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组织实施换气次数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探索实验动物设施环境领域能力验证方式,初步了解相关实验室在标准应用及检测水平的现状,规范换气次数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2023年9—1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组织开展实验动物设施换气次数检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编号NIFDC-PT-417)。此次能力验证计划的现场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实际操作。笔试采用开卷形式,判断题着重考察参加者对标准条款的掌握情况,应用题则是通过构建模拟检测场景考察实验人员对数据处理的应用;实际操作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相关准则,通过分割水平样品对的形式,准备2个实验房间作为能力验证样品。2个房间均按照CNAS相关要求,经过均匀性、稳定性测试,并且测试结果合格。参与能力验证的实验室需要对这2个实验间各进行3次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换气次数的检测和计算,并提交本次检测的结果报告单和原始记录。结果共有27家实验室报名并参加本次能力验证,均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结果,所有参测实验室的结果均被评定为满意。结论本次能力验证客观且科学地评估了国内部分实验室在换气次数方面的检测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行业整体检测水平的提升,为监管部门规范检测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委托单位购买检测服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通过本次能力验证,组织方发现部分实验室对仪器的校准及校准结果的利用不够充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各个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简称AAALAC International)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均对实验动物相关的职业健康管理提出了要求。而在国内实验动物行业,由于各机构对职业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实验动物机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通过总结作者在实验动物机构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实验动物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我国实验动物机构常见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然后从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及维护职业健康档案、建立职业危害告知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方面指出实验动物机构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要点,以供行业内作参考。
非人灵长类因其与人类在遗传学和生理学上的高度相似性,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开发的关键性实验动物,不仅为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想平台,还被广泛用于大分子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估,被誉为“金标准”。然而,这种生物学相似性也导致从业人员因接触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或其组织、体液而面临较高的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人兽共患病暴发情况及国家生物安全法颁布实施的背景,本文综述了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体分类、传播途径、危害程度,以及从业人员职业危害暴露的处理方式,进而提出建立多维防控体系:(1)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理,即通过职业健康安全委员会(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Committee,OHSC)定期识别危险源,制定暴露后紧急处理流程;(2)管理体系优化,即完善设施设计、个人防护装备配置,并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监护与疫苗接种;(3)技术培训与规范操作,即开展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行为学、生物安全操作等专项培训,推广智能监控技术以减少攻击性事件等措施。本文旨在提高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意识,加强人员个人防护及专业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指引,从而保障从业人员健康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率,有效预防实验动物相关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