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3篇“ 宗教传播“的相关文章
智媒体视域下宗教传播的社会潜在风险及防范对策初探
2024年
智媒体是一种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媒体形态,具有主体性、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智媒体极大地颠覆了宗教传播的固有路径与手段,加速了其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但智媒体在赋能宗教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潜在风险,如“信息茧房”效应、“群体极化”现象和“拟态环境”问题等。防范上述风险,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从技术层面破解“信息革房”;从监管层面构建宗教信息把关机制;从法律层面规范宗教传播路径;从主体方面落实互联网企业的连带责任。这样才能使智媒体赋能宗教传播规范有序,互联网宗教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陈晓莹戴继诚
关键词:宗教传播
关于高校存在的宗教传播问题的法律规制
2023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纵深,学生成长环境中过度竞争、内卷化现象突出,升学压力、就业困境、家庭危机、情感焦虑等问题成为青年学生常常为之困扰的问题,它们不仅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也成为各类宗教传教的突破口。如何对高校存在的宗教传播问题进行法律规制已经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许慧芳
关键词:经济社会转型宗教传播家庭危机就业困境情感焦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宗教传播实践及其风险治理——以汉传佛教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2022年
西汉以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网络传播的嬗变。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打破时空壁垒的互联网技术在赋能宗教的同时,也给国家网络安全及其相关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在梳理传播方式变迁的基础上对佛教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借助媒介化理论为其与互联网之间的深度链接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对当前互联网宗教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张卓
关键词:佛教
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与宗教传播关系梳议
2022年
自明后期以来,基督教逐渐深入中国民间,教士们试图通过一系列慈善救济活动拉近与中国民众间的关系,舒解由于东西文化观念冲突而带来的传教压力。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的实施内容包括:(一)救治疾疫;(二)赈济灾民;(三)救养弃婴。除慈善事业外,教士们更希望能获得中国民众对其宗教文化的认同,从而为拓展基督教传播空间建立基础,无形中为中西文化架起了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事业与传教工作的曲折行进,正是中西不同文化间冲撞与融合的真实写照。
蒙芋颖
关键词:明清基督教慈善救济宗教传播
19世纪传教士报刊中的宗教传播与地理书写 ——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例
19世纪至20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思想大碰撞、大融合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被视为促进文化流动和交流的先行者的一支。作为早期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和南洋地区立足于传播基督教思想的根本目的,创办近代化报刊、翻译西方各类...
王甜梦
关键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传教士报刊
外源型宗教传播模式探析:以环南海为中心被引量:1
2022年
环南海区域因其碎片化地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地位,而成为外来宗教的输入地,儒教、道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这一区域并扎下根来,形成典型的外源型宗教传播模式。与内源型宗教传播模式相比,环南海宗教传播具有自上而下、由点到面、温和、多样、融合包容的特征,它虽处于各大文明中心的边缘,但这种边缘地位在宗教传播中具有特殊优势,如各种宗教杂处,相互吸收,较难受到中心的控制,有更多发展空间,最终反向影响文明中心。
范若兰
当前我国互联网宗教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宗教也开始将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表现出传播对象年轻化、传教类型多样化和动员能力高效化等新特征。互联网不仅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便利,扩大了影响范围,也助推宗教格局的转换,增加了治理的难度。此外,宗教极端思想与邪教也在互联网中滋生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治理互联网宗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掌握舆论主导权,防范与抵御各种渗透与破坏活动。
姜李萌戴继诚
网络宗教传播模式研究
2021年
宗教在网络中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的线下传播模式相似,但又具备了新的传播特点。虽然学界目前对网络宗教尚未有较统一的界定,但网络宗教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已然不可忽视。通过梳理与分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更加清晰、详尽地展现网络宗教传播模式的内在逻辑,探寻宗教在数据时代的转型道路。
郑斯珂朱培钰
关键词:互联网宗教把关人虚拟社会
互联网时代的宗教传播规律及其治理被引量:2
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互联网时代的宗教传播,是信息技术发展给宗教领域带来的新课题,是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之一。也是宗教学界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宋泉桦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宗教传播信息技术发展宗教领域
互联网宗教传播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探讨--以受众与传播效果理论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当前,互联网宗教传播正在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一个新变量。其在促进中国宗教自身发展,向公众展示中国宗教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特定条件下具备引发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对此,本文将从互联网传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两个角度出发,尝试从理论角度探讨互联网宗教传播对国家安全的潜在消极影响及作用机制。
赵冰
关键词:群体极化

相关作者

袁爱中
作品数:67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默多克 《西藏日报》 文化传播 《申报》 宗教传播
封兴中
作品数:15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宗教传播 民族地区 传播学 维吾尔民族 宗教
梁颐
作品数:63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
研究主题:媒介环境学 媒介 媒介技术 麦克卢汉 公共
杜忠锋
作品数:4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基督 宗教传播 基督教 天主教 日常生活世界
常正朋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宗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