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66篇“ 导管内“的相关文章
-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
- 2025年
-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的超声表现差异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EPC组(n=32)及IDP组(n=21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表现差异。结果EPC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IDP组,EPC组患者的触诊阳性率高于IDP组。在超声图像上,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边界及血流超声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患者和IDP患者在年龄及临床触诊查体方面存在差异,结合两者超声表现上的直径、边界及血流分布等,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 谢巧捷苏立阳
-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表现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合并胰腺导管腺癌并发胃瘘1例
- 2025年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胰管扩张和黏蛋白分泌。IPMN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IPMN具有恶变潜能,可发展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并可合并胰腺导管腺癌。本文报道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合并胰腺导管腺癌合并胃瘘形成的病例,行全胰切除联合胃瘘口修补术后3年,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 罗宝洋吴可嘉曹晓飞陆云杰蒋文亮袁寅张云
- 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胰管扩张黏液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乳头状胃瘘胰腺囊性疾病
- 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基于X线征象及临床信息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基于X线征象及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乳腺X线征象及临床信息,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高级别(n=109)及高级别(n=130)。把采集的10个临床信息及15个乳腺X线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构建极端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多项式朴素贝叶斯3种机器学习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为主要指标择出最优模型。结果极端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多项式朴素贝叶斯训练集的AUC值分别为0.790、0.794、0.802,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760、0.758、0.774,准确度分别为0.760、0.759、0.774,敏感度分别为0.725、0.825、0.800,特异度分别为0.625、0.434、0.62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预测效能最优。
- 杨凌乔杨俊马梦伟陈卫国徐泽园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乳腺X线
- 基于年龄分层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指征再评估:2023年版京都指南应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2023年版《国际胰腺病协会京都指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管理》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疗提出了新的共识,但令人担忧特征(worrisome features,WF)-IPMN病人的手术指征仍不够明确,基于预期寿命的手术时机的把握还有待优化。根据病人年龄分层,探索个性化的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胰腺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IPMN的542例病人资料。定义积极手术:预期病理检查诊断为中级别异型增生(intermediate-grade dysplasia,IGD)、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或浸润性癌(invasive carcinoma,IC);常规手术:预期病理检查诊断为HGD或IC;谨慎手术:预期病理检查诊断为IC。评价不同手术指征预测手术决策下预期病理效能的参数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约登指数和F1值等。结果542例IPMN病人,其中371例为WF。积极手术决策与最大径≥30mm(OR=2.107,95%CI:1.297-3.425,P=0.003)和远端胰腺萎缩(OR=1.672,95%CI:1.032-2.708,P=0.037)独立相关;常规手术决策与CA19-9水平≥37kU/L(OR=2.226,95%CI:1.377-3.600,P=0.001)和远端胰腺萎缩(OR=2.807,95%CI:1.730-4.557,P<0.001)独立相关;谨慎手术决策与CA19-9≥37kU/L(OR=2.850,95%CI:1.687-4.817,P<0.001)、囊壁增厚或强化(OR=2.288,95%CI:1.368-3.828,P=0.002)和远端胰腺萎缩(OR=3.311,95%CI:1.947-5.629,P<0.001)独立相关。远端胰腺萎缩和(或)最大径≥30 mm作为积极手术的指征,WF数量≥3个作为谨慎手术的指征,分别预测对应术后预期病理诊断的效能最佳;而常规手术指征中,CA19-9水平≥37kU/L和(或)远端胰腺萎缩预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的敏感性(0.628)和特异性(0.616)居中,F1值最大(0.535);WF数量≥3个预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的特异性(0.707)最大,AUC值最大(0.632)。结�
- 李勃史美龙康晓超袁帅经纬郑楷炼李鹏昊江爱俊周玉坤王蓓蕾时霄寒郭世伟金钢
-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指征
-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拔管患者导管内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退出PD、拔除PD导管且行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的患者,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拔管原因、PD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以及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其中女性11例(61.1%),患者平均年龄(59.1±11.5)岁,平均透析龄(80.1±47.4)个月。18例患者中,16例(88.9%)存在导管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均为球菌。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3例患者(72.2%)既往曾经发生腹膜炎,其中9例患者既往腹膜炎的致病菌为球菌。结论:PD导管内细菌生物膜形成在因腹膜炎拔管的PD患者中比较常见,并非所有因腹膜炎拔除的PD导管上都有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与腹膜炎的致病菌可能不一致。
- 刘爱春赵慧萍武蓓郑姝颖左力王梅
- 关键词: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细菌生物膜腹膜炎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是胰腺的癌前病变之一,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可以提高IPMN患者的生存率。本文重点探讨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后的术后管理和预后评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IPMN外科治疗的参考意见。
