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4 篇“ 宗教性 “的相关文章
论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民族性 根源和宗教性 传统 2025年 俄罗斯声乐学派在18世纪30年代意大利歌剧传入后逐渐形成,融合了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东正教圣咏传统。文章深入探讨了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民族性 和宗教性 根源,强调其在歌唱方法和精神内涵上的贡献,展示了该学派如何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合成现象”。 孙兆润以关系认识论审视梦境的宗教性 ——康儒博对中国古代说梦的研究 2025年 梦是人类普遍的精神与实践的事件,曾被认为是引发宗教 起源的重要现象之一;说梦则是贯穿古今中外的解释事件,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历史而次第展开。由于梦卓诡变幻与神秘莫测,在说梦的过程中常与各种宗教 的信仰、神话、理论、情感、体验、仪式、戒律、修行等相互缠结,影响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所见本身,以及践行,从而使得说梦富有宗教性 。对于这一点,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梦境: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The Chinese Dreamscape,300BCE-800CE)^(①)一书中多有论及。此书翻译与研究并重,广泛地译介了中国古典文献和近代以来的出土文献之中关于说梦的文本,匠心独具地提出“关系认识论”(relational epistemology)一说来反思中国古人的周围世界与梦中的自我,从而在建构中国梦境的基础上审视其宗教性 。 罗启权关键词:宗教性 出土文献 ANY 认识论 梦境 从《中庸》看中国文化的宗教性 和超越性 2024年 虽然《中庸》有很强的哲理性 ,但学界关于《中庸》的研究较少触及祖先崇拜和天地意识,即对其体现的中国文化宗教性 和超越性 挖掘不够。《中庸》之“诚”不仅是个人信念和意识的真诚,而且是“诚”于祖先、祖宗与天地的和谐状态之中。作为《中庸》哲理的核心概念,“祖天之意”中的祖天由祖(先)而天(地),不是天祖,不是人格神。祖天虽然不具有西方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人格性 ,但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同样强大的宗教性 和超越性 ,此可通过经典当中对“天命”的揭示而彰显出来。历史上,祖天意识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日常信仰,这一点在海外华人建立孔教、儒教和维系文化中国等宗教 情感当中体现较为明显。祖天之意既是对着过去祖先的崇拜意识,也是对着未来开放的生存意识,因为海外华人的人生不仅生活在日常、庸常的家庭当中,而且时刻与祖先和天地同在。虽然祖天意识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意识,但其哲学与宗教 意味需要迂回到与西方哲学及宗教 意识的比较视域当中才能建构起来。 温海明关键词:《中庸》 中国文化 宗教性 维多利亚时期自传的宗教性 缘起及“信仰皈依”叙述模式的存留 2024年 维多利亚时期自传脱胎于17和18世纪的英国宗教 精神自传,经历了从宗教 精神自传逐渐世俗化的过程。经研究挖掘出维多利亚时期自传的宗教性 缘起,并指出虽然宗教 精神自传的主导地位随19世纪英国宗教 怀疑主义的出现而动摇,但是其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维多利亚时期自传对信仰皈依的叙述结构和模式的保留和借用即是有力的证明,并以穆勒《自传》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尚云英关键词:维多利亚时期 自传 宗教性 宗教性 生存伦理视域下的超越与有限——基于关系本身视角与形式显示方法2024年 在《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中,田薇提出“宗教性 生存伦理”这个标志性 概念,并将基督教与儒家作为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类范型加以对勘。本文尝试阐明,“宗教性 生存伦理”实质上是基于关系本身视角提出的实存论概念。面对学界关于儒耶两家“内在—外在”超越之争,田薇进一步提出“自力型超越”与“他力型超越”这对概念,试图调和“内在—外在”超越论。本文认为,“内在—外在”超越论根本上建基于主体性 哲学范式。如果从关系本身优先于关系项这一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上述争论,自力型超越与他力型超越或可被描述为“横向的关系超越”与“纵向的关系超越”。另一方面,本文还将基于关系本身视角并借助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继续探讨有限性 问题。儒耶两家关于人之有限性 的解释植根于二者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源始生存经验,由此产生出基督教的永生盼望与儒家的不朽追求这两类范型。 邓定关键词:有限性 “超越”与“终极”视域中的宗教 对话——以田薇的“宗教性 生存伦理”为中心 2024年 田薇教授新著《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从“宗教性 ”和“宗教性 生存伦理”概念入手考察基督教与儒家伦理的五个面向,包括上帝和天命的终极设定、罪性 和善性 的先验人性 、神爱和仁爱的生存情态、他力和自力的超越之路、永生和不朽的永恒盼望。笔者认为,从比较宗教 学角度而言,将基督教与儒家视为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种形态,某种程度上规避了宗教 排他论弊端,而其相互参照的比较模式也具有比较神学色彩。然而,宗教 传统内部往往具有多元性 ,这就导致宗教 内分歧甚至可能大于宗教 间差异。