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4篇“ 居住形态“的相关文章
居住形态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人的当代生活面临两种样式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式的城市家庭生活,要求住宅有更明确与高效的功能区分,更好的防卫性与私密性要求,更合适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亲近自然的本能又将我们导向充满阳光、
周琦雷晶晶
关键词:居住形态家庭生活邻里关系功能区私密性近自然
“七山圣城”局部演变:中国澳门华人早期居住形态与历史片段
2024年
早期中国澳门地界从罗马的“七山圣城”发展至葡人与华人的双核式居住模式,其居住形态与历史片段是中低层民众生存场域的标本化定义。本文从历史片段、记忆场域、居住空间入手,以寮、围、里、坊、村等为线索,探索中国澳门华人早期居住片区变化及整合策略,解析其在重拾集体记忆、联结华人族群等方面的经验及思考。
周景崇袁文珩
居住形态如何影响基层治理:英国社区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2024年
社区的空间特征会影响社区的治理模式。不同社区会呈现出不同的居住形态,反映出不同的产权关系和社会关系。英国的住宅类型以独立住宅为主、公寓住宅为辅,在社区形态上以开放式社区为主、封闭式社区为辅。英国的住宅类型可以分为永久地权房屋(Freehold House)和租赁地权房屋(Leasehold Department)。结合不同的“房权—地权”组合,形成了开放式、封闭式和围合式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过,不论是哪一种治理模式,英国都强调政府在界定权利、厘定责任方面的主导作用。
李威利
关键词:住宅类型
南头古城作为居住的场所 基于深圳高密度居住形态演变与感知对比的视角
2023年
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改善既有城市环境品质备受关注.南头古城通过城市更新,从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转变为具有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既有研究多关注南头古城历史文化重塑、建筑风貌提升、功能业态提升、公共空间升级等方面,而忽略了其作为居住场所的主体功能.文章试图梳理深圳高密度城市发展背景下居住形态演变,并在不同容积率住区居住感知对比基础上,对南头古城社区渐进式更新模式下产生的多元化居住形态与品质进行探讨.
范悦陈珊张琼
关键词:居住密度
居住形态分异视角下乡村聚落格局的演化机制被引量:5
2023年
系统探究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的演化机制是构建乡村聚落转型实践逻辑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居住形态是涵盖居住空间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概念,立足居住形态视角有望揭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及其地域差异的深层逻辑。本文遵循“现象描述—机制分析—典型区对比”的思路,以乡村聚落地域分异为切入点,从“人-地”和“人-人”关系视角探究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据此构建居住形态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并以散居和聚居形态主导的样区为对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居住形态是衍生于宏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多维性因子,二者均可从“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双重视角进行阐释;居住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提供了路径遵循和内生机制,乡村聚落格局可视为居住文化形态在乡村地域空间解译和扩散的结果;生产力进步与偶发性事件可导致居住形态发生变革,从而诱发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的改变。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重视居住形态的研究视角,系统探讨不同地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城镇化阶段的演化机制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策略的本质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刘卫平魏朝富
关键词:居住形态人地关系
桥弄里A号 从一户民间档案看浦东绞圈房的微观居住形态演变
2023年
民间档案作为研究乡村空间形态的工具能够认识人(户)地关系转移的过程,将历史上的村落空间形态具象化、精细化.该研究立足于官方土地证档案、民间协议、家庭内部分配契约、历史图档以及当事人访谈等多重史源,以地块产权为视角,深入政策、人口变迁与村民建设行为的细节,分析以桥弄里A号为中心的绞圈房微观居住形态的演变,提出上海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基层逻辑的假说.
周珊朱晓明张议元
关键词:民间档案产权居住形态乡村
厦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居住形态演变研究——以钓仔北区为例
城市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居住空间,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生活状态,其中历史街区居住空间极为独特,完全区别于现代开发的居住区,是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叠合。厦门市中山路钓仔北区在历史和现实多重影响下形成如今的居住空间,不仅反映出历...
陈昱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类型
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形态与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被引量:2
2021年
在城镇繁荣发展的今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与群体的形成。本文从设计关爱与职责的社会角度,渗入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居住环境中,探讨农村老人留守现状,农村生活模式下的现有居住形态,以及适宜性环境设计策略构建体系。旨在为农村留守老年人群提供宜居思路,以设计回归人的生活本源,并通过农村居住环境体系的构建,以建设美丽乡村愿景来平衡城乡之间的矛盾,缓解城市压力,发展乡村优势。
邹杰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形态居住习俗环境设计
紧凑型高密度居住形态的量化与测度研究——以沈阳市长白街区为例
2021年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存在量与质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有限居住街区内营造高质量、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成为新的思考焦点。聚焦于高密度居住街区,以沈阳市长白街区为例,从紧凑度角度对街区形态进行分析,选取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及开敞空间率4个指标,借助ArcGIS对街区的形态指标进行量化与分析,使用全局莫兰指数探究指标与紧凑度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街区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进而获得街区内的空间尺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选取的4个指标均大于0,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其中平均层数呈现的集聚性特征最为显著;(2)在紧凑度这一测度指标中,该地块以集约型发展为主,紧凑度较为均衡,且受交通因素影响较大;(3)研究区内以中高层住宅为主,容积率均值为2.51,保证了最佳的空间容量,同时也较符合人性化的要求。以期对我国其他城市高密度居住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马芳芳刘生军
关键词:城市形态居住街区紧凑度
东汉豪族的存在实态——以家庭结构、居住形态和宗族规模为中心的考察
2021年
豪族的基本结构及其存在实态是东汉豪族研究的起点。豪族内部容易形成大家庭,尤其是豪族宗族领袖家庭经常发展壮大为大家庭。但东汉豪族宗族组织主要由宗族成员和拟制宗族成员的小家庭构成,家庭结构也主要呈小家庭形态。豪族一般宗族聚居。为了更好地经营自身权势,豪族宗族领袖家庭倾向于采取城乡双家居住形态。这也导致了豪族的城乡族支分化。有记载显示,东汉初期豪族宗族规模在两百人左右,末期则约扩大了六倍。相较中古士族,东汉豪族的宗族规模仍然有限。整个东汉时期,豪族处于自身发展上升阶段,权势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占据优势。不过,豪族的整体实力还是无法与中古士族相提并论。
吴孟灏
关键词:家庭结构居住形态宗族

相关作者

党国英
作品数:554被引量:2,179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民 农村 城乡一体化 土地制度改革 乡村
娄永琪
作品数:37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居住形态 设计创意 设计思维 社会创新 长江三角洲
吕忠正
作品数:14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风土建筑 居住形态 学术发展 风土 传统村镇
唐建
作品数:173被引量:388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建筑 环境设计 健康建筑 住区 乡村住宅
李志民
作品数:203被引量:550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 城市 建筑计划 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