- 赵旭张弘扬赵建国
-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医师胰腺囊性病变NEOPLASM癌前病变术后管理
- 34例前列腺导管内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 通过对34例前列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DC-P)的综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2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明确诊断为IDC-P 34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临床特征:34例患者,其中骨转移有20例,淋巴结转移6例,肺转移的有3例,肝转移的有2例,肾上腺转移的有1例,复发有8例,转移性去势抵抗5例。(2)实验室检查:术前PSA水平为0.84 ng/mL-997.50ng/mL,其中≤20 ng/mL的有9例,占比26.47%,>20ng/mL的有25例,占比73.53%。(3)WHO/ISUP分级分组:1组、2组为0例;3组1例,占2.94%;4组19例,占55.88%;5组14例,占38.24%。(4)组织学:34例IDC-P,11例呈致密筛状结构,5例为疏松筛状结构,2例呈乳头样结构,其中3例呈实性,致密筛状和实性两种组织结构混合8例,致密筛状、疏松筛状和实性结构混合有5例,12例可见粉刺样坏死。结论 诊断IDC-P的患者与侵袭强、预后差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
- 刘秀南张丽平王鹏张闽黔李巧新
- 关键词:复发预后不良
- PTEN及ERG在前列腺导管内癌中表达的意义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PTEN缺失和ERG阳性表达在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IDC-P作为观察组,60例无IDC-P区域的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ERG和PTEN免疫组化染色,对比ERG和PTEN蛋白在两组病例中的表达频率。结果观察组IDC-P及其邻近的前列腺癌中PTEN缺失和ERG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前列腺癌PTEN缺失,IDC-P区域PTEN也缺失,相邻前列腺癌ERG阳性表达,IDC-P区域ERG也阳性表达;观察组中PTEN缺失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ERG阳性表达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PTEN缺失合并ERG阳性表达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肿瘤T分期组中PTEN缺失及ERG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肿瘤Gleason评分、前列腺外扩展、精囊腺侵犯、淋巴结转移及生化复发分组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C-P是相邻浸润性前列腺癌沿导管扩散浸润的过程,PTEN缺失与ERG阳性表达可能促进这一过程,且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IDC-P的发生发展,PTEN及ERG有望成为IDC-P临床管理的参考指标及治疗的靶点。
- 李新李佽蒲强杨进陈林
- 关键词:PTENERG导管内癌前列腺癌免疫组化
- 涎腺导管内癌3例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涎腺ID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应用ARMS qPCR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FISH技术检测RET基因的分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43~61岁;2例发生于颌下腺,1例发生于腮腺,均表现为无痛肿块。镜下见肿瘤细胞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细胞巢周围可见肌上皮围绕,肿瘤细胞可为低级别或高级别,其中1例伴微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1例闰管型IDC的肿瘤上皮细胞表达S-100和Mammoglobin,2例顶浆分泌型IDC的肿瘤上皮细胞表达AR、GCDFP-15及BRAF VE1;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Calponin。2例顶浆分泌型IDC均行ARMS qPCR检测,1例发现BRAF V600E突变。FISH检测结果显示3例RET基因分离检测均阴性。3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IDC属于罕见的惰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及良好的预后。BRAF基因突变可能是IDC的分子表型之一,有望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 王丽梅郑珂陈芸周素娟
- 关键词:涎腺肿瘤导管内癌
- 前列腺导管内癌48例治疗经验及预后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总结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提高临床对IDC-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8例IDC-P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病理标本获得)方式:27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19例经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方式:24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21例直接行内分泌治疗,2例行前列腺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术+雄激素剥夺治疗,1例观察等待。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主要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例患者失访,随访成功的47例患者中24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22例术后行内分泌治疗,10例发生生化复发;23例未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直接行内分泌治疗,14例发生生化复发。共45例患者行内分泌治疗,标准内分泌治疗33例,21例发生生化复发;新型内分泌治疗12例,3例发生生化复发。生存分析提示是否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对内分泌治疗后发生生化复发并无显著影响(P=0.250);采用新型内分泌治疗较标准内分泌治疗可延缓患者生化复发(P=0.003)。结论采用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等新型内分泌方法治疗IDC-P可降低患者的生化复发风险,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 张彩祥赵有权魏雪静
- 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术内分泌治疗生化复发
相关作者
- 牛昀

- 作品数:161被引量:92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预后 乳腺 雄激素受体
- 胡先贵

- 作品数:241被引量:1,150H指数:17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胰腺肿瘤 胰腺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慢性胰腺炎 外科手术
- 魏兵

- 作品数:152被引量:99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病理诊断
- 李兆申

- 作品数:2,272被引量:18,716H指数:57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胰腺肿瘤 内镜 幽门螺杆菌
- 于泳

- 作品数:99被引量:40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预后 导管内癌 乳腺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