定型化研究容易让人忽视这种多元性 ,但如果打破定型化思维,就能认识到基督教神爱观只是了解人之爱的思想背景,而基督教伦理也并非完全排斥血缘关系的超血亲伦理,从而打开与儒家对话空间。另外,宗教性 生存伦理蕴含的“超越”和“终极”概念也在哲学上牵涉欧绪弗洛困境和康德的批判。因此,除非将这种生存伦理严格限定在宗教性 范围内,否则道德何以需要超验的根据就成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冯梓琏关键词:基督教 儒家 比较宗教学 “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专栏导言——田薇:《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 2024年 2021年起,为以思想把握和回应时代,践行彼此欣赏和共同求真的学问与批判,促进立足现在、回忆过去、想象将来的思想创新,推动和参与求真共同体建设,清华大学哲学系举办“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研讨会形式为:邀请一位近期新书作者作45分钟书面报告,邀请三位至五位学者分别发表20分钟书面评议,其他受邀学者自由发言。研讨会第四期于2023年6月24日举办,专门研讨田薇于2022年所出新书《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 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 瞿旭彤关键词:生存伦理 基督教 宗教性 范型 共同体建设 论文字的宗教性 与世俗性 2024年 原始文字的宗教性 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 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人类的交流并不足以使古人必须创造文字,况且由象形方法所创造的文字多属名词,而由名词堆砌的书面语形式极为混乱,是不可能用于记录语言的。这种原始文字的书面语特征,至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仍见其孑遗。当然,服务于人神交流的文字只能源于象形,这体现了宗教 文字的普遍特征。文献中古人的文字起源观、象形文字的创制目的、眼目通神的意义、朱书文字的性 质以及敬字传统等,都显示出早期文字的宗教性 特点。当文字逐渐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功能之后,文字走向世俗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服务于人神的沟通,转而逐渐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传统六书造字法之下的指事字与会意字逐渐注重表音,以及在这种重视语音倾向影响下最终出现的形声文字,都体现了文字从宗教性 向世俗性 的转变。 冯时关键词:文字 宗教 象形 王阳明论孟子的两重公案——兼及孟子学的宗教性 意味 2024年 一般而言,与陆九渊心学一样,阳明学多被视为与孟子学是一脉相承的,但本文以为相关问题须有所分疏。首先,王阳明“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的“道统”表述颇不同于宋儒,对孟子的“道统”地位相对而言是有所保留的。不仅如此,王阳明对于孟子人性 论的看法也并非全然接受,有其独特的评判视角。其次,为研究者所熟知的王阳明对《孟子·尽心》开篇语“尽心、知性 、知天”等的有意“误读”,特别是以“主宰”训释“知天”之“知”,表现了王阳明与孟子之间的不同的思想趣向。要而言之,孟子之“知天”“事天”“立命”说凸显的是“天”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传统儒家较强的宗教 精神。就阳明而言,虽亦顺适于传统在一定意义上现成接受了“天”的超越性 向度,但在其思想体系中多少有些是黯而不彰的。 任文利“助推力”与“屏障”——东正教圣徒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性 的双重影响 2023年 宗教性 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质,何为宗教性 ,以及如何在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理解“宗教性 ”,是本文要解决的概念前提。本文认为宗教性 包含三个层次:信仰自我认同,日常生活的宗教性 和追求超越的宗教性 。备受俄罗斯人崇敬的东正教圣徒是宗教性 三个层次的完满体现者,并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性 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在信仰认同和日常生活的宗教性 层面,东正教圣徒助力俄罗斯民族完成了从多神教向东正教的转向,并使东正教逐渐融入到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与意识中;另一方面,在追求超越的宗教性 层面,东正教圣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部分信徒追求绝对存在的一道“屏障”。 王帅关键词:宗教性 东正教 多神教 圣徒
相关作者
田薇 作品数:61 被引量:211 H指数:9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基督教 宗教性 宗教 宗教伦理 西美尔 杨宝琰 作品数:50 被引量:293 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宗教性 基督教 W 文化适应 青少年 陈胜 作品数:14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研究主题:省察 宗教性 终极关怀 儒家思想 中国近代佛教 卓新平 作品数:249 被引量:347 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主题:宗教 基督教 基督宗教 宗教学 宗教信仰 欧阳祯人 作品数:98 被引量:133 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孔子 先秦儒家 儒家 《中庸》 刘咸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