治。内修就是把注解经典文本作为“自我修身”的一种方式;外治则是通过诠释经典文本,更好地传承文和教世人。鉴于此,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描述“注释”传统在中西方的具体表现,考察“注释”作为修习哲学的主要方式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状况,探究“注释”原则的确立及其对文思想“创造性发展”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在古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中,注释文本更重要的并不是“创造”,而是如何“继承”经典典籍中的原初真理,犹如中国“经书”的注疏传统;第二,中西方的注释家在注释文本之时也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意味着理解与践行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以便学习者获得“精神升进”和“自我转”;第三,中西方的“注释”哲学是学者们“修己治人”和“民成俗”的重要方式。“注释”尽管有“创造性的误读”,但却依靠“注释技艺”构筑了一栋栋向系统方向发展的诠释大厦。总之,“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不仅能够更新我们对中西方古代哲学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回答当代人的生活选择如何承续古人的智慧。
陈群志
关键词:注释修身比较哲学
希腊化:战败者进入欧洲正典
2024年
古典的荷马时代是英雄及其凯旋的时代,但是,战败者精神在彼时已经开始萌动,它以消极的死亡意识解构骄傲者的道德,挑战古欧洲城邦王族与公民武士所构筑的正典秩序及其战争法则。(1)这是欧洲早期历史上一次“法的精神”的巨大颠转。法律的着眼点从征服者转换到了战败者,正义的法统源流开始流溢着弱者的消极道德,曾经被蔑视的“负典”以润物无声的反战方式静静颠转成“正典”。
林国华
关键词:正典希腊化润物无声武士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 上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第一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
(美)乔治·萨顿作
希腊化史学中的罗马盛衰论
2024年
1734年,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出版了政治学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erations sur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deleurdecadence),这部名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英国启蒙时代史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创作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andFall ofthe Roman Empire)。
吕厚量
关键词:启蒙时代孟德斯鸠希腊化
希腊化时期巴比伦城市空间的嬗变
2024年
巴比伦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城市。自公元前2000年始,巴比伦历代统治者一直重视巴比伦城市的修建。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进行了全方位的扩建,到居鲁士征服巴比伦之后,巴比伦已经成为波斯帝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尼布甲尼撒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们的修建奠定了巴比伦城市的基本布局;街道、城墙、宫殿、神庙以及巴比伦城著名的城门。亚历山大征服巴比伦之后,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墙、神庙与建筑进行了部分改建。虽然因亚历山大的去世,大部分的希腊式建筑并未付诸修建,但修建的小部分希腊式建筑还是给古老的巴比伦注入部分希腊因素。
殷开辉
关键词:希腊化
希腊化罗马哲学幸福论中的“东方性”
2024年
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斯多亚派、怀疑论和伊壁鸠鲁学派等新哲学,挑战古典希腊哲学的沉思加行动的双幸福论范式,质疑其中所蕴含的城邦中心、知识中心以及进取征服的取向,揭示出更为广大的自然视野,批判过分的理智主义,强调关注人类生活本身,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宁静无烦恼。这些新思想具有相当的“东方性”,这或者来自当时地中海文明圈广泛的互动交流,或者来自人类心智应对类似历史处境的共通模式。对此研究有助于推动美美与共的健康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包帅林志猛
关键词:伊壁鸠鲁斯多亚派怀疑论
希腊化巴洛克雕塑的开放性与纵深性
2024年
希腊化巴洛克风格作为部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突出特征被广泛地讨论,但仅使用“巴洛克”概括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不免过于抽象和片面。该文首先讨论希腊化巴洛克的概念,并使用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术语解释这一时期雕塑风格的可能性;其次从沃尔夫林提出的描述巴洛克风格的五项概念中提取最适合雕塑的开放性与纵深性概念,并使用这两项风格概念具体分析与解读希腊化巴洛克雕塑的风格。整体而言,该文通过运用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力图重新解读希腊化巴洛克风格,使其具有的运动感、多重视角、不规则结构等风格特征得以清晰明确地呈现。
邢画画
关键词:雕塑开放性
希腊化”与“伊朗性”的反思——帕提亚帝国多元文属性的合分之辨
2024年
在帕提亚帝国文属性中,“希腊化”与“伊朗性”的关系表现出先合后分的阶段性特征。“希腊化”是帕提亚帝国前期体现出的表层文,而“伊朗性”是帕提亚人自身文中始终延续并且逐渐凸显的本体文。“伊朗性”体现在帕提亚帝国的钱币、图像、铭文、建筑和王权观念等诸多方面。在帕提亚帝国前期,出于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希腊化”与“伊朗性”之间呈现出融合并存的态势。帕提亚帝国后期,随着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对立形势的到来,帕提亚人逐渐走向去希腊化和全面复兴伊朗文。从持续时间和文性质来看,“伊朗性”应是理解帕提亚帝国文属性和文明交往特征最重要的维度。帕提亚文对中古伊朗文明和罗马帝国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不应被其表面的“希腊化”和“内亚性”特征所遮蔽。
龙沛
关键词:文化属性希腊化
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评介
2024年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的新著《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22年)是被誉为“南开史学品牌”的《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第四辑系列中的一册,也是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六卷本(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缩影。本书是作者于2006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西域研究》等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系列论文的汇编,大都以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为主题。
高克冰
关键词:丝绸之路
希腊化皇家肖像钱币起源研究
2024年
希腊化皇家肖像钱币由希腊化王朝统治者们发行,其工艺、样式与重量标准都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所发行的四德拉克马银币为参照。公元前5、6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钱币、小亚总督钱币与马其顿阿基德王朝钱币上的统治者肖像及其王权要素为希腊化皇家肖像钱币提供了最初的范式标准。公元前4世纪,继业者利用“亚历山大式”肖像钱币,将亚历山大的形象推向神坛。之后,托勒密一世对“亚历山大式”钱币的样式进行改造,成为首位发行希腊化皇家肖像钱币的希腊化君主。希腊化皇家肖像钱币是希腊制钱技艺与东方王权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地中海地区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有力证明。
王杨

相关作者

杨巨平
作品数:46被引量:25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希腊化 丝绸之路 希腊人 开通 犍陀罗艺术
陈恒
作品数:70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历史书写 全球史 史学史 希腊化 城市史
毛丹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研究主题:希腊化 衰落 学术共同体 帆船 消亡
齐小艳
作品数:32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 希腊化 地方自治 粟特 铭文
徐晓旭
作品数:22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希腊人 蛮族 族群 他者 族群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