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1篇“ 孤独性障碍“的相关文章
SLC25A12基因多态孤独性障碍的关联
2008年
目的:探讨SLC25A1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与孤独性障碍的遗传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芯片杂交技术,在124个汉族孤独性障碍患儿核心家系中,检测了SLC25A12基因的2个SNP位点(rs2056202,rs2292813),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单倍型的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124个患儿核心家系中,所测得的2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0.009,P=0.92;χ2=0.006,P=0.94)。而且这2个SNP处于一个强连锁不平衡区域(D’=0.842,r2=0.566)。对124个核心家系TDT检验,发现带有杂合子基因的父代优先传递给子代的等位基因的传递率和此传递率的置信区间差异无显著(P>0.05);所有样本的2个SNP位点,未发现与孤独性障碍的显著关联。结论:SLC25A12基因可能不是这些汉族家庭儿童孤独性障碍的主要易感基因。
邹冰周颖柯晓燕程璐陈平杭跃跃洪珊珊孙蓓丽王民洁陆祖宏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分析高功能孤独性障碍患儿的脑组织密度
2008年
目的分析学龄孤独性障碍患儿脑组织密度。方法对17例智能正常的孤独性障碍患儿(病例组)以及15名年龄、别、智商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T1加权三维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BM)比较两组脑灰质及脑白质密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性障碍患儿右侧小脑前叶的脑灰质密度低,右前扣带回、右额中回区域的脑白质密度低,双侧顶下小叶、右缘上回、右中央后回、右颞上回、右小脑后叶、左楔前叶、左楔叶的脑灰质密度高(P〈0.001)。结论智力正常的学龄孤独性障碍患儿脑组织密度异常明显,且部位广泛。
柯晓燕洪珊珊邹冰汤天宇李惠国周振宇杭跃跃阮宗才陆祖宏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灰质白质
孤独性障碍及其相关的主要遗传综合征:从表型、蛋白到基因(英文)
2006年
Autism is a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impairments in social skills, language, and behavior. It is now clear that autism is not a disease, but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mplexity. The etiology of autism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Available evidence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many genetic disorders a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utism for their similar phenotypes. Based on this fact, this review begins by highlighting several principal genetic syndromes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autism (fragile X, tuberous sclerosis, Angelman syndrome, Pader-Willi syndrome, Rett syndrome, Down syndrome and Turner syndrome). These genetic disorders include both chromosome disorders and single gene disorders.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 phenotype, protein marker and candidate genes, we might make some breakthrough in the mechanism of autism and other genetic disorders.
侯萌王曼捷Nanbert Zhong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表型蛋白质类基因遗传综合征
5-HT与孤独性障碍被引量:8
2002年
本文介绍5-HT在孤独症患者中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对5-HT系统功能水平、5-HT受体基因的不同表达等可能与孤独症有关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穆朝娟王延祜翟静
关键词:五羟色胺孤独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同胞共患孤独性障碍案例报告
2013年
患儿同胞兄弟2人,兄20岁,弟7岁,均因自幼社会交往差、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言语发育落后,于2011年7月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少年精神科门诊就诊。
周国岭郭晓琳杜亚松
关键词:同胞兄弟孤独性障碍精神卫生中心发育落后门诊就诊
儿童孤独性障碍药物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2年
王延祜穆朝娟
关键词:儿童孤独性障碍药物治疗
萝卜硫素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萝卜硫素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分子机制以及与疗效相关的代谢组学标志物并构建疗效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广州市惠爱医院的ASD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萝卜硫素治疗组(n=26)和安慰剂组(n=14)。采用OSU孤独症评定量表-DSM-Ⅳ(OSU Autism Rating Scale-DSM-Ⅳ,OARS-4)评估ASD患儿在基线、治疗第4、8和12周的临床症状变化,利用广义线混合模型比较OARS-4得分在组别和时间上的差异。采集ASD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使用方差分析-成分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与萝卜硫素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最后使用Fisher判别分析筛选疗效预测指标。结果:经12周治疗后,萝卜硫素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F=14.11,P<0.001)。2组间共201种代谢物存在差异,主要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牛磺酸、磷脂酰丝氨酸和溶血磷脂酰丝氨酸与ASD患儿症状变化呈正相关(r=0.643、0.401、0.414,P<0.05或0.001),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类和甘油三酯类代谢物与症状变化呈负相关(r=-0.481~-0.392,均P<0.05),其中鞘磷脂(d35∶1)和牛磺酸进入了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总疗效预测的正确率为84.6%(22/26)。结论:萝卜硫素改善ASD相关临床症状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膜磷脂代谢有关,鞘磷脂(d35∶1)和牛磺酸可能成为预测萝卜硫素治疗ASD疗效的指标。
戴思侯艳婷林晶晶沈屹东程道猛吴仁容欧建君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代谢组学生物学标记
身体活动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
