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7篇“ 学术职业发展“的相关文章
科研机构组织支持体系与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2025年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采用2020年Nature全球博士后调查数据,实证探讨科研机构组织支持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组织支持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学术发展机会、学术培训指导等信息支持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借助Bootstrap估计法发现学术适应性在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与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间中介作用明显,情感支持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提升效应有近1/3是通过学术适应性实现;组织支持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亦具有国别异质影响,组织支持各维度对美国与澳大利亚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就中国和德国而言仅信息支持具有促进作用。优化组织支持结构效度、完善学术组织环境适应、持续跟踪评估博士后职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
卿灿何沛芸
关键词:学术职业发展博士后制度博士后管理
博士生学术发表的规训效应与早期学术职业发展
2025年
论文发表对博士生的学术规训及其早期学术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巨大。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0位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就读期间的学术发表经历和体验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作为交流载体和发展工具的论文发表对学者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效应及其带来的个体学术角色的转化与确认过程。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学术发表不仅能有效提升个体早期学术职业求职的现实竞争力和选择空间,还能大幅缩短高校青年教师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发展周期;作为制度规训和学术磨炼的必经环节,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对个体学术规训的角色塑造更具长期效应和深远影响。尽管不同的人对学术发表重要性的认知不同,但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对个体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却是多维的、立体的,大体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重价值。前者强调个体对学术理想的坚守和自觉行动,后者强调培养制度的规约和支配。在学术职业发展高度竞争的现实背景下,博士生应借由个体学术发表的渐进过程和优势累积效应实现由学生到学者身份角色的转化与确认,实现社会化过程与个体化过程、社会化角色与个体化角色的双重融合,如此才能成为独立、成熟且富有个性特色与研究风格的学者。实践中,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应在学术志趣引导、培养制度约束和学术责任激励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注重发表数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发表质量的提升,并在久经磨炼中不断建构和反思自己的研究,不能将学术发表仅作为培养制度的外部约束,而应将学术发表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
张海生
“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2025年
高校国际教师是在地国际化的重要群体,分析其流动经历与学术职业发展之间的张力是提升高校在地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通过对18位在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的国际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全性以及学术工作制度不稳定性的结构性压力之下,加之语言障碍、学术工作价值观差异和个体内隐的不确定性规避行动准则等环境区隔,国际教师呈现出学术时间加速化、学术身份边缘化以及学术行动松散化的发展困境。这些困境对其学术投入度造成一定影响。为此,研究提出高校应积极拥抱学术多样性,营造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加强构建国际教师培养支持体系,通过跨国(境)学术共同体以及长期工作合同的制度化建设等途径提升国际教师的院校认同。
田芬王祯怡李春林
关键词:学术创新
规范、制度与选择: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被引量:2
2024年
学术职业的视角出发,大学教师职业发展面临内部角色冲突与外部发展理念选择的双重困境。由学术职业历史变迁生成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构成了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与个人能力间的差距产生了内部角色的张力;国家、市场、学术共同体三种力量相互交织构成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学术制度,而学术制度与学术性的内在矛盾塑造了大学教师的利益与理念抉择。从大学教师主体出发,突破困境的核心在于认清自身主观意愿与外在客观条件的现实情况,明晰自身学术职业发展方向,释放三重角色间的张力,在理念的指引下对利益进行取舍,做出理性选择。
周建力柳海民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职业
“新台阶”或“岔路口”: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多重效应
2024年
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与其相对应,教学和科研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两者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是并行不悖的,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表现往往会影响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教学和科研的成就通常被用来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
李奕赢徐佳伟
关键词:教师职业发展教师流动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
“新台阶”或“岔路口”: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多重效应
2024年
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逐渐增强,高校教师的校际流动成为常态。基于实证方法,探讨教师流动行为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履历法收集北京市8所高校教师流动的特征以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Log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高校教师流动经历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学术流动是职业发展的“新台阶”抑或仅为“岔路口”。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具有多重影响路径:一方面,高校教师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科研产出的显著增加,但此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流动周期干预;另一方面,流动经历并不利于教学发展中取得优秀教学成果。通过流动时间间隔的门槛检验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科研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倒U型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尝试性提出重视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实施“6+1”科研型教师考核以及适当“破格”放宽部分教师流入和流出制度等建议,旨在实现教师职业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融合,为高校人才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李奕嬴徐佳伟
关键词:教师流动学术职业发展门槛效应
博士生培养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为探究博士生培养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468名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1)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因素相互作用,且共同对博士生学术职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的影响程度最高,其直接效用为0.413;其次为导师因素,其直接效用为0.263;最后为学校因素,其直接效用为0.137。导师因素与个人因素成为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2)在个人因素层面,独立申请课题对博士生学术职业发展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导师因素层面,导师科研指导、学术成果对其学术职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3)教学实践参与、博士生教育背景对其学术职业发展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高校完善培养机制,导师因材施教、博士生树立以学术为业层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博士生培养模式调适,促进博士生学术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小满樊小冬孔凡壬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学术职业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挑战、机遇及路径
2024年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也赋予了高校教师学术职业新的内涵。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表现在发现、整合、应用以及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面临以下挑战:基于知识发现的学术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基于学科发展学术整合水平有待提升;基于社会需要的学术应用理念有待重塑;基于人才需求的教学学术能力有待强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应从以下路径促进学术职业发展:创新工作形式,拓展发展途径;提升管理效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减轻教学负担,提升教学学术能力;重塑职业角色,提升学术发展能力。
张文莲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
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中理论素养的价值、困境与提升被引量:2
2023年
理论素养是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素养体系的基础,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离不开理论素养的支撑。但现实中,由于受量化研究范式支配、政策诠释型研究取向、偏重知识应用价值等多重因素影响,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素养在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中遭到冷遇,理论素养的不足导致教师失去持续的学术职业发展能力,也限制了知识价值的充分释放。教师要提升理论素养,既需要教师个体加强理论锻炼和提升,也需要各级管理者革新学术治理与教师服务体系。
张继明王琦娜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学术治理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三大任务
2023年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是自主发展与自觉提升学术能力的过程,其中包含三大发展任务。首先,修炼大智慧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师须苦心修为以达超凡入圣之境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其次,科学研究是发展的最重要任务。教师应砥志研思,夯实专业基础和涉猎多领域知识,重视科学直觉和灵感,在不断的表达训练中提升学术力和创新力。最后,教学工作是发展的最中心任务。教师应通过反思性实践提升教学水平,在讲授与师生互动中发挥精神塑造和学术启迪的作用。
李芒余露瑶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教学工作

相关作者

沈红
作品数:305被引量:2,948H指数:2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国家助学贷款 学术职业 高等教育 学生贷款 大学教师
宋旭红
作品数:25被引量:165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交通学院
研究主题:学术职业 学术职业发展 现代大学制度 学术自由 学术创新
钟云华
作品数:62被引量:596H指数:12
供职机构:长沙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资本 大学毕业生 地方高校 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
孙传远
作品数:73被引量:3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开放大学
研究主题:教师 教师发展 开放课程 学习者 教师教育
张继明
作品数:186被引量:848H指数:16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治理 高校 大学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