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9篇“ 媒介再现“的相关文章
何以被真实地“看见”:数字时代下青年视障群体的自我呈现与媒介再现
2025年
媒体的污名化对视障群体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弱势者去除污名,重返主体,是相关研究及实务不可忽视的面向。基于数字时代下中国青年视障群体的身份建构,探讨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自我呈现与媒介再现。研究发现,青年视障群体在自我呈现中会采取不同的身份管理策略以实现自我呈现的区别化;他们倾向于在网络空间中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同时在个人隐私与自我披露间寻求平衡;视障者对媒体内容的选择超越了身份标签,更注重内容质量和个人兴趣;媒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和极化描述限制了公众对视障群体多元生活面貌的理解,使得视障群体的可见性受损,造就了数字时代下的不可见现象。总的来说,视障群体的身份建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可见性的争夺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平台、媒体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以促进视障群体的社会融入和平等参与。
王竣李佳凯
关键词:自我呈现媒介再现身份建构
媒介再现父职:“新父亲”形象与父职教育契机——基于网络短视频的内容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网络短视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以“爸爸带娃”为主题的家庭父职生活也逐渐媒介化。以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和抖音三大主流网络平台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媒介再现父职中的“新父亲”形象,以及媒介再现父职隐含的父职教育契机。研究发现:媒介再现父职以“关爱父职”为主导,关爱父职影响积极且效果良好;父亲参与意愿和参与主动性强;父亲参与的互动性较为充分;平等、亲和、睿智的父亲形象突出;引流变现下的“花式带娃”等多样化“新父亲”形象。鉴于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实效性,媒介再现父职的促进路径为:推动新父职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转向;设立常人榜样,实现父职教育的日常渗透;明确本土化父职研究方向,拓展父亲情感参与维度。
谢红玉刘红齐雨荷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女性形象的媒介再现研究 ——以毕业作品《我们》为例
纵观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发现存在系列问题,如女性形象塑造的单一性,叙事选题上的同质性以及倾向于将女性的处境归结为男性的因素等,从而缺乏深层次的女性本体思考。因此,该类型作品的制作需要进一步突破...
刘冬岩
关键词:女性形象媒介再现叙事策略
影响的焦虑:胜迹影视媒介再现与文学记忆——以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的洛阳和西安之争为例
2024年
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了洛阳和西安两地的舆论争议,其争议从表面看属于胜迹的影视媒介再现与文学记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深层次则涉及作为精英媒介的文字与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的不同话语地位及话语权问题,也指涉学术话语与市场消费话语之间的问题。从影响的焦虑角度来看,它则涉及不同媒介之间的影响焦虑,涉及学术话语与市场话语之间的影响焦虑,更涉及城市空间之间文旅经济发展竞争的影响焦虑。
詹欣
关键词:胜迹媒介再现
五四精神的跨地域改写与跨媒介再现——以曹禺剧作在香港地区的电影改编为中心(1953-1963)
2024年
20世纪50—60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经典剧作多次被香港地区左派影人改编为影片。为了摆脱舞台化的束缚,创作者利用电影化的手段突破话剧时空的局限,将舞台空间拓展到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并对剧作的时间线进行重组。在改编曹禺剧作的过程中,粤语电影工作者将戏剧观念与粤语片的传统及香港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语片的美学风格,集中体现在对镜头、景别及场面调度的处理上。同时,为了因应战后香港地区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创作者对曹禺剧作的主题、思想内涵、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出种种调整和改写。曹禺剧作的跨地域传播及跨媒介再现,体现了五四精神与战后香港地区电影工业的复杂关系,显示出文化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远影响。
苏涛
关键词:五四文学文化冷战电影改编
游移的“真相”:媒介再现中的“人与人工智能”之辩被引量:4
2023年
智能技术新范式正在全面重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由此“人—机”文明也因机器智能这一新变量的引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野,观照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媒介再现及其引发的公共讨论,可以揭示出多元传播主体及其复杂话语策略背后蕴含的“真相”游移:一是新闻真相,二是技术真相,三是政治经济真相,四是哲学真相。游移的“真相”表征了人与技术关系的陌生化以及共识的断裂,出现人工智能技术观念场域的“后真相”症候。通过建构新型媒介社会效益机制和科学传播机制,以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蔽技术价值无涉,增强技术传播中的哲思维度,可以应对“后真相”症候。
徐婧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介再现媒介话语公众认知
论革命进程中三八妇女节的媒介再现——以《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23年
从苏区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三八妇女节的报道,《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是党和妇女群众之间互动的媒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革命进程中三份报纸三八妇女节的媒介再现。研究发现,三八妇女节的媒介仪式化传播,全面、集中地宣传党的妇女政策,具有现实针对性,有力地指导了妇女工作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了开展妇女运动,推动妇女解放的舆论氛围。三八妇女节的性别记忆建构在劳动妇女中产生了共鸣,建构起共同的集体记忆。三八妇女节媒介再现中的“集体想象”,普通农村妇女被动员起来,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妇女们打破了身份的区隔,成为一个大的“集体”,作为妇女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想象”,这也成为妇女动员有效性的重要表征。回望历史,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广大女性尤其是农村基层妇女服务。这是文章的落脚点。三八国际妇女节本是争取妇女权利和呼吁变革的节日,其革命意义不容忽视。但近年来,三八妇女节开始变味,沦为促销节,其革命意义和社会意义被消解,这违背了妇女节的初衷。文章最后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年代的光荣传统,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集中报道妇女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对妇女进行信息赋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田颂云
关键词:三八妇女节媒介再现
风险的媒介再现与科学发现——以微塑料为例
2023年
本研究对比2008-2022年微塑料的报纸报道和科学研究文献发现,新闻报道主要以“生态危机”“健康威胁”“不确定的风险”三种框架来建构微塑料风险。微塑料风险的媒介再现与科学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科学研究中微塑料的“不确定的风险”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被转换为“实际存在的危险”。在新闻报道常规的主导之下,媒体的报道重点偏离了科学研究的重点;此外,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对风险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新闻对科学研究结论的误读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因素。
张田田温伟瑜
文化记忆视角下巴蜀文化的媒介再现研究
论文借助文化记忆理论对《四川日报》和《重庆日报》中巴蜀文化的再现内容进行分析。巴蜀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的提出,建立巴蜀文化联盟,打造地域文化地标,具有了重要的...
邢宇
关键词:巴蜀文化媒介再现
物质胶片的媒介再现与延宕美学——评电影《一秒钟》
2022年
技术的变革更迭影响着电影自身的时空建构和内容表达。胶片媒介在电影技术应用史的退出不意味着媒介功能的全然丧失。电影《一秒钟》试图寻获和展现的是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以物质胶片作为电影指涉的媒介再现及其生发的审美表达。本文以《一秒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媒介再现和美学内涵的解读,以此而引发对影像再现下的媒介景观、媒介功能进化以及延宕美学表达的问题思考,希冀能为胶片媒介的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考和借鉴。
姜璇
关键词:媒介再现胶片

相关作者

万小广
作品数:34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研究主题:传统媒体 记者 媒体融合 传播生态 架构分析
李敏
作品数:103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
研究主题:啮小蜂 生态防治 天敌昆虫 白蛾周氏啮小蜂 分子基础
李名亮
作品数:42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广告产业 话语权 广告 话语权力 公共知识分子
郭勇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人民日报》 媒介再现 私营企业主 《人民网》 重大事件报道
杨梵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媒介再现 媒介策略 维权运动 组织资源 术区