2024年
目的分析身体活动对孤独症(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ASD儿童的临床认知功能康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以主题词检索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3月。筛选后提取作者、国家、文章发表时间、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干预措施、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结果等信息,同时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文章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大多数文献质量良好。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10篇、准实验设计4篇和前后测设计3篇。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的康复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改善脑结构和脑功能等方面。在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目中,ASD儿童展现出不同的认知干预效果,尤其是篮球和乒乓球等技能类项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身体活动是一项有效的锻炼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ASD儿童的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还能改善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
张强钟晓珂黄辰蒋长好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儿童
小组体育游戏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小组体育游戏干预方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ASD儿童社交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筛选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72名4~6岁ASD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36名)和对照组(36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包括体育游戏个训课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将体育游戏个训课替换为小组体育游戏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热身、小组体育游戏、课后放松3个部分。课程将社交技能与体育游戏相结合,以小组形式开展(共分12组,每组3人),每周5次,60 min/次,为期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社交反应量表(SRS)、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核心评定量表(PedsQL 4.0)得分情况。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SR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41.67%(χ^(2)=13.33,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SRS量表得分均降低(t值分别为17.75,8.71,P值均<0.05),且试验组社交知觉(17.67±4.12)、社交认知(30.33±4.99)、社交沟通(50.33±9.39)、社交动机(24.25±6.78)评分及总分(152.67±25.82)均低于对照组(22.17±5.34,36.00±4.13,62.58±11.07,34.42±7.13,186.33±29.03)(t值分别为-4.88,-2.03,-2.13,-3.58,-3.01,P值均<0.05);干预后,试验组PedsQL 4.0量表中社会功能(53.33±18.01)及总分(283.83±51.83)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23.33±15.13,218.00±39.01)(t值分别为4.42,3.52,P值均<0.05);试验组ATEC量表得分(44.33±14.72)低于对照组(59.33±16.95)(t=-2.32,P<0.05)。结论小组体育游戏干预能够显著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
刘丽胡孙裔汪天华刘贞贞郭鑫崔建梅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干预性研究生活质量儿童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2024年
目的检索、评价及总结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及孤独症儿童照顾者管理患儿饮食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循证护理研究方法,根据证据金字塔"6S"模型,计算机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指南网站及专业学会网站中关于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及管理的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指南质量由4名研究员进行独立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研究员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内容提取、证据整合及分级,通过专家会议形成证据推荐级别。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3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汇总了包括孤独症儿童常见饮食行为问题、饮食行为问题的评估、饮食行为问题的诱因、饮食行为问题的不良后果及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方式5个方面25条最佳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的最佳证据为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充分考虑临床情境,结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制订更为详细可行的饮食行为干预方案。
王宇姜秀洁尹晶丁宪伟许洪伟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儿童循证护理学

相关作者

武丽杰
作品数:159被引量:885H指数:1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 孤独性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学龄儿童
夏薇
作品数:113被引量:656H指数:15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 孤独性障碍 中学生 青春期女性
孙彩虹
作品数:94被引量:469H指数:1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孤独症 儿童 中学生 孤独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
柯晓燕
作品数:185被引量:812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障碍儿童 孤独症谱系 患儿
静进
作品数:501被引量:3,696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孤独症 障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